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课堂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12-02
  课堂评价语言的作用极其重大,小学阶段我们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便是激发学生自身的自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特有的乐趣。那么如何巧用课堂评价语言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自然而亲切地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一个优秀的小学教师,在他的课堂中,所有学生均能够成功,每个成功的人都能够在其中被激励。“老师甚至都没有想到你的问题,你真是个小机灵!“,“你的想法跟老师的想法一样,你真正的是老师的知己!”当孩子说得好时,老师热情地说:“你说得正好,比我说的好多了!”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以及日常听课体会,我们的老师的激励性话语与语言是非常的贫乏和有失自然的。尽管我们一些老师已经发现了动机启发性语言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想要使用更多的富有激励性与鼓舞性的语言来鼓励和评价课堂上的学生,但是往往在使用它的过程中是非常尴尬的。有时,这就像从背诵一本书的文字一样。其他学生也觉得老师的评价不自然、不真实,这让他们怀疑老师的权威。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语言应该是自然的、友好的。
  二、激励性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更加幽默
  幽默可以迅速缓和和拉近老师与学生彼此的距离和关系。因为幽默体现了一个教师独有的人生智慧,传达了教师的关怀,传达了生动、真实的生活启示,激发着同学们快乐的情绪,所以只要合理的使用幽默,老师与学生彼此的关系之间总是存在着和谐的关系。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智慧和鼓舞人心的语言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进而打动这些孩子。教师除了具有高尚、无私的师德精神和教学智慧外,还要具备较好的教学技能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三、适当、适时地使用激励的语言
  教师使用激励性语言还有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在最好的时候使用激励性语言的老师可以用一份的努力得到两份的效果。
  1.当学生冒出智慧火花时进行激励
  所有学生都有潜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老师必须照顾他们,就像园丁照顾小树一样。 所有学生都有产生奇想和冒出“灵感”的一刻,我们老师必须善于帮助他们抓住这些奇想与灵感。有时,学生有一些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的有价值的想法,原因在于他们受限于他们自己较窄的认知与知识。老师应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及时地给他们鼓励和激励,帮助他们更好的挖掘自己的长处。
  2.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时进行激励
  发现问题一般来说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习也就是一个不断问问题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提问氛围,教会我们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敢于向老师提问。而经过此过程,我们老师富有激励性、鼓励性的语言毫无疑问的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心理安全感和强烈的质疑动机。
  3.当学生出现多元化思维时给予激励和鼓励
  求异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源泉和核心,它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快速联想,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提出各种问题解决的办法”。其中,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意识的培养更是重要。因此,当学生自己的思维多样化时,教师必须抓住机会,给予其极大的鼓励。举个例子来说,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当学生有自己个人的见解或回答了比较困难的问题后,我们的老师应该抓住机会,用语言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激励,我们可以说:“这并不容易,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通过你们个人积极的思考,你们可以想出如此多的方案和方法。我希望你们继续维持这种良好的思考习惯。”当学生听到这些时,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真诚、幸福的微笑。
  四、使用富有个性化的激励性语言
  激发动机的评价还应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方向,并对学生自己的表现做出个性化的积极评价。例如,对于平时不认真、不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当他爬黑板时,我们老师可以对他认真写字的态度进行表扬和鼓励。在此之后,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做的更好,而且老師对他们也是有欣赏的态度。这将引导和鼓励他们以一种更加种积极、更加认真的态度去完成他以后的家庭作业,这非常有利于他们以后学习的开展与进步,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如何巧用课堂评价语言的方式与方法,力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我们认为老师应当自然而亲切地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励性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更加幽默;适当、适时地使用激励的语言,当学生冒出智慧火花时进行激励,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时进行激励,当学生出现多元化思维时给予激励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给予激励;使用富有个性化的激励性语言。
  参考文献:
  [1]潘建珍.调动学生积极性巧用课堂评价语[J].速读旬刊, 201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5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