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4-0129-01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志码: B
  摘   要:通过对青海湟源县松毛虫灾害情况进行研究,制定了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主要的目的是将防治松毛虫灾害工作落到实处,降低重大害虫灾害发生率,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良好发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森林生长情况。
  关键词:林业;害虫;松毛虫;灾害;控制策略
  松毛虫属有30多种,我国分布的松毛虫约有25种,为松毛虫类型最多的国家。松毛虫灾害会直接危及森林植物生长环境,主要对柏类、杉类、松类森林树种构成危害。松毛虫灾害大面积发生时,针叶全部被啃光,这对于林木生长、生态安全、林业发展等,均会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做好松毛虫的防治工作,以便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湟源县松毛虫灾害情况的研究
   害虫暴发的原因,与环境、高产卵量基因、抗天敌基因、适应型和协同型增加,以及种群迁入、遗传波动等因素存在紧密的联系[1]。松毛虫种群暴发成灾的主要机制包括内在机制(遗传特性)和外在机制两种,前者主要指的是种群是否具有暴发的特点、种群及数量大小、种群适合度高低、种群生活史对策等;后者即为气候是否适宜、食料是否丰富、天敌多少或能否很好地控制等。松毛虫暴发寄主范围比较广泛,并且产量较高,这和种群暴发内在机制存在紧密联系。成灾率较高的马尾松毛虫寄主范围较小、产卵量低,暴发成灾和地域、高温、干燥等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尾松毛虫灾害有周期性、突发性特点,灾害的原因与遗传特性、马尾松纯林面积大、食料丰富、生物群落简单、天敌少、林地温湿度利于松毛虫生长和发育等有关。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松毛虫暴发于纯林,然后会向四周扩散,达到物质基础后,松毛虫灾害在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下发生,构成混沌的动态启动因子。上升期会受到密度相关因素影响,下降期、潜伏期易于受松树诱导抗性、严重失叶、天敌等因素影响。
  2   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2.1   监测、预测预报技术的应用要点
   害虫预测预报是害虫管理的重点,可为控制重大害虫灾害提供参照。进行有效的监测,能明确松毛虫早期灾害点,在第一时间通过适宜的方式进行处理,将灾害的程度和影响控制到最小。以往监测松毛虫虫情、灾情,多通过线路踏查、标注地调查、灯诱等方式进行。然后,结合空间分布类型、抽样方式,收集灾情的相关信息,对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松毛虫信息素的田间试验、诱芯技术应用前景较好,信息素监测技术的灵敏度较高,且可达到无毒、无污染、应用便捷等效果,所以当前被我国林业所广泛应用,以此明确松毛虫的发生情况。与此同时,可借助卫星技术、森林病虫害遥感监测技术的作用,处理林区面积大、人员少、监测方面的问题,保证监测结果的可信度[2]。需要注意的是,TM图像成像的周期约为14 d,并且容易受到云层厚度因素所威胁,导致气象卫星遥感无法准确检测灾害。我国害虫预测预报通过以往试验预测、统计预测向信息预测转变。松毛虫预测预报多采取统计预测预报、信息预测预报方式处理,前者可进行回顾性分析、灰色系统分析;后者能对地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决策专家系统等进行研究。
  2.2   防控技术的应用要点
   松毛虫综合治理期间,以化学防治为主,可实现高效、低毒、低残留等效果。当前,较多的新型环保生物制剂被广泛应用,如森得保、绿得保、苦·烟乳油等。用生物防治松毛虫多采用真菌杀虫剂,我国每年防治松毛虫的面积在48 hm2左右。绿僵菌、白僵菌搭配应用的效果较佳,产量较大的微生物杀虫剂的应用,可有效防治松毛虫。每年通过CPV防治松毛虫的面积在6.5 hm2左右。当前,我国松毛虫综合防治工作质量较高,利于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森林资源保护,朝着生态环境的方向努力。可对松毛虫产卵行为、松林间通信防疫系统进行定位,制定植物-害虫-天敌通信机制,对松毛虫种群的发生、消长提供生态调控思路,以人工方式释放发挥化学物质,开启松林化学通信防御系统,从而提高松林的免疫能力,改善松林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松毛虫灾害的概率,确保林业的生长情况[3]。
  3   結语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市场经济方面对于林木原料的需求量加大。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松毛虫主要以松树为食料,所以发生重大害虫灾害时,对于林业的整体发展会构成严重影响。基于此,需要深入研究林业重大虫害松毛虫灾害情况,然后制定相关的防治方案,进而有效控制松毛虫灾害率。
  参考文献:
  [ 1 ] 费晓强.潜山县马尾松毛虫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7(02):109-110.
  [ 2 ] 张文一,景天忠,严善春.基于机器学习的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预测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01):85-93.
  [ 3 ] 陶怡,莫慧华,明财道,等.广西马尾松毛虫危害现状与防治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8(02):177-178.
  (收稿日期:2019-03-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2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