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实施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新教材的采用,不仅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作为新教材的使用者,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要具有课程意识、跨界思想。
  关键词:新教材 核心素养 跨界思想 课程意识
  一、导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老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学改革在推进,新课改新教材的出现将对教师角色提出怎样的新要求?
  二、新教材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讨论最多的话题,回顾素质教育改革的历程,我们不禁要思考,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道德与法治课本就是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而编写的新教材。
  《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强调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公共参与主人翁意识,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上这一门课,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解读、理解,把握教材的变化、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才能处理好教材,落实教材的目标。新教材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抛弃过去注重分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尽可能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引领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方法的革新,更多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反思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在生成性的活动中,积极表达、善于思考、习得方法、努力践行,寓教于乐,寓理于情,育德于行,让学生在“玩中做、做中赏、赏中思、思中沉、沉中成”,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新教材实施,呼唤教师跨界教学思想的出现
  国家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互联网时代,跨界已是必然趋势。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统编教材特别注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既注重了传统节日、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也注意使用古代诗歌、传统格言及谚语等题材。道德与法治教材把语文与历史教学融合。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具有文学、史学知识,教师要运用好教材,必须跨学科学习。
  新教材的生活化设计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引用新的时政新闻,关注新闻热点。要更快地把握第一手资讯,并将资料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合理使用一些电子产品。现代化教育技术与中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常态,作为教师的我们,运用多媒体上课成为必然,会熟练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很有必要。网络的出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的出现也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师需要运用的软件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要上一堂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课,也需要教师具备跨界思想与能力。
  时代在变,新教材的出现就是适应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而制定的,为了推动新课改,促进新教材教学目的的落实,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需要不断“充电”。
  四、新教材实施,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不仅仅要把教育管理部门和课程设计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传递、灌输给学生,更要在与学生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课程设计重新组合,开发潜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乐于接受新知,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必要环节。我们强调新课改,如果单单是对课程进行改革,教师的思想没有更新,就是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转变观念,只是依靠教材的改革,但却还是按照老办法去进行教学,实际上就是“换汤不换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教材的使用也只是流于表面。新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教学方式要有实质的变动,必须从教师着手,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特别是推动课改的意识,有意识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课程设计重新组合,在教学中注入新的理念,对教材进行自建构、整合、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让自己的课变得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從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成长,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具备课程意识,就会自主地开发教学资源,有利于推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在课程意识的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推动教师的不断成长,提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与推动教材的不断更新。
  结语
  教材的变化,强调多联系,多感知,多实践,多思考,这其实是对教育改革进步的必要回应。教材的变化对教师的理论功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新的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具有课程意识、跨界思想,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才能将新教材的使用意义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艳艳.新课程理念下老师角色的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6).
  [2]戴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亮点解读.
  [3]中国学生核心素养.
  [4]方亚琴,蔡伟.课程意识: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标杆[J].江苏教育,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5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