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说园·品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能品园,方能造园,品园水平的高低是造园能力的展现。中国园林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景致和内涵,涉及植物、地形、建筑、造景、立意等方方面面。从这一角度上讲,品园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以《说园》中的品园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品园的定义、方法和层次,以期能给读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品园;园林;层次
  《说园》是陈从周先生的代表作品,这是一本主要讲造园理论的书,通过对园林植物、地形、建筑、造景、立意等方面的论述,明确了造园之关键。除此之外,这还是一本能够提升你艺术修养的书,告诉你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去创作和欣赏美。整本书以散文的形式展开,文字非常优美,诗化的语言引人人胜,即便不是园林相关行业的人去读,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说园》一书虽字数不多,但涉及诸多方面,对造园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同计成的《园冶》一样,不强求结构的严谨和定义的明确,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避免了竞相模仿“成法”而落入俗套的境地。《说园》内涵丰富,读过一遍后,受益颇丰,但远远没有达到领会全文的境界。故本次对《说园》的探讨,是来自读《说园》过程中最触动本人的一个点:品园。陈从周先生说:“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为著食谱者。故造园一端,主其事者,学养之功,必超乎实际工作者。”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欣赏、品味园林的能力,才可以去设计创造园林。设计师拥有一个高的眼界,他的设计能力也不会太低,就像一个不能分辨味道的人无法创作食谱一样。现以“品园”作为切入点,谈谈如何去欣赏和评价一个园林,以期给大家一些启发。
  1品园的定义
  品园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品味园林,指在特定的环境下,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评价、解读园林的美。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说过,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有韵味,而且不论是我国的风景名胜还是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一直吸引游人,是因为有文化、有历史,能给人联想。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园林确实需要懂得品园的人。通过品园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品园实际上包含2层意思:一层是如何品味;另一层是什么是园林美。只有同时了解了这2方面,才有可能真正去读懂一个园子,这也是本次所讨论的重点。万物皆有情,园中再平凡的事物都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都有可能给人以惊喜,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2园林美
  2.1园林美的含义
  园林美包括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二者的巧妙结合,在园林中实现统一。自然美不必多讲,它包括园林中所有的自然要素,比如山水美、草木美、環境美等。但艺术美没有这么明显,艺术来源于生活且是生活的缩影,常常由人工创造。相比自然美,艺术美常常比较隐晦,不易被人发现,对艺术美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从某种角度来讲,园林美是一种综合了自然与人工、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美。园林美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它穿过了地域,跨越了种族,超越了时间,一直留存下来且越发青春。有时候我们感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于祖国的壮丽山河,但它并不是园林的美。其实自然并无美丑,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景象,他不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是通过我们干预和改造的自然。所以应该明确一点,园林美首先源于自然,但它真正存在于通过艺术手段和技术,在原始自然基础上进行创作的“人工自然”。
  2.2园林美的特征
  2.2.1审美与实用的结合。园林的主要功能是创建一个适宜人游憩且风景秀美的环境。它具有点、线、面、体的结构和不同色调、不同材料的搭配,类似于一种造型艺术。而在诸多美学专著中,园林常常被划分为建筑艺术。但从根本上讲,园林其实是一种审美与实用的结合,园林不可能脱离人的使用。园林不同于其他艺术。比如绘画,绘画作品可以表现很多主题:战争、理想、人性、宗教等,它可以表现美好,亦可以表现邪恶,无论美好与邪恶都是一种艺术形式。再比如电影,无论是风景片还是灾难片,也都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园林不可,我们不能去建造一个破败的环境,现存的如圆明园这样的地方也只是作为一种历史与警示。园林的根本还是以人为主,拥有美的同时必须也要有实用的功能。
  2.2.2综合的美。园林不仅需要山水花草、亭台楼阁等物质环境,还需要对联匾额、诗词书画等文化环境。一个有内涵的园林必须也是一个有文化的园林。园林物质环境建得再好,但如果缺少文化也是徒有其表。试想苏州园林如果没有文化,每一个建筑如果没有名字,每一座桥梁如果没有说法,早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中国的古典园林受山水诗、山水画及所处年代的直接影响,每一个园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境。因此,园林美是综合的,包含万象,值得细细品味。
  2.2.3具有阶段性。古人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亦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园林美与其他艺术的美不同,园林的美受时间的影响。园林中除了亭台楼榭,更多的是花草树木。这些有生命的景物在它不同的生命阶段会焕发不同的光彩。另外,大自然的日出日落,风雨雪虹,花鸟鱼虫等也会叠加在园林之上,造就了园林一幅幅不同的景象。所以园林的美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景象。同样,不同的年代也会有不同的景象。一个经历了时间洗礼的园林会比一个新园更有韵味。时间不会白白浪费,总会在园林中留下点什么。
  3如何品园
  不同的园林虽包含的要素相似,但仍能从时间和形式上进行区分。从时间上可以把园林分为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从形式上可以把园林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而且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对园林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品味一个园林应该是一个有始有终,有涨有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由陌生到熟悉,由紧张到平静,由一叶障目到豁然开朗。
  3.1品味园林景物
  品味园林的基本条件是园林的审美价值与游人的游赏意愿相结合。风景园林中的景物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同时也包含着景观建筑。自然的美包括这个园子中的山水、花草、气候、鱼虫、鸟兽等,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都会展现不同的美。景观建筑的美包括点缀在自然中的亭台楼阁、石碑匾额、诗词书画等,文化气息浓厚,常常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来说,园林景物的美有奇、险、野、壮、幽、秀、秘、丽、和、清、雅、平12种,用周易的观点来看,就是阴和阳2种美。阴柔美和阳刚美相互包容,就像太极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组成了园林的景物美。而游人的游赏意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游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相关经验等,这些因素左右了游人的欣赏水平。不同水平的人品味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文化越深,艺术修养越高,经验越丰富,所收获的也就越多。正如这个世界和你理解的同样不大一样,你的水平决定着你的结论。当然,提升一个人欣赏水平也非一朝一夕之事,唯有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才能慢慢获得提高。   3.2品味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中的景物,往往不只是用来展现景物外在的美。造园者通常借助这些景物来表达一种感情,一种意境或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某些景物以人的品格。这些景物向我们传达了造园者当时心境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反映。造园者将自己的理想、志向隐晦地藏于园林之中,既是一种自我保护,又是一种无奈。“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中国园林的意境之美别具一格。
  3.2.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的园林特别注重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很多景物都被赋予人格特征,用于赞美或贬低一个人。这些人格化的景物不仅出现在园林中,还出现在诗中、画中。而且中国的园林还特别喜欢把无限的宇宙浓缩进有限的园中,希望在自己的园林里就拥有整个世界,这既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也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意愿。园林以表现天地山水为主旨,把丰富的自然景观和谐组合,力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3.2.2曲折悠远,含蓄朦胧。中国园林的造景多以诗词、绘画为蓝本,且意境也与之相同,力求含蓄、朦胧。与欧洲的园林不同,中国的园林擅长以小见大,咫尺山林,且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行走于中国的园林中,常常有豁然开朗之感,这就是基于前面的虚实控制,即欲扬先抑。除此之外,园林的藏与漏、浅与深、动与静也反映了园林的曲折悠远,含蓄朦胧。中国园林的构筑有这么一条规律:园必隔,水必曲。这就是中国园林含蓄朦胧的体现。为什么崇尚这一特点,是因为含蓄可以引发人的联想,就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含蓄的表达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在里面,可以让游人尽情的发挥。所谓造园有法无式,园林给游人的感觉也是如此。当年禅宗兴起时,将审美与内心相互作用,并融入到园林中,促进了园林从“画境”到“意境”的升华。因此,园林成景“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寥寥几笔,妙哉妙哉。
  3.2.3修身养性,怡然自得。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在于修身养性,怡然自得。而且,道家神仙思想对园林的影响也很大。于是,以自然仙境为主题的园林应运而生。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乱,政治斗争,许许多多的文人士大夫逃离权力中心,追求“隐”的生活。这些人寄情山水,享受生活,怡然自得。
  3.3品味园林美的社会性
  中国的园林艺术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或多或少都掺杂着一定的政治标准,艺术虽无国界,但一定区域内的园林或多或少都受此影响。我们国家的园林必须满足人们群众的审美意愿,一定要是积极、健康的,具有低级趣味的园林在这里行不通。这里所说的政治标准,不是指不同的社会制度,这样我们既能欣赏社会主义园林,也能欣赏资本主义园林。也不是指封建与现代,因为这不是一个可以纵向比较的事物,封建社会遗存的园林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它的美。那园林的社会性究竟体现在哪?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上海古猗园。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代,是江南古典园林代表之一,也是上海市古老揽胜之一。古猗园在乾隆年间达到顶盛,作为城隍庙的灵苑,游人不绝。就是这样一个园子,却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被日军占领,在此侵占了2個月之久。日军撤退时,古猗园已是一片狼藉。1933年,当地的爱国人士筹资局部修复古猗园,并在园中新建了补阙亭,亭子独缺东北一角,取名缺角亭。按照我们平时的审美标准,一个园林建筑如果形象不完整,那它是不和谐的、不完美的。但这个缺角的补阙亭却拥有特殊的意义:新建此亭时,我国的东北三省已沦为敌手,亭子故意去掉东北一角,以示国耻。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理解了这个亭子的美。中国的园林确实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同的年代所受社会的影响不同,品味一个园林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园林背后的社会状况。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园林,缩短与园林之间的隔阂。
  4品园的三层次
  中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魅力,它经历了时间的洗礼而长久不衰,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园林不仅景色优美,而且韵味浓厚,常常暗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品味一个园林,不能只从表面去观察,要深入园林内部,去体验园林带给人的震撼。所以,对园林的品味分为3个层次:游园、赏园、读园。
  对品园3个层次的理解,有一句话形容得非常贴切:“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句话出自《五灯会元》第十七卷,老僧对山水不同层次的理解正是品园的3个层次。初入园林之人,抱以游园之心态,看景致好似看热闹一样,山即是山,水即是水,并不能感受更多。他们最多感叹景物表象的美丽,若问其原因,并不能说出一二。再入园林之人,则抱以赏园之心态,达到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此阶段的人会不自觉地去探寻、去思考,好奇景物的内涵韵味,其高度要高于第一个层次。但真正懂得品园的人,则不会被外来的因素所牵绊,他们不会刻意地纠结景物的意义,而是与景物融为一体,他们的感受与园林相通,即读园。此时,他们就又回归到了山只是山,水只是水的境地。道德经中曾有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懂得品园的人是没有太多刻意的分析,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一样,无招胜有招。他们擅长在生活中顿悟,园林处处都能给他们带来惊喜。
  5结语
  正如开始所说的那样:能品园,方能造园。一个人品味园林的能力决定着他造园的水平,眼高手随之而高,这既是经验,也是客观规律。我国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高水平地去品味一个园林,绝非易事。作为园林行业的新人,更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多多去品味园林,争取早日达到品园的最高层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09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