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传承及其教育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龙母信仰作为石门村的精神图腾,对当地人具有极其强烈的文化规约。通过对石门村进行田野考察,发现龙母信仰中不仅包含着地域层面的祭祀场所、生活层面的饮食文化,而且蕴含着精神层面的孝道文化。在教育人类学的意义上,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在完善个人品格、规范家庭伦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龙母信仰中慈孝文化的传承,依赖于泛在意义上的教育,包括依托龙母信仰促成孝文化形成的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分析、教育方法的运用和教育评价的设计等。
  关键词:龙母信仰;孝文化;传承;教育意蕴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7-0129-05
  一、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田野考察
  (一)龙母信仰的传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塘红乡,龙母文化占据着主体地位,龙母慈孝文化陶冶着石门村居民的精神世界,其文化熏陶来源于广泛流传着的龙母与秃尾龙“特掘”的故事。相传石门村有个寡妇,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女儿,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有一天,寡妇来到村外的石南海挑水,突然发现了一条小花蛇。出于善心,她收养了小花蛇,并将其当作儿子来疼爱,而这小花蛇便是龙王的幼子。那年玉皇大帝预见来年下界大旱并发生瘟疫,他要派一位天神下凡救万民,海龙王欣然受命,见石南海一带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便把九龙子变成小龙蛇投进了石南海。
  小花蛇在被寡妇收养后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一天天长大。有一天寡妇正在剁猪草,顽皮的小龙蛇从水缸里跳出来用尾巴扫拢剁散的猪草,不小心被砍掉了一节尾巴。寡妇用锅底灰包裹蛇尾治愈了小龙蛇,但他也落了个“秃尾”的残疾,寡妇便把小花蛇叫做“特掘”,“掘”壮话译为“短”,“特掘”译为“短尾巴的蛇”。
  “特掘”奉命下凡拯救民间疾苦,遭遇不幸,龙母行善将其奉为养子。在养母的辛勤哺育以及慈孝文化的熏陶下,特掘施展法术为民造福,将孝道流传于世。母亲离世后,特掘刮起大风,将养母送到敢仙洞里安葬,当地人将此山洞称为“敢仙”。民间流传,为纪念养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特掘都归乡祭祀,以表孝心。因此,塘红乡民间有“三月三,狂风刮,特掘扫墓回到家”的说法。养母慈善、特掘贤孝的故事经过口耳传诵,成为塘红乡百姓教育子孙后代的典范和美德的经典。
  (二)龙母文化中孝文化的表征
  表征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上的反映,是信息传递的载体。龙母文化的核心是慈孝文化,但龙母文化距今年代久远,能在当地代代流传下来,离不开龙母文化传承的载体。
  1.“龙母坟”遗址——“敢仙”
  “敢仙”(壮话意为仙洞)位于石门村西南方的“岜仙”(壮话译为仙山)上,其石阶路险峻而别有韵味,连接着山脚与洞口。洞口设神龙之位,坐落于香火平台前,象征特掘于门口守卫养母。洞中的石棺和洞壁上犹如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下凡的图像浑然天成。在龙母信仰中,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石都被赋予灵性和神秘色彩,庇佑当地百姓的福泽。因而当地选出“敢仙”的看守人,使祭祀龙母的香火延绵不绝。
  在通往“敢仙”的石阶路上,慈亭和孝亭矗立其间、错落有序。亭中鐫刻龙母与特掘的慈孝故事,慈孝谚语对仗工整,教育石门村世世代代将“孝”内化于心。
  2.“特掘”居住地——石南海
  石南海深潭相传为特掘的居住地,长20米、宽8米,与龙母旧居为邻。石门村是广西境内较为古老、落后的壮族部落,千百年来沿袭着以耕田种地为主的农业模式,村中农作物的灌溉水几乎都源于石南海。每逢干旱时节,石门村人无需忧虑作物收成。传说每年三月三,特掘受命于回乡祭拜之日刮风下雨,使得石南海水位上升,缓解旱灾,为民造福。据考察,石南海遗址出土了石器时代的很多遗物,村民尽管对文物历史知之甚少,却由此更加笃信石南海在特掘法力的庇护下,一定永不干涸。由此可以看出,当地人认为石南海是特掘回报养母以及养育它的地方。通过访谈得知,特掘知恩图报的行为成为石门村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长辈教育儿童须认真读书,方得回报和孝敬父母。
  3.“龙母节”与“龙母饭”
  相传为缓解瘟疫蔓延的现状,特掘不辞辛劳,跋山涉水采来仙草花,令其母亲蒸成五色糯米饭赠予百姓食用,帮助石门村百姓逃过灭顶之灾。自此,石门村百姓将特掘母子奉若神明,恭敬有加。龙母于农历三月初一驾鹤仙去,有199岁高寿。三月初三特掘于三更半夜呼风唤雨,把养母送上“岜仙”安葬,并于每年三月三回乡祭拜。因此,当地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龙母节”,蒸五色糯米饭便也流行起来,借以祈求祖先庇佑,表达悼念之情,在当地已是家喻户晓的习俗之一。在浓厚、严肃的节日氛围中,向子孙后代宣扬孝悌思想,从而传承与延续龙母信仰中的慈孝文化。
  二、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教育学解读
  (一)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本质
  1.孝文化概述
  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孝是人伦秩序的基本精神,是维系宗族关系的纽带和核心。即使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孝”仍然是延续家庭、民族、社会和国家蒸蒸日上的精神纽带。
  “善事父母”为孝,“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形[1]。孝养继承与孝道弘扬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与我国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第一,从“孝”字本身的结构来看,“从老省”是说“孝”字的部首偏旁是老旁,省去了老字的下半部分,而“从子”补充了一个子字,老在上、子在下,共同构成这个会意的孝字。“孝”字形体结构中的内容既与父母长辈有关,又与儿女晚辈有关,是“老”“子”之间的孝道。第二,从“孝”字本义起源来看,“善事父母者”,明确阐述孝的特点与核心精神。这里要重点关注“善”字。“善”可作“美善”与“妥善”讲,指照顾父母不仅仅指提供衣食,更加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是情感层面的关怀和爱。
  因此,从孝的本质看,孝是指“长辈”“子女”两个方面的联系,而“养”则为孝的主要内容,一方面指赡养父母,另一方面指善养父母。   2.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内涵
  在我国的传统孝观念中,“孝”的继承与发展、保持与演变,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要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2]。我们认为肖群忠先生的慈孝观点包含孝道和孝行两个方面,全面而客观,更为符合龙母信仰中慈孝文化的核心[3]。
  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核心是“慈孝”,将“孝”与“慈爱”相结合,它的基础是感恩和报恩,既具有传统优良品德的内涵,又别具一格,不是单方面的子女对长辈的尊重及赡养,还注重日常生活中长辈对幼者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因而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养,二是敬。
  “养”即赡养父母。在石门村一带流传的故事中,龙母行善,救回特掘奉为养子。特掘视龙母为母亲,见其生活清贫,于心不忍,便外出觅食,于石南海捕鱼归家,以此赡养母亲。特掘孝养故事口口相传,对当地民众影响深远。在上林县石门村,每个老人的赡养生活被列为重中之重,村里会评选“孝心家庭”,每年三月三举办龙母宴,给予老人慰问金和棉被,敬亲必先养亲。龙母信仰的孝文化中“养亲”的另一提升是要侍疾以优,即在父母生病期间,子女要及时为他们延医治病,亲自在旁侍候,使其顺利地度过生病时光。
  “敬”即敬礼父母,在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下,子女和晚辈对父母祖辈的每件事都以礼待之,对父母保持尊敬;“敬亲”的具体内容在龙母信仰中还体现为追祭先祖,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重事生,更重事死,事死则当追孝,表达孝子对逝者的思念之情,是要生者明其家族渊源,承前启后,延续生命。在龙母传说中,特掘随风将母亲的棺材送上敢仙进行安葬。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对短尾龙特掘来说是个相当于清明节的特殊日子,是特掘为祭母的吉日。每逢该日便会刮来阵阵微风,当地百姓称之为特掘表思念之意。
  (二)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是民族的未来,关乎着国计民生。[4]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是一种对族群进行熏陶教化的文化,核心在于对人类的教育功能,这也是龙母信仰得以传播的主体功能。应发挥龙母信仰孝文化的教育作用,加大其在个体成长发展实践中的运用,使之体现社会价值。当今社会孝文化依旧是中华民族儿女一脉相承的道德准则,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我们认为,完善个人品格,规范家庭伦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龙母慈孝文化的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完善个人品格。“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丰富的人文意蕴体现在个体身上又促进个体发展。在孝文化的家风家训中,“孝”对人的品格养成不容小视。龙母文化倡导的是慈孝的情怀,当地人民在龙母孝文化教育的潜移默化之下接受孝文化的基本道德规范,逐渐建立起个人的认知体系,内化人们对价值、行为准则的评判,并落实在处理与家人、朋友、同学等人际关系上,从而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精神修养。
  二是规范家庭伦理。家庭是社会结构基本构成要素,巩固家庭稳定来源于规范人伦秩序、培养孝道的观念。《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人民以“孝”立人。龙母信仰孝文化以其自身充满神话传说的色彩在家庭之间传开,以龙母信仰孝文化的榜样作为示范去规范父子、兄弟等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利用龙母信仰的孝文化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培育孝意识,对于规范家庭伦理有著重要作用。
  三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是龙母信仰的核心所在,通过田野调查可知,当地政府及群众大力弘扬龙母文化,以三月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孝道、培养孝心、践行孝道,这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将龙母信仰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使之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从而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形成社会新风尚。
  三、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
  (一)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的内容
  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成分,孝是使家庭、国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要素。[5]孝文化最初源于家庭文化,仅仅表现在个人品德方面,经过历史演变,如今孝文化的教育已经延伸到包括家庭、学校等社会各个领域。
  一是提升道德修养。孝是道德的基础,也是培养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开端。世代相传的龙母故事传达母慈子孝的思想,深刻影响石门村居民,通过孝文化的传播,当地形成了龙母文化独特的家风家训。个人道德的修养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尤其是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之下,通过家庭中传达的孝老爱亲思想能内化于个人价值判断,使之规范个人的道德行为,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二是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孝文化涉及的关系有子女对长辈的孝顺,在龙母文化故事中体现为特掘对养母的赡养和养母对小蛇的照顾,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其本质是爱与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家庭的培养。“慈孝”是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核心要素,也逐渐衍生出祭祀龙母、尊老爱幼、兄友弟恭等内容,由此可见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对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有着重要作用,同样也可以激发个人生活的动力与兴趣,对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组成要素,实行孝道,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对民族和平、社会稳定、国家繁荣与富强也有着重要意义。由此而言,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的稳定的基础。[6]
  三是更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林县口口相传的龙母传说,已经根深蒂固到学生内心深处,学校把母慈子孝的思想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不仅为当地学校的思想教育政治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可以形成独有的校本课程。龙母孝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家庭中长辈的言传身教是有效的,但其体系不完整。把当地独特的龙母孝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中,不仅可以更新龙母孝文化的理念,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完整和系统的孝文化教育,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孝文化的认识,帮助学生自觉践行孝文化。
  四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其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民族孝文化之中[7]。龙母信仰中的孝文化是上林县独有的精神物质财富,是中国孝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更新塑造,在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特色。龙母孝文化传承的母慈子孝,对促进长幼有序、人伦秩序有着重要作用;传承龙母孝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弘扬中华传统优秀孝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二)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的教育内容
  一是慈孝教育。龙母文化中蕴含孝文化核心就是“母慈子孝”,上林县居民通过口耳相传和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孝亲教育,倡导母慈子孝和家庭和睦、团结。上林县地区在龙母文化节开展了“九龙祭母”仪式,其中有“百鲤归海”“龙母宴”“评比慈孝家庭”“唱山歌”等系列活动,继承与弘扬龙母文化“善良、赡养、孝养”的传统美德,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是和谐意识。龙母文化传承的孝文化还包括兄友弟恭[8]。和谐是龙母孝文化衍生出来的思想,家庭的和谐演变成村庄和谐,最后发展到社会和谐,其蕴含的和谐观念,可以促进社会风气向好向善。
  三是爱国情怀。爱国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孝是爱国的纽带和前提条件。我国古代就有“父母之国”说法,爱国同理心,即孝养国家,对追孝祖宗。[9]爱家必爱国,爱国之心源于孝之心,这说明爱国是龙母信仰中孝文化衍生出的重要内容。爱家是一个人基本的情感,爱国亦是如此,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富强兴衰融为一体。公民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要为国家的发展尽一份责任,尽自己爱国的权利与义务。
  (三)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的教育方法
  一是实践教育法。“道德作为精神层面的素质修养,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9]当地弘扬孝道,要充分利用石南海“九龙祭母”“慈母行善百鲤归海”“三月三”龙母系列文化活动等以孝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当地爱老敬老的活动,宣传孝文化,让民众在亲身体验中对龙母孝文化有所知、有所悟,不断强化当地民众对龙母孝文化的认同意识。通过系列孝道实践活动,加强了当地百姓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区域交流,延续了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生命力,扩大了孝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榜样教育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示范教育在弘扬龙母慈孝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正所谓见贤思齐,典型的模范人物不管是在行为暗示上还是在情感激励上都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据村支书谈话内容,每年三月三会有“经联社”从5021户人家评比出十户“慈孝家庭”,再由政府进行特别表彰。通过积极挖掘身边的慈孝典例,感召更多的村民效仿学习。另外,家庭的榜样示范教育不容忽视,其直接在父母或其他亲人的影响和教化下,从具体孝行为上去影响后代的伦理规范。[10]
  三是观摩教育法。龙母孝文化是当地民众的精神依托,承载着当地文化的发展。“观摩”即观看学习,“观摩教育”即是通过组织民众参观以“孝”为核心的文化长廊,例如以歌颂龙母为主题的仪式展演、龙母遗址、庙宇等具有代表性孝教育内容,从而使民众在观摩体验中得到熏陶、感染,进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观摩教育是将抽象的孝文化的精神涵义通过参观学习的形式进行教育,引导民众在观摩中学习。当然这种观摩绝非只是浮光掠影的欣赏,走马观花般流于形式,而是要请专门人员讲解龙母传说并解读其孝精髓,引导民众深入体会、感悟与思考龙母慈孝文化的精神魅力,以使得慈孝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四)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的教育评价
  一是教育实现效果评价。教育目的是检验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质量最核心的要素,主要指的是当地民众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转变。[11]上林县石门村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传承主要以龙母坟进香、祭祀大典、文艺汇演、特色大集、龙母宴为载体,发挥其调试民众心理、增强民众的凝聚力、活跃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进而实现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得以修身养性、促进和谐、文化塑造的教育目的。在当代,以“慈孝”为核心的龙母文化,成为石门村民众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当地以口口相传的龙母传说,慈亭、孝亭的修建,评选“最美孝子”,表彰孝老敬亲之行为等活动,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感恩意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在龙母“慈孝”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石门村民众改变了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形成了以“孝养、敬老”为主的新的养老方式,使得龙母孝文化的教育目的能理性地回归。[12]客观而言,孝文化传承的教育路径也并非一帆风顺,基于上林县石门村的田野考察,当地仍有部分民众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轨,对父母的赡养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忽视精神层面上的孝养。此外,对“尊老爱幼”的精髓存在一定误解,部分民众认为长辈始终高高在上,孩子只要言听计从即是行孝。相反,精神赡养是龙母孝文化的精神核心,其提倡孝平等,无关年龄、身份与地位。[13]因此,龙母信仰中孝文化传承应把重点放在精神赡养上,把握好教育目的的内核,更好发挥龙母慈孝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是教育内容质量评价。龙母文化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并借助史料记载、影视宣传、祭祀活动、遗址等载体表现出来。因此,要提高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传承质量,就必须深入挖掘龙母信仰中孝文化的资源,进行孝文化教育。在上林县石门村,龙母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慈孝教育、爱国情怀、和谐社会这三个方面,龙母孝道教育就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当地民众弘扬龙母孝文化精髓的基础,深刻挖掘孝文化具有内在的现实价值。同时,教育内容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对龙母文化的内容及时进行补充、完善。首先,从个人层面上分析,龙母慈孝文化强调孝道教育对个人的教化作用。通过外在的孝道教育,不仅可以使个人明白孝老敬亲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个体在生活中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质,修正自我行为,增强个人的家庭责任意识[14]。其次,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爱国情怀是慈孝教育的递进模式,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最后,从社会层面上分析,和谐社会这一教育内容是更深层次的教育,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只有家庭幸福、和谐,社会才得以安宁、稳定。龙母文化层层递进的教育内容,使当地民众能从尊敬、孝顺老人出发,进而爱他人,爱民族,推动社会尊老爱幼良好风气的形成。[14]
  三是教育方法标准评价。广义的孝道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概括说来,龙母“慈孝”传承就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教育,以达到慈孝文化所要求的目的。[14]在上林縣石门村,龙母孝文化的传承运用实践教育法、榜样教育法、观摩教育法,对受教育者实施尊亲、孝亲、养亲的素质教育,通过“三月三”龙母文化节,举行祭祀大典、龙母宴等实践活动,让当地民众亲力亲为,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龙母文化的内涵,从而愿行孝、乐行孝。其次,选评“模范家庭”,表彰在孝敬长辈、热爱孩子的人们,将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人成为龙母孝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但是,根据实地考察,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榜样示范作用欠佳,对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不良影响。此外,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石门村龙母文化传承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较为单一的教育模式,使龙母孝文化的传承永葆生命力。   (指导老师:覃泽宇)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3]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4]余一明.旅游宗教文化的教育功能和教学艺术初探——以广州光孝大雄宝殿现场教学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4).
  [5]王勇.孝道、孝行与孝文化[J].湖北社会科學,2006(4).
  [6]包朗.中国少数民族孝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张金娟.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23).
  [8]肖波.中国孝文化概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张艳.文化的记忆与重构:环大明山龙母信仰探析[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08.
  [10]肖绍聪.教化中国视域下的红色文化教育评价——以井冈山为例[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11]谢毅.我国大学生孝道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4.
  [12]李伟伟.当前中学生孝道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3]陈晓丽.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变迁及时代价值[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2.
  [14]赵玲勤.文登市山东村李龙母信仰及其孝文化传承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韦艳明(1995—),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
  莫敏捷(199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
  韦春艳(1997—),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
  韦捷频(1998—),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
  胡莹(1998—),女,汉族,安徽芜湖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
  何宗迎(1997—),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
  (责任编辑:朱希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