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指在组织、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科学活动时,要把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得幼儿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我园通过开展形式多元的系列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指导生活化科学教育的能力;创设生活化、趣味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和延续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家园共育,挖掘生活中更广阔科学教育资源,从而把赋予科学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范畴,让幼儿在生活中参与实践、体验中学习和发展,并且从中培养其亲自然、亲社会的人文情感。
  【关键词】幼儿园 科学教育 生活化
  【课题】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gzx17-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6-0192-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育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这些纲领性文件都提出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
  从办园十二年以来,我们园一直都在使用殷红博先生研发的园本课程——《幼儿发展关键期与潜能开发》。这一课程专注于在3-6岁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内,通过系统的训练式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方法提高孩子的科学认知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近几年来,我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指引下,重新思考和诠释了殷红博先生提出的教育理论,明确了在幼儿发展关键期,要关注生活与游戏的独特价值,要合理地把园本课程理念与当下教育理念相互融合、升华,将训练式、操作式的科学教育方法变革成生活化、游戏化的科学教育方法。我园以《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探索和践行着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改革与实践:
  一、开展形式多元的系列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指导生活化科学教育的能力
  (一)通过调研明确不同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困惑及课题研究目标
  长期以来,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关于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科学在生活中的需要与运用等等,老师们没有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因此课题研究之初,园里首先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中的现状和困惑。发现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科学教育形式和指导策略方面存在不同的困难。
  青年教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依靠教材,不能关注到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和兴趣;科学教育组织形式单一,仅为集中教育活动,而开展科学集中教育活动时,指导策略重理论,轻操作,浇灭了幼儿迫切于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寻找答案的热情。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青年教师更倾向关注于自己的教,而不是幼儿的学。
  骨干教师的困难则具体表现在:不善于捕捉一日生活各环节(主题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隐含的科学教育契机;不善于回应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不善于开展主题活动将幼儿的探究与发现引向深入。
  通过细致的调研和结果分析,我们将青年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发展目标定位于“能够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适宜的科学教育内容,并提高科学集中教育活动的指导能力”;而将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于“能够将幼儿关注的科学问题转化为生活化科学主题活动,通过多种科学教育形式和系列活动引导幼儿持续和深入的探究”。
  (二)通过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了解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困难后,我园深入地学习了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文献资料,包括虞永平教授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进一步解读《指南》中科学领域目标,学习讨论了《3-6岁幼儿科学探究特点》等系列研究论文。在理论学习中,教师们更了解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和前沿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理念,更加意识到科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以及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幼儿兴趣、幼儿探究行为以及学习发展水平的重要性,改变了教育的观念。
  (三)以针对性强的案例教研引领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
  在学习理论、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我园开展了不同形式、针对性强的案例教研,引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在实践反思中突破自身原有的局限,获得专业能力提升。
  1.青年教师“一课多研”,解决科学集中教育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的问题
  首先,我们利用科学活动公开观摩研讨的教研活动,以年段为单位,用一课多研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掌握科学领域集中活动的指导策略。小班以幼儿喜欢的“彩虹糖”为内容开展了一课多研,中班和大班则分别以幼儿感兴趣的“有趣的磁铁”和“水温计”为内容。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逐步引导教师们明确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实现了 “从老师教变成了孩子说”“从老师演示变成了幼儿动手”“从老师总结变成了幼儿分享经验”等多个方面的突破和转变。通过研讨课,青年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组织能力提高了,更明确自己应何时介入指导,以何种身份介入指导。
  2.骨干教师开展“生活化科学主题活动案例”的研究,解决组织形式的问题。
  骨干教师以主题活动的研究為抓手,各年龄班开展了不同的生活化科学主题案例研究,如小班“青菜哪里来”,中班“牙齿”,大班“快乐的小菜农”“毕业旅行”等,每个主题活动的内容都是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发现的、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提炼出来的。通过主题活动案例研讨,骨干教师捕捉主题活动中、游戏中、户外活动中、生活活动中蕴含的科学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观察水平也提高了,能用幼儿的具体表现分析幼儿的学习情况。
  二、创设生活化、趣味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和延续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纲要》着重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指南》也强调“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适宜的教育环境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根据科学活动应渗透融入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的研究理念,创设一个充满宽松自主、乐于发现的室内室外科学活动环境。
  (一)小小建筑师STEAM工坊
  STEAM工坊是融合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ematics)等领域的操作工坊,其核心教育方法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中学习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是真正的生活化的教育。我们在工坊中投放了各种建筑材料、各种生活辅助物(如瓶瓶罐罐等)、多元化的搬运工具,如起重机、滑轮、独轮车、吊篮、原始的挑担等,以及各种科学绘本。孩子们可以设计自己要搭建的“未来城市”,画出图纸,然后分工合作;在遇到困难时,孩子们可以查阅资料,看看房子怎样才能搭建得又高又稳;在动手搭建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不同的搬运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搭建过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也可以通过系列活动,根据场地空间、材料大小形状等特点,选择不同的搬运工具、搬运方式以及建構方式,从而积累比较丰富的科学经验。
  (二)感官体验区
  感官体验(看、摸、听、闻、嗅)是幼儿认识和探索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让幼儿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背后不平常的现象,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因此我们创设了感官体验区。在感官体验区里,孩子们通过“敲一敲”,感受不同长短的铜管敲击出不同的音调,还能敲出美妙的音乐,初步感受和发现管子的材质和长短与音调的奇妙关系;通过“看一看”,发现透过不同的色彩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从而引发幼儿思考光线和色彩的秘密;通过“听一听”,体验多路传声筒的奇妙,萌发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电话的探究欲;通过“摸一摸”感觉不同材质的物品纹路、粗滑、软硬、大小等的不同特点,让幼儿的触觉经验更加丰富和敏锐。
  (三)小树林探险区
  孩子们总是富有探险精神的。在幼儿园的榕树林里,我们因地制宜地创设了高空攀爬绳网,孩子们既可以学习攀爬的技巧,又能和树木亲密接触,近距离观察树上的小鸟、小昆虫等;我们还创设了游戏情景“拯救小动物”,让孩子通过探索,运用滑轮吊篮把食物运送到榕树上给小鸟喂食,幼儿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科学的有用,同时也萌发了对小动物的爱心。
  (四)菜园耕种区科技种养区
  幼儿园为了常态化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育,专门开辟了一个大型的种植园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地”,为突出孩子的参与过程,“责任地”从种植内容的计划,到种子菜苗的收集,再到种植后每日的照顾养护,都是孩子们一起参与的。除了让孩子们感受体验土地耕种的方式以外,我们还创设了科技种养区,这样的结合,让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的科学种植方式,让孩子们有不一样的种养体验,孩子们发现了水培种植区有了自动水循环系统后不需浇水植物也能生长的、发现了温箱区的植物长得比较快。
  (五)奇趣沙水区
  爱玩沙玩水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在沙水区投放适宜、丰富的辅助材料,可以让幼儿在玩乐中感受蕴含在水和沙中科学秘密,从而促进幼儿探究、想象和创造力的提升。在玩水区,他们在舀水、拍打水、把水注入容器中掌握水的特性;在墙面水管操作游戏中,孩子们通过控制调节阀门来观察水流的方向变化;在嬉水池投放的水车、水枪和水上玩具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从多角度探索了水的特性。在沙池,孩子们在堆沙、挖道、筑墙中体验沙的松软、了解沙的可塑性,并发现了干沙和湿沙具有不同的性能。大自然的资源带来了最大的教育效益。
  三、家园共育,挖掘生活中更广阔科学教育资源
  在科学教育生活化中,我们一直重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发挥家长优势,通过“亲子趣味实验” “科技嘉年华”等活动,请家长来班级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生活中趣味小实验和科学小妙招。很多家长朋友为班级的科学活动、区域投放材料的内容出谋划策,分享他们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变身为班级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家长们和孩子一样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会到科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乐趣,真正感受到科学是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工具。
  正是基于课题研究的开展,科学活动不再给教师和幼儿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是让孩子们知道了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幼儿园科学教育也更加有效了,在科学活动内容选择上,老师的“教”更贴近幼儿的“学”;老师们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多元化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幼儿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实现《指南》科学领域目标的机会;教师活动反思和观察记录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专业素养获得提升。
  科学教育生活化也提升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幼儿对生活周围的科学现象变得敏感,变得乐意主动参与活动,变得好奇、好问、好探究,幼儿由学习科学知识转向利用科学知识,感受到科学的神奇而不是神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48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