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新磊矿业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土地征占用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林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使用林地进行的可行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结合尤溪县资源和环境状况,分析了非金属矿山深加工项目建设中林地对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环境质量和景观特征的影响,阐述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并对该项目使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非金属矿加工;使用林地;可行性分析;尤溪县。
中图分类号 F4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062-3
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效益,按照环保和集约用地的原则,结合尤溪县实际情况,建立了尤溪县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明显改善了尤溪县矿产资源利用程度低、加工点分散、规模小、设备落后、粉尘污染、噪音影响大等问题,有利于整合当地矿产业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增加当地财政税收,带动当地矿产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社会和谐。
1 项目基本概况
新磊矿业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位于尤溪县梅仙镇坪寨村下渡自然村,项目规划建设期为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总投资20022万元。规划占地面积12.3hm2,建筑面积122870m2。项目引进振动给料机、造粒筛分机、高效5R雷蒙系统等先进设备,年生产人造大理石400m2,马赛克瓷砖100m2,滑石粉100万t。
1.1 项目拟使用林地情况 尤溪县行政总面积3422km2,其中林业用地279000hm2,活立木蓄积量1.4913×107m3。该项目拟占用征用林地在尤溪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为Ⅳ级林地保护,涉及到坪寨村4个小班,林地面积11.1371hm2,按拟使用林地林种不同划分,用材林4.7418hm2,占42.58%,经济林6.3953hm2,占57.42%。拟使用林地林龄不同划分,幼林龄4.4821hm2,占40.24%;成熟林0.2597hm2,占2.33%。
1.2 项目区森林植被分布情况 项目区域范围内植被种类以杉木、绿竹、毛竹为主,少量散生马尾松、枫香、苦槠等以及小杂竹和灌木丛。活立木蓄积量152m3,其中杉木147m3,马尾松2m3,阔叶树3m3;竹林株数7709株,林权权属尤溪县梅仙鎮坪寨村。
2 使用林地对环境影响
2.1 对森林资源的影响 项目永久使用11.1371hm2林地,建设造成后蓄积量152m2林木资源的消失,森林资源总量有所减少,对当地林业发展和森林面积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对林地和森林资源总量的总体影响较小。
2.2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拟建设开发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如下:(1)森林林木的采伐,由此降低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林木蓄积量。损失树种主要是杉木、绿竹和毛竹,均为常见植被,分布丰常广泛。(2)在施工期间,开挖和填筑作业以及各种场地平整,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局部破坏和原有植被的损失。挖掘和填筑会影响生活在灌木丛中的小型野生动物,可能被人为杀死。(3)征占用林地后容易导致项目区及周边区物种关系发生变化,影响物种的栖息地活动,造成物种迁徙到别处,甚至灭绝的现象,从而改变以种群生活的空间和丰富程度,改变生物与周围环境自然综合体的结构。项目区域内都是当地及周边地区常见的物种未发现国家和省级保护的濒危的野生动物物种,亦无明显的野生保护动物栖息地。项目建设拟使用林地大部分为用材林,所占乡镇林地比例较小,对区域内野生动植物分布群落生境破坏性较小。因此,项目建设不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重大影响[1]。
2.3 对生态效能的影响 项目的建设、挖掘、平整、施工等工程作业,造成森林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地表扰动、地形的破坏等,降低了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降低了一些区域森林生态保护的效率,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破坏地表土壤层,引起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但项目拟使用林地所形成的森林资源量少,占县城内森林资源总量比例较小,并且生长能力较差,不会对项目区域原有的整体生态效能产生明显影响。
2.4 对景观风貌的影响 对项目区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土方开挖、物资堆放、机械作业等方面。工程建设将破坏部分山地植被,对当地的自然生态景观产生影响,原始地貌、森林和水资源景观的连续性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项目考虑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原始地貌,保护自然景观,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生态景观的破坏,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此外,项目区不涉及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也没有保护价值的自然景观资源。因此,项目建设对项目区自然景观影响较小,其配套建设的景观绿化带还能起到美化绿化的功效。
2.5 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各种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粉尘,会对周围环境和空气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周围地表水产生一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和危险品,应设置临时倾倒点和收集点,在规定的时间内收集并运至垃圾场。严格按照工程建设标准进行环境保护,严禁污水随地排放,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管理人员生活污水、垃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上述不利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污染声环境、空气质量和水环境,并对野生动物的活动和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和对策,以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 使用林地对森林植被恢复的可行性
3.1 异地造林 林业部门制定了森林植被的异地恢复技术措施,按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做好造林规划设计异地造林遵循就近、相对集中连片[2],且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原征占使用的林地面积。树种配置要避免单一树种,加大树种混交比例,做到“质量为先”,确保造林成活率。
3.2 财务 森林植被恢复费是各地植树造林资金的保障。林业部门制定了林地征收标准,林木补偿费和征用林地的森林植被恢复费。根据经济林、用材林、竹林森林植被恢复费经济标准为30元/m2进行估算[3],项目建设拟占用林地森林植被恢复费为334.11万元。 4 使用林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新磊矿业科技非金属矿深加工项目作为一家龙头企业,运用新技术发展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县域生产的需求,也可进一步提升非金属矿深加工行业的生产水平,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能给政府创造税收,解决安置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闲散劳动力的就业。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较为显著。
项目采用标准化厂房、车间建设,充分节约利用建设用地,符合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的基本原则。项目的选址统筹考虑了城乡未来发展以及周边自然环境条件,同时与相关规划衔接,兼顾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因此,工程的选址是科学合理的。
5 保障措施
5.1 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区属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应遵循防治和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点、线、面”结合,建立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一定坡度的林地用于工程建设,以防止滑坡和土壤侵蚀,这已成为当务之急。对于可能发生新的水土流失的区域地块,挖掘或填充区域,应采取修建防护档墙,通过保护和绿化等工程和植物措施,可以防止和减轻工程对地表的扰动和对植被的破坏,并保护周围林地免受破坏。
5.2 保护生物多样性 根据地形和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在绿地规划和设计中,应该使用更多的本地树种来实现森林景观的效果。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对植被的破坏,通过不同地点的绿化和公园绿化来恢复森林植被。在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现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要规避建设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5.3 保护生态环境 采取相应的生态补偿和工程措施来消除局部的不利影响。施工期和施工區可能发生水土流失,采取分段及时布设场地,避免施工期间扰动地表暴露时间过长。在雨季,表土临时集中堆放,表土周围设置草袋或石头挡墙,根据地形在档墙周围设置沉沙池[4],沟渠内设置沉砂池等措施。另外,按要求排放废气和噪声,严格执行环境保护3个同步体系,注重生态环境重建和恢复。
5.4 保护地质水文景观及其他景观 项目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建设景观与生态功能相结合的绿色长廊[5]。采取高标准的绿化体系,多种造林措施,进行环境景观设计,提高项目区域的景观效果和多样性。根据总体建设规划中的绿色景观规划,植物配置应空间层次分明,色彩鲜艳,形成结构合理、树种多样、结构稳定的自然生态景观。
5.5 加强林地林木管理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对林地工程使用进行监督,严格按照审批范围采伐林木。划定红线,禁止越界采伐和破坏周围林木,防止扩大林地使用。
6 项目效益
本项目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促使各项资源整合,生产高品质、高技术含量产品,能显著提高改善非金属矿工业产品结构,促进资源保护,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实现年运营收入15456.0万元,利润总额6912.5万元,税后净利润5184.4万元,交纳增值税及其附加1600.9万元,年交纳所得税1728.1万元,年交纳国家税金3329.0万元。
7 结论
该项目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规定,立项明确,功能恰当,规模合理。项目建设条件成熟且具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起的不良影响,可通过异地森林植被恢复、项目区绿化等保护措施的实施来减小。综合分析,该项目的建成,有益于当地经济的正常高速的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于社会效益也较为显著。从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该项目使用林地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张帅.唑嘧磺草胺的合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2]马龙波.开发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价值损失计量与恢复效益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3]王春生.河南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Z].河南年鉴,2000.
[4]张春雷.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水土保持方案研究——以龙南县足洞矿区和定南县岭北矿区整合项目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37(05):52-58.
[5]朱建军,应卫芳.临海市白水洋镇森林城镇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4,28(04):48-50,61.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3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