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长周期观察活动教学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学科学长周期观察活动具有综合性、过程性、生成性和探究性等特点,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长周期观察活动往往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有的浅尝辄止,虎头蛇尾;有的关注概念,弱化经历;有的重视体验,缺乏总结……以上种种,均不利于学生真正体验科学观察的过程与方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为此,教师可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形成记录册、丰富评价体系多元结合等策略,促进长周期观察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长周期观察活动;优化;策略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大自然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场所。”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实施为“科学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每册科学教材中均有编排,比较典型的是三年级下册“生命模块”的探究活动。教材要求学生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亲历生命的生长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敬畏大自然的科学品质。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能够经历整个探究活动的学生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任务布置缺乏统筹性。以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规律为例,为保证数據的完整性,需要学生从种子发芽便开始做观察记录。如果教师没有预先统筹规划、帮学生厘清观察思路、教学生记录方法,便会使结论缺乏科学性。(2)任务实践缺乏持久性。(3)任务评价缺乏及时性和多样性。对于需在课外完成的观察记录活动,多数教师没能做到及时跟踪了解,致使评价缺失,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小学生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开展现状不尽人意,那么如何优化长周期观察活动,提高观察活动的实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三年级下册“生命模块”的教学实践,谈谈长周期观察活动的几个优化策略。
一、以“册”促“记”,全面整合
观察记录是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依据,也是科学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操作是否正确,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是否持之以恒、尊重事实证据等,都能从他们的观察记录中得到反映。在指导学生进行凤仙花和蚕的生长情况观察记录时,针对学生记录碎片化、随意化的现状,笔者在系统研究每个观察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本内的记录单进行重新整理,设计了记录册。该记录册主要分为五个部分:(1)植物(动物)新生命的开始——种子(卵);(2)植物(动物)的生长过程——根、根的作用、茎、茎的作用、花、果实(蚕的孵化、蜕皮、吐丝、蚕变了模样、蚕蛾);(3)我们的大丰收——总结凤仙花、蚕的生长周期;(4)观察日记;(5)单元评价。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了增强记录的趣味性,除了常见的写和画,我们还设计了多样的记录形式。如学生可以将小生命每个时期的生长照片拍下来贴上去,还可以将凤仙花的花解剖下来作为标本用透明胶带粘贴在记录册内。从实践效果来看,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探究生命世界的基本方法,明显提高了记录兴趣。他们在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认识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
二、以“细”促“导”,循序渐进
1.观察记录的指导。为了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应事先告知学生这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有些活动要安排在课堂中,如对凤仙花的种子、叶的观察,有些内容要在课外进行观察记录。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有些活动是需要多个内容同步记录的,且观察内容要以事实为依据。
2.材料准备的指导。活动前,教师要提醒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如刻度尺、花盆、土壤、一次性塑料杯等。这些材料一般家里都会有,简单易得。但有些材料却很难找,这也是长周期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的瓶颈之一。教师可鼓励学生巧妙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如包装盒进行改造制作,体现“科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3.突发状况的指导。学生在长周期观察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为避免学生临场手足无措,教师需将可能发生的状况一一耐心讲解。例如,“为什么凤仙花的茎长不粗壮?”“有的种子为什么不发芽?”“有的蚕为什么会一动不动?”等等,帮助学生建立起长周期观察的信心。
三、以“网”促“评”,纵深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网络平台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把学生评价体系纳入到网络中,以此来替代传统的枯燥单一的纸质成绩单,实现多维度、综合性评价。为了解决评价形式单一、不及时等问题,笔者除了在课堂中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阶段性的学生互评和自评以外,还积极借助微信公众号、班级贴吧、QQ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评价形式,确保人人参与。例如,在班级贴吧内开设“种植、养殖专帖”,要求学生及时发帖,上传小生命阶段性明显变化的照片并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发帖次数和质量进行适当的加分;学生通过QQ或者微信上传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小视频,教师择优选择,作为后期展示汇报的素材;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班级QQ群发布“种植令”,等等。这些方式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还有助于在群体内形成良性的互动,起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通过调查,合理建构网络评价体系,学生能完成长周期观察的人数,较普通的观察记录方式要增加20%~25%,部分班级的完成率甚至高达90%以上。其原因在于网络平台将长周期观察活动的三个关键要素——学生、教师、家长有效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共同完成观察和评价活动,将长周期观察由浅表向纵深持续推进。
四、以“拓”促“学”,横向发展
为了让长周期观察活动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还可组织教材以外的拓展活动,开发学生思维,横向拓宽学生视野。例如,根据教材的编排,我们设计了“凤仙花染指甲”“制作凤仙花书签”“凤仙花水晶滴胶”“手工抽蚕丝”等趣味性、创新性、生活性较强的动手操作活动。最后组织学生拿着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班级展览拍卖,气氛活跃,效果显著。因为花费时间不多、材料便宜易得、制作过程好玩、制作成果有价值,该活动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热烈响应。活动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STEAM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技巧,为今后开展较复杂的科技活动打下了基础。只有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下,帮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感知生命的意义和美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地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边际效益,以多主题、趣味性的操作活动驱动长周期观察的持续进行,才能充分实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生命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理应重视起长周期观察活动,多措并举,落实落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使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春济,顾长明.做思共生:小学长周期科学活动的创新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7(23).
[2]林飞荣.小学科学长周期探究的有效性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6).
(责任编辑:奚春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1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