提升陶艺教学,让兴趣在指尖闪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再次肯定了陶艺教学等特色课程的开发价值和意义,本文立足于目前在重点发展陶艺特色的学校,分析发展过程中的优缺点,并从实践出发提出改进方案,为其他老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陶艺教学 策略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J5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119-01
新课改肯定了陶艺等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价值与意义,其中表现出教育专家们对提升学生美术教育质量的用心和周全。[1]本校作为杭州市江干区首批将陶艺作为特色进行开发的学校,已经有一个趋于成熟的系统。学校于2003年创办陶艺工作室以来,一直是学校大力扶持的重点工作室,外聘陶艺专职老师,定期给学生和学校美术老师进行专业培训。每学期开展与陶艺相关的学生活动,带领学生参加市、区陶艺大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一些问题。首先是发展的片面性。本校陶艺教室设备齐全,但对社团学生开放时间较多,学校对人力和财力的投资主要放在培养部分拔尖学生参加比赛等活动中。其次,设备缺少让学生不能学习完整的制陶过程。尤其是缺少专业电窑,使得学生的陶艺制作过程体验不完整。再次,教材零散多样,缺乏系统性。目前陶艺多散见于美术教材中,基本都是让学生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没有完成的系统。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与思考。
一、细化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对陶艺的理解
绘画教学体现的是平面艺术,而陶艺教学是立体艺术。[2]美术教师在普及学生的陶艺认知上的作用非常关键。陶艺教学最大的作用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创造性和灵活性。[3]
首先要做到设置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笔者上学期对本校的五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浙美版教材中的陶艺课安排在一起,设置成3个星期共6节陶艺课,组合成一个单元课程。第一节课安排理论欣赏课,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什么是陶艺及其历史与发展。第二节课安排趣味实践课,让学生在有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每个人分到一块陶泥,用手去感受陶泥的可塑性,并重点介绍现代陶艺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第三、四节课,教授学生在用陶泥做作品时的注意事项,作品不能随意捏制,需要符合烧制标准。第五节课,教师在上几节课指导学生捏制完成以后,介绍上釉的材料和方法,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给自己的陶艺作品上色。并在课后挑选了少部分作品拿到专业陶吧进行烧制。第六节课,展示一些学生做的比较有创意的作品。最后再一次给学生欣赏了一些当代的陶艺作品,增加学生对陶艺的理解。教学安排依次把六课放在一个单元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且连贯地对一个知识进行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去了解陶艺知识。
其次,課程内容在各学科和各年级段要互通有无,必要时可以删改重置。比如四年级的课程“泥条盘笔筒”“泥片制笔筒”等属于陶艺教学的基本入门内容,我校学生在一年级就已涉猎,于是笔者将以上内容取消,而将陶艺轮制法和范铸法的内容引进到这几课。
二、深化陶艺活动,建设校园文化
陶艺的作品往往更贴近生活,比如“亲手给父亲制作一个茶杯”、“给母亲捏塑一个小雕像”等,都可以唤起孩子的积极性。
作为一个以陶艺为特色的学校,在学风和校貌的建设上应该渗透陶艺教育的元素,通过校园环境和建设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班级的讲台上可以摆放一个陶艺笔筒和收纳盒来放置粉笔等文具,教室和老师办公室盆景的花盆可以是学生们制作的趣味陶盆,在校园的文化长廊上可以用麻绳串几串学生做好的陶艺风铃和其他的作品等等。
三、完善并充分利用学校设备,更好服务学生
陶艺涉及较多的设备与材料,美术老师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把这些设备和工具都运用起来。同时,还应尽可能做到“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陶艺教室上课”。虽然在教学操作上,去陶艺教室上课会麻烦很多,前期要准备陶泥、制陶工具等材料,但是学生在对陶艺的体验和认识上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进步。笔者通过对学生情绪、表现的观察,去陶艺教室上课的学生,在对陶艺制作上的兴趣更加高涨,做出的作品会更加新奇,整体教学氛围比较活跃。
陶艺发展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特色陶艺在学校的真正成熟发展不仅指某个学校的异军突起,而是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共同进步和均衡发展。在前进中不能消极停滞,也不必一味的蛮急蛮赶,不妨做个“思考者”,以散步的心态,且行切思!
参考文献:
[1]何庆艳.解析小学特色陶艺开展之怪现状[J].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集,2014:284
[2]李竟明.浅谈如何开展小学创意陶艺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77
[3]赖高源.小学陶艺教学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147-1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99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