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首先分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的意义。其次分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激发情感、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动机两种途径。最后分析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学习动机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发生了改革与创新。高中历史教学将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教育有效的融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从而历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与学习动力教育,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烈的热爱,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1.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的意义
  高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较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还使学生难以理解历史知识,导致历史教学不理想。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教育,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产生,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将情感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意志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历史教师将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有效的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2.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的有效策略
  2.1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激发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和学习动机培养。因此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理解内容背后的教育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潜移默化的学习到历史知识。[1] 例如在人民版历史《伟大的抗日战争》的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关于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掌握日本侵华罪行和中国人民抗日的具体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升华。首先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讲述时要避免与初中教材的重复,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本课容易使学生限于仇日情绪,历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理性的引导,为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通过史实让学生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于抗战无名英雄的关注和尊敬,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历史教师让学生根据教材的学习,体会国难当头,民众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自我人生理想的提升,使学生形成关爱世人、追求和平的人生態度。
  2.2 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动机
  在高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体会,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2] 例如在人民版历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十月革命的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借助形象思维来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感悟伟人的人格魅力。首先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视频《列宁的葬礼》,使学生处于悲伤的情境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列宁为俄国做出的贡献。其次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俄国爆发革命的原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产生共鸣,实现知识的互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忆。从而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取最佳有效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通过历史教师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将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教育有效的融合到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动机,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白汝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学习动机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7(35):90-91.
  [2] 曹燕.高中历史情感教育渗透路径研究[J].情感读本,2017:11.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22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