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有害生物现状及综合防控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生态环境破坏,大量有害生物侵入,给深圳湾红树林湿地造成严重威胁。综述了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控措施。
  关键词: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控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有“海上森林”之美称,为世界珍稀植物。红树林是生长在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对于维持海岸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因其抵制风浪、保护海岸的能力,也被称为“海岸卫士”。
  深圳湾(N22° 24’18”~N22°32’12”,E113° 53’06”~E114°02’30”)位于珠江口的东部,为一开口向西南的半封闭性小海湾,面积约100 hm2,兼具河口和海湾的性质,跨越深圳香港2个国际大都市。在深圳湾生长着世界珍稀植物红树林,其东南侧为受拉姆萨尔湿地公约保护的香港米埔红树林,北面为深圳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者共同构成了国际知名的后海湾红树林湿地。该区域有红树植物9科16种,主要红树植物包括本地红树种白骨壤、秋茄、木榄、桐花树、老鼠筋以及外来红树海桑、无瓣海桑等。深圳湾也是东亚——澳大利亚国际候鸟迁徙的越冬地、中转站和加油站,此地记录的鸟类超过380种,每年有60多种、近lO万只鸟类在此越冬、栖息,其中,世界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的数量占全球总量10%以上,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
  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以及深港两地经济高速发展,湾内水质较差,氮磷等含量超标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加上填海造地、城市建设占用湿地等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导致红树林及周边环境遭受破坏,改变了海洋生态平衡,致使害虫天敌种类和数量以及群落生物多样性大幅减少,从而造成近年来磷翅目食叶害虫如海榄雌瘤斑螟、螟蛾、夜蛾等有害生物的侵入。它们危害嫩梢、嫩枝、果实、花蕾和叶片,严重时会造成红树林成片干枯,对红树林的开花繁殖影响很大,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收集和整理近年来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有害生物研究成果和有关文献,以期提示目前深圳湾红树林有害生物的危害现状和趋势,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控措施。
  1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有害生物危害现状
  1.1病害
  深圳湾湿地出现危害红树林的主要病害为灰霉病、叶斑病,其中,海桑苗灰霉病是严重危害海桑幼苗的1种新病害,主要引起高约10~60cm的幼苗中上部茎叶萎蔫、溃疡,后期呈立枯型死亡。其它病害包括主要危害木榄和桐花树的叶斑病,危害秋茄的茎腐病,危害桐花树的煤污病等。
  1.2虫害
  最早报道的红树林虫害为食叶害虫螟蛾,2001年发生在福建彰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危害白骨壤叶片,后经鉴定,此虫为鳞翅目瘤斑螟科海榄雌瘤斑螟。海榄雌瘤斑螟是近20年来危害华南地区白骨壤的主要虫害,也是深圳湾湿地危害红树林最严重的虫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时因幼蟲啃食叶片造成大面积白骨壤干枯,且危害贯穿整个开花结果繁殖期,几乎所有的白骨壤都不能开花结果,无法繁殖下一代幼苗,使得白骨壤种群正常生长和繁衍受到严重影响,白骨壤种群衰退明显。20世纪调查,危害深圳湾区域红树林的虫害除了海榄雌瘤斑螟外,还有危害白骨壤的双纹白草螟、吹绵蚧、叶蜂以及危害桐花树和秋茄的尺蠖、叶蝉、丝脉蓑蛾、咖啡豹蠹蛾等。在1995~1996年,深圳引种的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曾遭受豹蠹蛾危害嗍。2015年以来,虫害主要包括斑点广翅蜡蝉(无明显危害,但在深圳湾区域的红树植物或周边半红树植物大量寄生产卵),危害白骨壤的海榄雌瘤斑螟,危害杨叶肖瑾的棉大卷叶螟,危害海桑的报喜斑粉蝶等,其中以广翅蜡蝉数量最多,但危害最严重的虫害仍然是海榄雌瘤斑螟,这2种也是该区域每年的主要防治对象。
  1.3外来生物入侵
  据初步统计,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的外来植物共计101种,占所有维管束植物的28.99%,比例已超过114;其中入侵植物38种,占所有维管束植物的10.72%。在这些入侵植物中,飞机草、薇甘菊、马缨丹、蒺藜草、落葵薯、钻叶紫菀、小蓬草、一年蓬、圆叶牵牛、鬼针草属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3批29种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南美蟛蜞菊、银合欢、马缨丹属于世界上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种。在保护区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有银合欢、五爪金龙、南美蟛蜞菊、薇甘菊和飞机草。这些入侵植物在保护区的陆域林地、基围鱼塘陆岸、凤塘河口等人为干扰较多的地方分布范围较广,往往形成了单优群落。另外,人工引种形成的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群落,虽然目前没有纳入外来入侵生物类别,但因其耐盐、耐淹能力优于本土红树,能快速促淤造陆,且繁殖力强、生长迅速,在红树林前沿形成优势群落,侵占滩涂,占领了鸟类特别是水鸟的觅食空间,在深港两地均是属于要严格控制的植物,每年会定期清理滩涂幼苗,已长成的海桑无瓣海桑群落逐年砍伐、并用本土红树取代。
  1.4其它有害生物
  螃蟹及鸟类会对红树林发生危害,螃蟹是红树林苗期及幼树期重要的有害生物,海桑、无瓣海桑以及白骨壤等种子发芽后极易被螃蟹(主要为招潮蟹)钳断茎干或叶片,咬啃幼树茎基韧皮部或胚轴,造成死亡,成为引种育苗的首害;冬候鸟主要危害红树幼苗的茎叶。团水虱、藤壶也对红树植物产生了危害,特别是团水虱,若不加以控制,后期危害可能泛滥。
  2深圳湾红树林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深圳湾每年都针对虫害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红树林有害生物防控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2.1城市生态系统环境恶化,天敌减少
  深圳湾位于城市中心,受城市发展影响很大,几乎所有乔灌林地都被开发利用。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以北的陆地(包括林地)和基围鱼塘,60%以上被城市建设占用,原有由滩涂红树林、基围陆灌草丛和陆地乔、灌、林3大植被类型组成的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被种类单一、结构简单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所取代。福田红树林及周边的物种减少,天敌昆虫和食虫鸟种类和密度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这是红树林虫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因滩涂淤积、老鼠筋等草本植物大量繁殖,抢占螃蟹生存地,使得团水虱天敌招潮蟹大幅减少,加上水质富营养化较严重,团水虱开始泛滥、危害秋茄等红树植物,有严重趋势。   2.2位于深港两地,面积大,难全面防控
  深圳一侧的红树林面积有100hm2,加上香港一侧近300hm2的红树林,面积较大,且因为深港防控理念不同,难以统一防控,造成防治不彻底,还有可能成为有害生物迁移的一个驱动因素。
  2.3
  防控技术和手段薄弱
  人工手喷药是当前的主要防控手段,且喷洒药物主要以Bt、白僵菌等生物农药为主,虽然及时喷洒后能有效控制,但存在因监测不及时,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期,仍有爆发的可能。另外,长期使用农药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结果更易造成害虫大规模爆发。
  3深圳湾湿地红树林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措施建议
  3.1恢复堤岸草本植物多样性,营造昆虫天敌环境
  深圳湾湿地离城市太近,应在滨海大道与深圳湾之间种植高大乔木为主的植物隔离带,减少过往车辆及人流影响。同时,红树林群落与基围鱼塘之间的过渡地带,大幅度种植适宜红树林害虫天敌栖息的稀疏灌木丛和低矮草本植物,降低高大乔木树种高度和密度,营造出适宜蜘蛛、蜜蜂、蝇类等昆虫栖息环境,恢复天敌昆虫种类和种群数量,并确保昆虫从基围鱼塘迁移到红树林的路线畅通,保障红树林群落子系统和基围鱼塘子系统的整体连通性,进而形成“滩涂一红树林一基围鱼塘一陆地植被”结构和功能相互联系、融合贯通的完整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体系。
  3.2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实行深港一体化管理
  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区和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同处深圳湾,是同源发育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港方已于1997年加入了《拉姆萨尔公约》,成为国际重要湿地,但深圳福田红树林一直未加入,后期应积极推动深圳方加入该组织,分享国际湿地保护组织对红树林湿地的关注、支持与保护。加强与港方的联系与交流,凡涉及深圳湾沿岸的工程项目建设,都应建立深港合作与信息互通机制,及时交流、评估项目建设可能对深圳湾湿地环境的影响,做到信息互通、携手合作、共同治理。
  3.3加强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提高防治效率
  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性资源本底调查,完善保护区资源数据库。构建深圳湾红树林湿地资源环境综合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湾内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进行溯源分析,找出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对重大工程和重点功能区进行监测并建立预警制度。加强科学技术研究,研发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实现高效、无毒、不伤害天敌、不污染环境且主动防治的理想境界。
  3.4加大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力度,实现全民保护的理想状态
  针对目前人们对湿地尤其是红树林湿地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加大对湿地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方式,增加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促进湿地保护管理日常化,使人们能自动自觉将湿地保护纳入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保护湿地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事。充分发挥周边福田红树林自然学校、深圳湾湿地教育中心、华侨城自然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科普优势,展示湿地的功能和价值,加强湿地科普教育,实现全民保护的理想层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5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