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苏州服务业创新发展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内容摘要:服务业供给创新是实现服务业供需精准及时匹配的重要途径。在当前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将新技术和理念融入苏州市服务业生产过程中,将多元化服务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对服务系统中的供给结构、供给模式、供给制度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动态改变。培育壮大苏州市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和增长点,推动服务业在业态和模式上的创新,提高苏州市服务业有效供给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服务业   创新发展
  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机遇
  创新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十三五”以来,苏州把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在提升现代服务业供给总量、发展速度、业态创新、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和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集结服务业国内外优秀企业,打造服务业集聚区,鼓励服务业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苏州市服务业水平。自2004年苏州市政府做出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后,相关部门又陆续出台了有关于促进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意见,为苏州市服务业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创新技术支持优势突出。科学技术是创新的重要支撑,服务业创新也离不开技术创新。苏州围绕新兴产业和核心关键技术开展研发,鼓励高校、研究机构设立研发中心,进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自主研发。苏州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苏州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高技术服务发展的基础。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革新服务业产业链。苏州已建成昆山软件园、苏州高铁新城大数据产业园、苏州大数据应用孵化基地、苏州2.5产业园等技术服务集聚区,为苏州市服务业新业态发展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创新空间集聚效应显现。现代服务业集聚是服务业创新发展中的一种新型业态,将产业内部关联性强的大中小型企业进行集聚,达到资源共享、服务共享、规模效益的目的,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型服务业创业发展风险,同时推进大型服务业创新开拓。苏州市自2007年以来,就开始培育一批集购物、餐饮、休闲、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体。随后又重点培育了科技服务、现代商贸、新兴金融、软件信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州市认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累计达到百余家,共入驻企业8万余家,就业人数109万余人。
  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企业紧抓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苏州市顺应产业深度融合趋势,积极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重点打造智能制造服务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联合发展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化服务。围绕《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工程》,苏州市大力实施“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创建工程。全市累计认定市级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和技术先进性服务企业均已达百余家。
  创新创业人才支撑有力。人才是创新资源的核心要素,围绕苏州市产业升级转型,在苏州加快现代服务业發展过程中,人才资源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持。苏州市积极推进“人才强市”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保障人才要素供给。以人才引领创新,鼓励各类学院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企业引入高技术人才。截至2018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74.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4.54万人。全市拥有高技能人才56.92万人。新增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13人,累计达25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新增省“双创人才”91人,累计达873人。
  (二)苏州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挑战
  “十二五”以来,苏州市在进一步巩固“三二一”产业结构过程中,借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服务业发展速度、比重和水平作为着力点。其中,提升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服务业创新能力,才能增强服务供给对需求变化的匹配度和灵活度,满足企业和居民对服务业的高质量需求。
  从供给规模来看,服务业创新后劲不足。随着周边城市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由信息技术业发展引起了民众消费形式的多样化,然而由于服务业资源要素配置的不完善,体制机制屏障等内部深层次矛盾亟需解决。
  从供给效应来看,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苏州经济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动能不断强化。而苏州市服务供给结构中,传统服务业占据主要地位,服务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完全匹配。首先,服务业供给跟不上社会民情发展。苏州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与之配套的应对老龄化的体制未形成,养老服务设施不健全和社区和居家体系尚未成熟,从业人员短缺,诸多问题让老人陷入养老无着落的境地。其次,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高端服务业供给。苏州服务业是依托制造业发展起来的,而苏州制造业长期处于低端领域,从事“来料加工”等低端技术活动,产业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最后,部分低端服务业供给过剩,有供给而缺需求。
  从开放程度来看,服务业外向性活力不足。无论是生产制造业的服务化,还是消费结构升级,都依赖于服务业开放。因此,经济转型成效由服务业开放程度决定。苏州大力发展服务业,已经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但是否要削减制造业占比,其实真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服务业市场开放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从而由生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而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习惯的改变与经济收入的增长与服务业供给数量、质量及结构都产生矛盾。产生矛盾的原因之一就是服务业市场开放的滞后。服务市场开放的程度反映了服务业的供给能力和创新能力,从现实情况看,服务业市场开放力度不够,是难以解决供给与消费不适应问题的。此外,服务业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政策体制障碍。在市场活力激发、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进程中,尚未营造包容、开阔的环境,释放服务业巨大潜力。
  从创新要素来看,金融和人才出现短板。服务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作为“排头兵”的中小微服务业创新企业,在创业阶段都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由于供给产出后的市场需求状况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很多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不愿意承担太大的投资和贷款风险,导致新型服务企业面临获取资金的困难。   服务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高端服务业人才的短缺。在《苏州市2018年度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中,聚焦锁定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产业领域,在被列入“目录”的393个紧缺岗位中,人才需求度较高的都是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产业。
  苏州市服务业创新发展战略与思路
  (一)发展战略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苏州市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孕育,新产业新经济蓬勃兴起,活力和实力不断增强。紧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创新发展为理念,以培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抓手,利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努力构建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城市功能升级相适应的现代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创新在苏州市服务业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巩固服务业在苏州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苏州在江苏省服务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苏州市服务业综合实力。
  (二)发展思路
  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在夯实苏州市“三二一”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高供给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现代高效的经济治理、深度融合的开放格局,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加快苏州市服务业业态、模式、技术的创新,加大服务业技术研发力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服务业领域不断渗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服务业发展的驱动力进一步加强。在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贸易业市场领域有重大突破。
  提高服务业开放水平。对接上海自贸区发展,融入“一带一路”,把握长江经济带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投资与服务贸易便利化,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打破垄断壁垒,促进国外人才、资本、要素的汇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拓展服务业对外开放空间,提升苏州市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完善服务业创新机制。以市场为主导,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的机制改革,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服务业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以金融支持、关键要素、价格形成、市场秩序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创新制度供给,释放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苏州服务业创新发展策略
  (一)突出创新核心位置,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第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州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发展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顺应客户和市场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得苏州市众多制造企业更加专注于生产核心业务,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进企业向先进制造业发展。
  第二,促进传统流通服务业转型。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服务贸易新兴服务业。打造智慧物流管理平台,积极发展低碳化绿色物流。加快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发展跨境物流,打造和培育新型物流枢纽、物流园区。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改造升级服务模式,满足消费不断升级过程中的需求。积极拓展服务贸易业态,提高技术型服务和特色服务的进出口比重,将服务外包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
  第三,加强社会服务的有效供给。促进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育产业的发展。依托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服务业创新需求,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推进信息化培训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发展健康文化、养生保健、旅游疗养等服务新领域,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开发健康服务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健康医疗机制。建成符合苏州社会民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培育智慧型养老模式。發展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的新兴服务业,培育“智慧体育”服务平台。
  第四,提升生活性服务品质。发展全域旅游,利用“旅游+”理念,创新旅游业态,与农业、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开发旅游创新产品,丰富旅游服务供给形式,打造苏州旅游品牌。积极发展家庭服务业,提供消费者所需求的专业化系列服务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家庭服务龙头企业和品牌,推进家庭服务业网络化服务平台建设。
  (二)优化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业态融合创新
  第一,以“互联网+”为粘合剂,推进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互联网+物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建设现代物流服务平台,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具有苏州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系统,推动互联网贷款、证券、支付、保险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培育“互联网+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医疗、消费、养老、教育、旅游等,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质化的高端服务需求。
  第二,加快各产业间融合发展。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复合型农业,培育农业生产外包服务、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大数据等新型产业统合模式。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性服务业向生产前端设计和创意,以及生产后端销售和服务两端发展。搭建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平台,构建服务体系,推进专业化服务中心建设。
  第三,顺应市场需求,鼓励服务业内部融合。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驱使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融合,服务业内部要素优化配置和服务系统集成更新,拓展服务业新的增值空间。促进“设计+”“物流+”“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发展。配套发展融合载体,共建产业集群平台,由服务业优势企业带动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
  (三)搭建服务专业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之一就是发展平台经济。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技术服务业,促进科技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家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国内电子商务知名企业和品牌。打造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致力于对新兴制造技术的认证服务。   加强服务业专业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金融服务中心,将互联网技术融入金融行业,实现金融行业总部资源优势,提高苏州市企业的融资能力。加速昆山市台资金融合作区的发展,拓展昆山金融服务业外包规模。健全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和具有苏州特色的金融互联网系统,开发新型金融服务产品。
  加快建设苏州市多层次服务经济中心,打造苏州市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建成研发创意与信息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会展中心、跨境金融和互联网产业与高端服务业创新区。
  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品质,加快促进苏州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向周边中心区域辐射的功能。打造以张家港、太仓、常熟、昆山为副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四个副中心服务业产业升级、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业业态模式创新。提升中心城镇生活性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集聚区层次,继续建设和发展特色小镇项目。推进农村服务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促进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四)培育新型龙头企业,打造行业知名品牌
  企业是行业创新的主力军,服务业创新必须调动企业积极性,特别要注重龙头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实施“服务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创建工程,推荐企业申报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省互联网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充分发挥苏州服务业创新型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打造一批新型服务业知名品牌、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龙头企业。
  结合苏州市服务业发展特点,突出生产性服务业、旅游、技术服务、新兴金融、现代物流等重点行业内的企业发展,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延伸企业产业链,不仅要进行服务业内部业态融合创新,也要进行跨界业态创新。鼓励企业在品牌、技术、产品上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快培育和发展苏州服务品牌。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品牌。鼓励服务型企业自主创立和建设品牌,或与制造型企业共赢合作,形成生产与服务品牌互促提升的良性发展。提高现有的旅游、商贸、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牌知名度,创建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人力资源、高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品牌,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服务业品牌群,并在省内外乃至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促进服务业品牌创新,营造商业模式创新氛围,全面形成服务业品牌效应。
  加大服务业品牌保护力度,规范品牌管理与使用制度,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营造良好的品牌发展环境。
  (五)加快对外开放进程,拓展服务业新空间
  积极推进服务业双向开放,增强服务业新动能。紧抓“一带一路”、“长三角城市群”,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积极扩大苏州市服务业开放程度,扩展开放空间,提高苏州市服务业国际化参与度。
  服务业创新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提升服务业外资利用水平,营造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对外开放程度,鼓励外资投入养老、医疗、教育、电子商务等领域。引进国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先进技术、理念、经验、人才、新兴服务业态等。鼓励大型优秀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品牌。
  加快服务贸易转型升级。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服务贸易个性化定制,促进供给质量提升。推进新型服务贸易形式,搭建服务贸易跨境平台,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及政策。以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商贸流通为重点,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合作。鼓励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三角经济带建设中。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主动承担起苏州服务业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助推作用,对接上海服务业功能互补,探索与周边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开拓服务业外包市场,建立和发展服务业外包平台,推进传统服务业外包向高端价值链攀升。
  (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全面强化要素支撑
  第一,优化服务业创新发展环境。政府部门进一步放开对服务创新企业的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同时精简行政审批手续,利用政府职能注重对服务业进行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公平、透明、规范的行业监管制度,破除垄断行为,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领域信用体系,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服务業市场环境;利用服务业创新过程中的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增加全民在服务业创新过程中的参与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社会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新兴服务业和重点行业,实现资金优化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二,强化服务业创新发展要素。完善财政扶持方式,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和杠杆效用,制定和完善现代服务业政府资金支持管理办法,优化资金扶持结构,引导和支持金融企业和融资机构对中小服务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引入一批具备先进技术的行业领军人才。推动人才国际化合作,实现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健全用地保障机制,做好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城市用地总体规划的协调工作,提升土地使用效率,优化土地使用结构。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设施,优先扶持土地利用率高、社会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
  第三,完善服务业创新发展体制。健全统计检测制度,以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标准为基础,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各类现代服务行业统计体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季报、年报信息发布制度。重点对服务业新兴行业发展态势进行监测分析,形成对重点服务型企业的监测制度。加强考核督察力度,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考核制度,制定以促进服务业创新为核心的考核指标,建立服务业督查制度和奖惩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强化责任制度。完善质量督查评价体系,对重点服务业进行质量检测和评价,探索建立苏州市服务业创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参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并支持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参与质量检测和评价,确保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2018年苏州市情市力[S].苏州市人民政府,2018
  2.陈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推动服务产业发展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
  3.余美蓉.长三角城市群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4.张磊,刘长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服务业新业态与消费升级[J].经济学家,2017(11)
  5.曾世宏,高亚林.互联网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路径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97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