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落实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成了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如何得以落实,这一问题亟待深入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地位;文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981年,钱梦龙先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引进北欧母语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批判教师一言堂,推行多元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想象,尊重学生独特体悟。一时间,语文教学气象一新。而关于教学过程中有几个主体,历来意见不一。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类似论点。“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从叶圣陶先生的话中不难看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指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即具备自己学习的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的最终目标,课堂教学就必须认真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指的是接受指导亲自去体验实践。即凡是该由学生亲力亲为的,均要学生自己去做。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力亲为呢?
  托尔斯泰说:“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从阅读的本质和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目的出发,在学生进行阅读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读,不用任何形式包括提问来干扰学生。由于阅读的本质是获取意义并将所获取的意义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主体语言,因此在学生阅读时,就要让学生独立认知、分析、理解,获得阅读成果。具体到文本阅读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站在学生立场解读文本,立足学生选择教学内容
  站在学生立场去解读文本,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并且要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将会怎样解读?学生应该怎样解读?学生应该读出什么信息?学生能够读出什么信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哪些阅读障碍?学生将会如何解决这些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立足这些问题来阅读文本,就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满,阅读教学的过程也会随之而更加流畅,教学活动会更加注重实在,而不会流于空洞,进而使教学安排也变得更有针对性,最终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变得更为顺畅。否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很难针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影响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
  由此观之,站在学生立场去解读文本,教师不仅要理性地处理好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与实际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还要立足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我们知道,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很多阅读文本,既可以成为小学生的阅读文本,也可以成为初中生乃至高中生的阅读文本,但对于教师而言,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不同,进而对文本解读的角度、深度以及文本解读的方式也是应该有所不同的。教师应该明白,我们选择阅读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出发点必须是学生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文本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首先学会立足学生的阅读角度去解读文本。
  二、始终遵循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有效地将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和一元化解读统一起来
  对于文本解读的所需要形成的最终结论,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对立的行为,即简单的一元解读和盲目的多元解读。而笔者认为,阅读的基本规律,应该是遵循多元化解读和一元化解读的统一。这是因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明白我们所担负的教学责任是,针对学生五花八门的个性化解读,你既要告诉学生哪些答案是正确的,除去正确答案之外,有哪些答案也是可以的,还哪些答案是需要我们进行加工的,而哪些答案又是绝对不行的。除此之外,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怎样由解读得不对变为对,由粗浅上升到深入,由不全面达到全面。这也就是所谓的多元化解读和一元化解读的有机统一。
  要实现两种解读的最终统一,就必须把握住文本解读的基本规律。即认识文本解读的三个基本意义:文本的符号意义,即作者要通过这个特定的文本表达什么样的意义;文本的社会意义,即文本完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意义;文本的读者意义,即任何一个读者都可能赋予文本的新意义。
  可以说,任何文本的解读,某种意义上都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没有多元化的解读,我们就不能算是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也就不可能达到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元化的解读,就会容易误导学生的阅读,最终使阅读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尊重阅读规律的解读,就是做到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的统一。
  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常常容易犯的错误便是太过急于去诉说,而忘了倾听。当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同等的地位,虚心去倾听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时,或许也会对自己的阅读体悟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火花,生成全新的阅读感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当然,除了要强化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互动也是必需的。
  四、尊重并保障学生的阅读权利,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投入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目标的思考。宋文翰先生曾说:“以国文科而论,应有的特殊目标是什么?依国文科的性质和所独备的责任来说,我以为最重要的只有两事:阅读和发表。如果在一定期间,经过相当的训练,学生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到、所感到的一切,运用文字,自由发表出来,而且写得正确、明达,没有文法上的错误;同时,在阅读方面,能由平易的书报、日常的应用文字,进而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更进而看得懂整理过的古书,并且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则国文教师就可以大胆地声言‘我们的国文教学已成功了’。”
  从宋先生的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既然如此,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就更应该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深入阅读,读透文本,这就是我们教师的阅读教学所需完成的最基本的任务。相反,如果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连文本都没有仔细阅读,教师就算分析讲解得再精彩透彻,也同样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的教学目标。
  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切实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大胆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才有可能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和鉴赏教学,也才能算得上是真正落实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最基本的主体地位。
  保证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那么,作为语文教学核心工作的文本阅读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可谓至关重要。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自主阅读,个性化鉴赏,进而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才能达成举一反三、由读到写的教学目标;只有落实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我们的阅读教学效果才可能有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厚江.学生主体在文本阅读中的体现[J].语文建设,2015(5).
  (編辑:龙贤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