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生产的工艺现场技术课程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探索课程建设时,结合浙江经济发展特色,将浙江企业生产的零件作为教学载体引入工艺现场技术课程中,对该课程进行了从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的课程建设。
[关 键 词] 企业产品;工艺现场;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4-0166-02
浙江许多装备制造业由于工艺管理水平相对低下,制约了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教研室在省优势专业建设中,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设置了“夯实机械基础、强化工艺实施、启迪创新思维、注重技能训练”的能力递进专业课程体系,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培养未来的生产一线“机械制造工艺师”[1]。
一、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的设置背景
每门课程的设置都有它的背景。浙江是制造业大省,为加快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新兴装备制造提高到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我们通过对浙江省内众多机械制造企业的调研发现,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匮乏,特别是生产一线懂工艺、会操作的高技能型人才,已制约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适应新时期对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我校作为浙江省专门培养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责无旁贷。因此,我校在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办学定位,服务浙江经济,突出技术教育,瞄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为“浙江智造、浙江创造”服务。
(二)课程的定位目标
在上述的背景形势下,我校机制专业作为省优势建设专业,更是义不容辞,有责任为社会培养机械制造方面的紧缺人才。我们结合专指委的意见、建议,确定了机制工艺方向以培养中小机械制造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轴类零件制造、复杂体制造等工艺现场技术课程。该课程以浙江企业实际生产的典型零件制造为载体,对原传动轴制造、主轴制造、箱体制造、异形件制造等四门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下面我们以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为例来展开叙述。
轴类零件制造技术是机制工艺方向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灵活性强的专业技术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轴类零件的图样分析、毛坯选择、工艺过程设计、加工设备选择、主要工装的选择与设计、工艺规程的制订和操作、质量检测与质量分析以及生产运作管理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在工艺实施过程中正确选用机床设备、工艺装备等,以提高零件加工质量,提高切削效率,降低加工成本。以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基础、数控编程实训等课程的学习和具备机械加工中级工水平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复杂件制造技术等课程的基础。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机制工艺方向形成了以轴类零件制造技术等为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在机械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主要支撑作用和明显的促进作用。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强化工艺实施技能,融合机械制造职业技能岗位、准工艺师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懂工艺、会操作、具备工艺实施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符合浙江省机械制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任职要求和需要。
(三)课程的设置思路
1.依据机制工艺方向任务领域设置课程
我们与企业专家、专任教师一起根据任务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设置项目课程,其总体设置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以企业典型真实零件的加工任务为载体,以工艺实施为主线的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让学生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工艺规程的编制。
课程以完成轴类零件加工的工作任务来驱动,通过浙江制造企业中实际生产的零件载体,按企业制造零件的整个工艺过程组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完整、合理地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组织批量生产、进行质量检测与质量分析的应用能力。
2.课程的内容遵循项目课程的原理
课程按照轴类零件的实际生产过程依次排列项目,循序渐进,并在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模块,体现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便于学生对工艺现场技术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每个项目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模块按照教学目标、案例分析、相关知识以及针对性练习编制,既易懂易学,又符合生产实际。
3.课程突出对学生工艺实施能力的训练
课程融合了机械制造工艺师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体现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2]。通过产学合作、校内外实训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专业顶岗实习的形式,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学、练、做一体化。
二、课程的教学实施
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现安排在大二第一学期完成,教学载体主要选用机床传动轴、减速器输出轴、机床主轴。各类轴反映的典型工艺现场技术各有侧重,加工工艺由易到难,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学生要了解传动轴、输出轴、主轴的整个工艺过程,参观轴类零件的生产现场,对学生自己编制的工艺文件進行验证和修改,从而提升工艺实施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为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企业调研、专业调研的基础上,邀请机床制造企业的专家、技术员、工艺员共同对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研讨,形成了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课程标准内容有课程目标和要求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课程内容包含企业常用的工艺实施任务、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建议的课时;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要求、教学方法建议、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课程以浙江企业典型真实零件的工艺实施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相应的轴类零件制造技术为主线,重建内容结构。把原先按知识逻辑顺序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转到以完成各种工艺实施所需的工艺选择与应用为中心编排教学内容,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并融合了机械加工中级、高级职业技能岗位、准工艺师岗位对工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体现“双证融通”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使学生今日所学即明日所用。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我们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精心选取了3个典型轴类零件工艺实施作为案例,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组织教学内容。每个工作任务的工作流程是重复的,但具体内容是不重复的。因此,随着工作任务的推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在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轴类零件制造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的建设目标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程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建设要求,即将开展数字化平台课程的建设。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课程目标掌握的情况,教学内容稍作适当增减;同时适应机械制造技术发展形势,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团队提供在线服务,如在线辅导、答疑等,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习任务与活动设计,积极开展案例式、混合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学习,通过在线测试、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资源共享、问题交流和协作学习,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工艺实施。
(二)注重教、学、做相结合,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
课程应用多媒体、视频、金工实训室、工艺装备展示室、组合夹具与虚拟设计实训室、工艺及创新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构建职业情境,以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通过专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过程,使学生走入真实的工作岗位,身处真实的工艺现场,在企业指导老师或教师的现场指导、示范下,观摩轴类零件的整个生产流程,独立完成零件若干加工工序,让学生在生产中增强机械制造工艺实施能力、产品质量和加工经济性的意识,掌握课程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改革教学评价,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评价主体、标准、方式及过程都是多元化的,过程考核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及教师评价,课程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成就,从而为学生学习决策、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四、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果
轴类零件制造技术课程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系统化与教学实施项目化的形式冲突。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纵、横配合的“坐标系”课程:每一项目均以零件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编写教学内容,形成了纵向的项目形式课程。当需要进行系统知识学习时,可按横向技术方向将各项目中的相关内容组合,形成如“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夹具应用设计”等知识系统化形式课程,最终形成纵贯的轴类零件制造项目行动导向课程教学体系与横切的若干相对系统学科知识体系。
五、结语
工艺现场技术的课程建设充分体现了我校“以生为本”的办学宗旨以及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以创新教育为主导原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以浙江企业生产的零件制造项目为载体,以工艺实施流程为线索,实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解构和重构,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的系统化。
参考文献:
[1]娄岳海.主轴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毛全有,姚荣庆,屠立.面向工艺流程的高职机制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0(6):61-63.
[3]张炜.《机械设计基础》分层次教学方法探索[J].装备制造技術,2017(2):255-256.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43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