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当下文化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并且受到观众的喜爱。从最初的《百家讲坛》一家独秀,到后来央视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和《国家宝藏》等多档节目。但与此同时,文化类节目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瑕疵和问题,如说教性强、没有创新等等。为了让文化类节目永葆青春,必须正视并处理这些问题。本文志在分析这些问题以及探索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说教性;创新;传播
  一、存在的问题
  1.说教性强,艺术性弱
  文化类节目与其他电视节目不同,它的主旨在于向大众宣传中华传统文化,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学习到诸多如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于是观众对文化类节目的要求更为苛刻些,如果一味地单纯的说教而毫无“娱乐”可言,那就会出现说教性强,艺术性弱的问题,使观众丧失兴趣。比如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在刚播出之际迎来了一片叫好声,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问题也渐渐的暴露了。节目组每一期都会邀请易中天、于丹等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专家来开讲座,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一开始人们被这些故事所吸引,于是对这档节目十分喜爱。但后来,人们厌倦了这种讲座的“机器”式灌输文化,他们更想要紧跟时代的文化类节目、把传授知识与娱乐结合起来的文化类节目。而与之相反,《国家宝藏》正是满足了观众的这一需求,它通过演绎前世今生故事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十分新颖,让观众能在娱乐中学习文化知识。就这样,该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了高收视率。但目前为止,仍有些节目说教性过强,缺乏艺术的审美性,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丧失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能力。
  2.缺乏创新,千篇一律
  从黑格尔到阿瑟丹托都提出了艺术终结论,阿多诺认为在商品化的文化工业下会产生无数同质而无个性的“文化垃圾”。在电视市场也是如此,现在的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却都大体相似。如以游戏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就有《快乐大本营》、《奔跑吧兄弟》、《星星的密室》等等;以相亲交友为主题的节目有《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大城小爱》等等;以明星旅游为主题的节目有《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等等。这些节目的内容,形式,宣传都大同小异,观众根本毫无新鲜感可言。
  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并非坏事,毕竟主旨都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一次重复就是又一次的弘扬,这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但是,如果节目在制作方面也相同或相似,那就会使节目丧失创新能力。比如两档与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与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节目都是以比赛的形式,考察选手的汉字认识量及汉字书写能力,可以说它们的节目制作方式大体相同。而且,他们的播出时间都在13年的8月份。这样一来,两档相似的节目撞上档期,观众更愿意从中选择一个观看,这样的话,另一档节目便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收视率。如果照这样下去再衍生出更多的与汉字有关的电视节目而毫无创新机制,即使它是正能量的节目,也会成为阿多诺口中的“文化垃圾”。进而观众可能就会完全丧失新鲜感,对这类节目彻底失去兴趣。
  3.传播渠道少,缺乏互动性
  首先,传播的渠道决定了是否有观众会看节目,有多少观众会看节目,由此可知,节目的传播渠道将直接影响到节目最后的收视率。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电视不再是人们观看节目的唯一媒介,电脑和网络渐渐地成为了更受欢迎媒介。有的节目已经紧跟时代步伐,将节目在电视与网络上同步播出,并且用微博等方式宣传节目。但仍存在一部分节目,缺少传播渠道,没能将节目的效果最大化。比如《百家讲坛》这档节目,之前只是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并重播,后来又在央视网同步更新。然而,这档节目却并没有与任何其他网络平台合作,如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优酷视频都没有其版权。除此之外,在朋友圈、微博等其他平台上也没有过多的对节目的宣传。现在的节目仍在播出,但是却给大家一种“销声匿迹”了的感觉,它的忠实观众大多数也只是通过电视观看而已。所以现在《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明显不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后起之秀。
  其次,有些节目与观众的互动过少。作为一档为观众服务的综艺节目,不能只是把观众当受众,更是要当做用户。在这一点上,《国家宝藏》就做到了深切与观众互动,通过观众投票来决定最后的特展展出什么国宝,决定权交于“用户”。然而,许多节目还是在“单向传播”,不考虑观众的想法与感受,这样的节目终将会失去受众,不能长久的。
  二、应对措施
  1.加强政策扶持
  去年召开的十九大对中国的“文化”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文化第一次被放在如此高的地位,表现出了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文化类节目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节目办成有深度、有品位的文化传播节目。当然了,想要更多高质量的节目层出不穷,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更多扶持。如:如果制作古文物类节目,需要国家给以“通行证”,这样才能方便对古文物进行考究和讲解;如果制作需要邀请专家的节目,希望能有政策支持加强与专家的沟通;如果制作节目的过程中需要大型的道具及设备,国家应该积极帮助投入制作或拨取经费等等。只有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支持,文化类节目才拥有制作下去的动力,才能让更多人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与中华文化的浩瀚。
  2.增强创新能力
  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与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不断创新才是一档节目能够青春永驻的根本方法,而一味的抄袭和模仿只会将节目拖进深渊。对此,文化类节目必须寻找新的制作形式,运用新的综艺娱乐的方式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寓教于乐”新模式。并且在这其中,减少平铺直叙的说教性,加强娱乐性,让观众拥有良好的综艺节目的体验。这样一来,文化类节目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3.增加传播渠道
  如果一档节目制作精美,质量良好,但是却没能多渠道宣传,就会降低曝光度,其结果还是不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所以,有必要对传播渠道进行扩充以及合理的选择。比如一档节目在播出之前,在微博上播放预告片聚拢人气,在贴吧、朋友圈等平台创造话题,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弘扬正能量,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节目播出期间让观众参与互动,微博参与话题讨论或者手机短信进行留言投票等。不再将观众当成是“观看节目的接收者”而是“参与节目制作的用户”。这样一来,观众能够通过各种媒介了解节目、参与节目,赢得了作为“观众”的决定权,自然会燃起对节目的兴趣,为节目贡献话题和收视率。
  参考文献:
  [1] 黄圆琦.从《经典咏流传》看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策略[J].视听,2018(05):62-63.
  [2] 康薇薇.文化类节目从火一阵到一直火[J].中国报业,2018(07):106.
  [3] 董妍璐.电视文化类节目热播现象探究[J].科技传播,2018,10(06):15-17.
  [4] 宋彦丽.由单一到多面: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转型升级[J].视听,2018(02):34-35.
  作者簡介:
  张宏阳(1996.5-),男,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美术学,艺术理论方向。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09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