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肉牛肝片吸虫病是由于肝胆管内寄生有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吸虫而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是反刍动物易发。该病通常呈地方性流行,一般在秋末、初春时节比较容易发病,特别是在5~9月易感染虫体,经过整个冬季的饲养,在春季开始掉膘时就会逐渐出现发病。肉牛患病后,主要表现出水肿、贫血、消瘦,生长发育缓慢,消化功能异常,在感染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大量死亡,严重损害养殖户以及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
关键词:肉牛;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3-0123-02
1 流行病学
我国很多养牛、养羊地区都会发生肝片吸虫病。除牛是肝片吸虫的终末宿主外,羊、马、鹿、骆驼等很多反刍动物也是其终末宿主。虫体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尤其以小土窝螺等常见。
宿主体内寄生的成虫,产出的虫卵可经由胆汁进入肠腔,然后通过粪便排到体外。在适宜条件下,虫卵可孵化为毛蚴,其可在水中移动,找到中间宿主(即小土窝螺),并侵入体内继续生长,经历3个无性繁殖发育阶段(即胞蚴、雷蚴、尾蚴)发育为尾蚴,然后从宿主体内逸出再次进入水中,3~5天之后脱掉尾部,体部被成囊细胞产生的分泌物覆盖,并在水生植物的草叶上附着或者在水中浮游变成囊蚴,当牛食入寄生有囊蚴的饮水或者草叶就会被感染。囊蚴进入牛的十二指肠,在此脱囊逸出,并发育为童虫,其可穿透肠壁到达腹腔,再通过肝包膜侵入肝脏。肝实质中的童虫会在移行后进入胆管,并在胆道中继续发育,2~3个月之后就会变为成虫。
动物体内的成虫能够生存3~5年,有时甚至更长。病牛和带虫者可持续地将大量虫卵排到体外,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也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温度、淡水螺以及水质等,也与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紧密相关。根据肝片吸虫的生活史,明确该病的发生呈现季节性和地域性。
2 临床症状
肉牛感染肝片吸虫后,临床症状与感染虫体数量、虫体分泌毒素的强弱以及机体自身体质状况密切相关。
2.1 慢性型
病牛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出食欲不振,消化紊乱,持续发生腹泻,机体贫血、消瘦,被毛粗乱、失去光泽,可视黏膜苍白,眼睑和颌下等处会发生水肿,有时甚至胸部和腹部也出现程度不同的水肿。对病牛进行叩诊,可见肝区浊音范围明显扩大。如果病牛肺脏发生感染,还会伴有咳嗽等症状。
2.2 急性型
病牛会出现体温快速升高,精神萎靡,周身出现不自主的抖动,有时会排出血粪,出现急性黄疸和贫血,指压肝区会产生疼痛,一般在3~5天内就会发生死亡。
3 诊断
一般是根据发病的地域、季节以及病牛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进行初步诊断。如果需要确诊,还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常用方法为皮内变态反应、琼脂扩散试验、凝集反应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另外,也可通过水洗沉淀法进行虫卵检查。
水洗沉淀法是操作最为简便的方法之一,诊断结果快速。采取5~10 g病牛尾部粪便放在烧杯中,添加适量水搅拌,接著利用双层纱布进行过滤,室温下静置20 min,倾去上清液后再加入适量水进行搅拌、静置,重复以上操作3次。发现上清液已经变得清澈透明,此时吸取沉淀物使用100倍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沉淀中存在淡黄色的椭圆形虫卵,且虫卵中存在几个至几十个数量不等的卵黄颗粒,就能够确诊为肝片吸虫病。
4 防治措施
4.1 西药治疗
4.1.1 砂氯酚
硝氯酚,这是近几年用于治疗牛肝片吸虫病的一种特效药物,病牛可按体重服用3~4 mg/kg。采取大群治疗时,可采取目测病牛体重给药,即每100~200 kg体重用药0.5 g,每200~400 kg体重用药1 g。病牛投服时不需要经过禁食,可使用水瓶直接灌服,也可在饲料中添加该药的粉剂进行混饲。
4.1.2 肝蛭灵
病牛按每100 kg体重分点深部肌肉注射5~8 mL,该药治疗效果好,且安全可靠。
4.1.3 克洛杀
病牛可按体重皮下注射0.1 mg/kg,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4.1.4 硫双二氯酚(别丁)
病牛按每100 kg体重使用4~5 g。由于该药在水中不易溶解,常制成舔剂使用。病牛投药后的2~3天可排出稀软粪便,但经过4~5天即可恢复正常。
4.1.5 三氯苯达唑
病牛按体重灌服12 mg/kg;或者第一天按体重服用5 mg/kg,第二天按体重服用10 mg/kg。病牛用药往往可能引起继发性的胆管炎,此时则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4.2 中药治疗
方剂1,取30 g龙胆草、30 g苏木、20 g泽泻、20 g肉豆蔻、20 g木通、45 g贯众、30 g槟榔、30 g茯苓、20 g厚朴、20 g甘草,全部研成粉末,添加适量温水调和给病牛灌服,间隔1天使用1次,直至康复。
方剂2,取18 g龙胆草、15 g贯众、18 g木通、18 g泽泻、18 g厚朴、24 g苏木、18 g槟榔、18 g茯苓、18 g肉蔻、6 g甘草,加水煎煮,待药液温度适宜后给病牛灌服,间隔1天使用1次,直至康复。
4.3 加强饲养管理
牛场周边环境要定期使用消毒药剂进行严格消毒,保证牛群的饮水干净卫生,最好饮用自来水、流动的河水,禁止饮用草塘水。
合理安排放牧地点和放牧时间,禁止到低洼潮湿地区进行放牧,要选在干燥地区进行放牧,避免感染寄生虫。夏季要采取轮牧,控制在同一个牧场的放牧时间在2个月以下。
4.4 定期驱虫
在该病流行的地区,牛群要定期进行驱虫。一般来说,可在每年春秋季节使用丙硫苯咪唑或者硝氯酚进行预防性驱虫。且用药后排出的粪便必须采取集中堆积发酵处理,以将粪便中存在的虫卵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杀死。采取有计划的定期驱虫,可将当年感染的幼虫以及越冬蚴发育为的成虫消灭,从而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9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