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指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就业指导课程供需不匹配、就业信息发布“碎片化”、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自主创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六方面问题,进而从课程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创业指导、人才队伍建设、就业质量评价机制六方面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以期促进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李涛(1978- ),女,河南新乡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 10004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辅导员专项“研究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室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JDSZ308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2-0054-04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9年,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预计为834万人,这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效果。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就业现状不理想,有必要建立专业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机构提升其就业能力。《2018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显示,2015~2017年,专科生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5.89%、53.39%、52.44%,平均为57.24%,离职率分别为39.75%、40.26%、42.43%,平均为40.81%,薪酬满意度分别为44.14%、36.15%、33.14%,平均为37.81%,专科生三项指标的满意度均明显下降;本科生就业满意度分别为62.40%、50.70%、55.04%,平均为56.05%,离职率分别为20.83%、19.64%、20.06%,平均为20.18%,薪酬满意度分别为39.35%、36.44%、37.72%,平均为37.84%,本科生的就业满意度明显下降。这一系列数字折射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就业满意度逐年下滑、离职率逐年增高、薪酬满意度较低等从不同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要求逐步提高。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就业工作体系进行改造升级,根据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科学融合的新型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2.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有必要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相融合。大学生在校期间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对社会认知相对较少,对自身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不能科学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和清晰的求职目标。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过于依赖父母和教师,缺乏求职的自主性,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其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就业已经不易,何谈职业发展,更无暇顾及结合个人特点对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了,以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学校应将职业发展融入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我,更全面地把握所学专业的求职需求和发展前景,并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科学地规划未来,助力个人发展;还要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目标,指导大学生进行自身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规划。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课程供需不匹配,就业指导“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据统计,大学生对就业课程的满意度仅为36.62%,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枯燥、对就业帮助较少。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点多局限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发展观。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发展类课程是相互割裂的,职业生涯发展类课程多设置为选修课,未能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难以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的作用。
2.就业信息发布“碎片化”,就业指导综合服务平台有待整合优化。我国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处理和变化趋势的预测较为欠缺,招聘信息采集数量不足,发布形式单一。目前,高校大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就业信息网,教师、亲友的介绍和新闻媒体等渠道了解就业政策及招聘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分散,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水平较低,亟待建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长效机制。现阶段,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仅针对毕业生,在“毕业季”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就业技巧培训等,缺乏长效的就业辅导、专业的职业测评、科学的职业规划、系统的职业能力培训以及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帮助等,工作定位呈现局限性、零散性和阶段性特征。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对职业测评、职业规划、职业咨询等就业服务表现出迫切的需求,均超过80%,但实际普及率和执行率均低于40%。这一现象是由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长期互相隔离、缺少合作,不够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未配备专业化的工作人员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4.学生自主创业意愿上升,自主创业指导工作有待完善。《2018年北京地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专科生创业率为12.29%、本科生创业率为60.91%、硕士生创业率为24.96%。《2018中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显示,2016年、2017年专科生创业的比例分别为2.88%、2.96%,本科生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52%、3.37%,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意愿持续上升。然而,据统计,北京地区仅有30.71%的毕业生参加过创业课程,37.83%的毕业生参加过创业讲座,参加过创业企业实习项目的毕业生只有19.19%,且对创业指导课程的满意度也相对较低。创业指导课程的普及率和教学效果均不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课程内容与时事形势结合不紧密、对创业实践指导作用有限等问题。 5.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配备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就北京高校而言,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指导就业工作,贯彻政策精神,并依据毕业大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就业指导教师的学校极少,大部分高校仅由任课教师、辅导员或其他管理人员负责指导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些人员普遍缺乏扎实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就业指导实践经验,且精力有限,以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展缓慢。
6.就业质量评价不全面,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当前对高校就业质量的评价,还集中在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薪酬满意度等静态评价指标层面,忽略了对大学生后续职业发展情况的评价,也就是动态层面的评价指标即就业质量后评价。这种仅以静态指标为标准的平面维度评价不够全面,忽视了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1.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一是通过强化职业生涯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和作用,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各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展分层次、分阶段、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拓展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成功求职的毕业生,以及事业成功或职业发展出色的校友请上讲台,为学生讲解真实的选人用人标准,传授求职成功的经验,讲授精彩的奋斗历程和职业发展进程,通过亲切互动实现学生在学习效果、就业知识、求职技能、职业自主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构建高度整合、精准推送的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是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供需要求,实现职位供需的智能化匹配,将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给条件匹配且有需要的同学,提高大学生的求职效率。二是完善现有的就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内论坛等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开发与之配套的手机App,着力打造多通道的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三是利用就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邀请毕业校友入驻平台,发挥校友对学校的反哺作用,提供更贴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招聘信息,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求职成功率。四是邀请优秀校友在平台内分享成功的就业经验或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微课堂”,帮助学生对未来行业和职业有更清楚的认识。五是利用平台开展动态调查,对就业大数据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依托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高校就业状况统计与反馈机制,从行业需求、就业率、就业质量、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反馈,通过就业层面对大学生招生专业和培养效果进行回应,从而实现大学生招生、培养、就业三方的有机联动和科学互动,系统化助推大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
3.升级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精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一是根据国家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大学生培养过程和学生需求提供单位实习、专业实践、专项培训、就业咨询,个性化辅导等全程式就业服务。二是根据就业形势、用人市场需求、学生特点变化等及时调整常态化的就业工作导向,更新工作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就业工作效果。三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最新的国家政策及导向、行业发展趋势、市场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用人标准等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就业相关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从而对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相对科学合理的预判。四是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专业的职业测评系统,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辅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价值观和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制定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五是对困难毕业生进行点对点的重点帮扶,找出困难的具体原因,坚定不移地贯彻精准帮扶理念,实现“一生一策”动态管理。
4.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长效机制。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高校要更新创新创业教学理念,结合大学生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入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并注重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将学生吸引到创新创业教育课堂,科学引导其进行理性创业。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加强自主创业指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力,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积累实战经验。三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整合多方资源,将国家要求、产业发展、学校教学、专业研究、实践应用进行有效对接和系统融合,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四是制定大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保障机制,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五是不断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长效机制的服务内容和方法,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向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倾斜。
5.健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人才保障机制。一是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室,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行,包括设施设备、场地、经费支持等。二是组建具备专业素养和专家水平的就业指导专业团队。团队成员要具有人力资源、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具备较好的授课能力、咨询辅导能力以及就业指导相关工作经验。三是依托工作室和专业团队,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咨询与指导。四是注重对人才团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并有效激励工作室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室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就业工作水平和人才专业能力的双提升,从而以更高的质量、更快的效率和更好的效果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
6.构建多维度评价标准,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机制。就业后质量评价体系应从国家、用人单位、毕业生、高校四个层面进行构建。国家层面通过产业结构发展与人才匹配、人力资源需求与差距、社会生产率、总产量增长、社会收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用人单位层面通过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质量、晋升情况、能力素质、岗位匹配度、稳定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毕业生层面通过个人工作满意度、发展空间、能力素质、岗位匹配度、薪酬满意度、工作环境、保障性、稳定性、工作幸福感等指标进行评价。高校层面通过社会认可度、行业影响力、毕业生成就、毕业生发展状况、校友评价等指标进行评价。就业后质量评价体系为高校教育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参考,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参照,为就业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即构建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综合教育服务体系。此外,高校应建立动态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对就业指导工作效果进行持续跟踪与评估,并建立合理的评估标准与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从而及时调整完善相關工作,全方位推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
[参考文献]
[1]徐桠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6(5).
[2]文正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实践探索及政策演变述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3]彭鑫艳.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7(18).
[4]楚旋,张莉.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6(4).
[5]孙兆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关系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6]靳创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定位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7(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1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