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14—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金钥匙。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下面,笔者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谈几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理解、关心学生
  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他们祝贺和鼓励;当學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
   二、创设故事情境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很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教师要把一幅幅画面反映的情境用故事讲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小猫吃鱼”一课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了小猫吃鱼的故事情境:一天,小猫和爸爸妈妈在家里吃鱼,这可是他们它的最爱呀!妈妈一共做了三条鱼放在一个盘子里,我们想想是不是应该每人分着吃一条鱼呢?(学生自觉回答是呀!)但是它可没想到猫妈妈和猫爸爸,看到以后就直接先吃了一条鱼,可是觉得没有吃够,就又接着吃了一条。妈妈的鱼做得太好吃了,小猫最后还是忍不住吃完第三条鱼。最后盘子里面只剩下三条鱼骨头了。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能不能发现里面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轻松发现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倾听能力。
   三、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中涉及的物体动手测量,或者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在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
   四、精心设计课外作业
   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注重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如计算类型的题目要讲究技巧,让学生体会计算中的乐趣。同时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里面有数学,同时鼓励学生用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比例应用题”后,设计这样一道题:王芳妈妈的服装店前几天批发了一批羽绒服,20件批发价共3000元。售后,她又去服装厂进货,带去6000元,按原来的价格批发上次的羽绒服可进回来多少件?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作答,看谁的方法多。这一作业,利用学生好胜、不服输的心理,激励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解答方法。交流时,先让学困生讲想到的方法,再让其他学生来补充,结果出现了归一法、倍比法、方程、比例等多种解法。这样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重点,以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标,积极认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活动。这样,就可以使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与活力,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