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夙求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毕业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就业心理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三全育人理念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问题,探讨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干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提供依据,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大学毕业生 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毕业生就业心理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行为,重视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潜移默化的家庭影响、多元的心理状态等给毕业生就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正确认识自己、如何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如何选择职业、如何调适在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因此,研究毕业生就业心理夙求并对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进行调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毕业生就业心理夙求的现状
为全面把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夙求。本研究以某医科大学康复学院2014级82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发放问卷82份,回收问卷80份,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97.56%,男生占19%,女生占81%,云南生源占69%,省外生源占31%,城镇户口占30%,农村户口占70%,涉及毕业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就业选择情况、就业心理状态三个方面。
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毕业生,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都较高,都希望子女能找一份离家近的好工作,父母的过高期望,客观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在就业选择方面,只有21%的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1%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超过半数的毕业生选择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就业选择的不均衡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此外,72%的毕业生认为工作发展平台及工资待遇是他们考虑工作的首要因素,工作岗位的过高定位也是形成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成因。
就业心理状态方面,15%的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8%的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巨大,很难坚持,25%的毕业生就业准备不充分,对当前就业情况不是特别满意,可见,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不是很理想,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此外,29%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是未来的生活保障,13%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的来源是家庭的期望,3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20%的毕业生认为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可见,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是多维的,主要聚焦于个人的发展。
2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
2.1社会就业影响因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就業援助体系不够健全,就业政策不能及时落实到位,部分用人单位存在学历、性别、工作经验、相貌的歧视,加重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此外,地域需求及经济差异也是影响毕业生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云南省内康复专业发展相对缓慢,进人需求相对较少,纵观三月份的双选会不难看出,云南省内对临床医生的需求量大,对康复专业的需求量相对较少。2018届毕业生70%学生是云南籍生源,大部分学生都希望留在家乡本地就业,导致需求量少的岗位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此外,毕业生大多关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很少考虑行业前景及发展空间,就业选择盲目性较强。
2.2高校环境影响因素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部分专业课程课时较少,教师课程讲授不够系统全面,过多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当前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停留在课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导致学生走出校门难以适应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此外,大学生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就业指导的覆盖面不足,就业指导过多局限于就业讲座及就业指导课程,过多停留于理论知识讲授,相对缺乏模拟实践操作,从事就业创业专项工作的教师,大多由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担任,相对缺乏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有限,导致就业创业工作耗时长、压力大、成效不够显著,急需学校的人才整合及定期培训指导。
2.3家庭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父母在子女大学毕业找工作时都会为子女规划未来的蓝图,父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容易忽略子女自身的意愿。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较高,都希望子女能找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此外,父母接受就业指导教育程度有限,对子女的就业指导相对欠缺,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导致子女过度依赖父母和老师,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较差,在求职面试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就业竞争力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在求职中的挫折感碰撞下,很多医学生心理压力巨大,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4大学生自身原因
毕业生专业素质还不过硬,在OSCE临床技能国际化考试中,从学生临床诊断到康复治疗阶段,明显看出部分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化,对康复专业的认知也不够专业化;此外,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待值不合理,缺乏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缺乏自主创业精神,求职意愿理想化,过分强调地理位置优越的省会城市或城区公立三甲医院,70%的学生不愿到私立医院、基层及社区就业,过度看中事业编制,不愿尝试非编制的岗位,就业方向局限,过多集中于医院,不愿考虑学校,过多倾向于成人康复,80%的学生不愿从事儿童康复、老年康复和特教康复,加剧就业选择的矛盾。
3毕业生就业心理调试策略
3.1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 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加强政府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多渠道帮扶大学生就业。针对就业市场乱象现象,加大打击和惩罚力度,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化服务,实现就业信息网络化,加快就业信息的传播速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就业信息,“建立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人才市场,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网络,”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实现双向的高效信息交互,通过搭建各种形式和不同特色的人才市场网络,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中介服务,网络中介通过相互间的竞争,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网络人才中介和就业单位,通过多层级和多角度的合作,构建强大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服务。
3.2搭建立体化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多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课程设置中适当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力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发布就业信息,定期举行就业指导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性、全方位的指导服务,并将这一服务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使其从择业技巧、心理素质和政策信息方面强化自己,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院班两级应根据困难毕业生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大力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分类指导工作,通过个别谈心、个别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的为困难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职业素质拓展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探究职场、关注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提升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大学生就业心理咨询,提升就业心理方面的专业水平,及时为大学生提供解决就业心理现状服务,了解大学生们在就业中遇到的因感,帮助其树立理性的就业心态,克服就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可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进行就业心理援助服务和心理健康讲座,为医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引导医学生学会释放求职压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求职挑战。
3.3营造美好和谐的家庭氛围
重视家庭教育,转变父母的就业观念,降低父母对子女就业的高期望值,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多了解和掌握当前康复类专业的就业形势,并结合子女的意愿,给子女一些建议,尊重子女的选择。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人之间多沟通交流,多数矛盾和问题的产生都源于缺乏沟通交流,只有沟通交流,彼此才能互相理解、体谅,尊重,父母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积极支持有创业想法的子女,为子女的创业提供工作思路及物质支持,帮助子女坚定信心,克服困难。
3.4提升高校毕业生综合素养
毕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多注重自己基础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实习中,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意志品质培养。明确行为目的和意义,正确对待挫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磨练意志,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主动为自己创造机遇和平台,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毕业生应该主动并时刻关注用人单位相关动态,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为自己争取机遇和平台;改变就业观念及降低就业的期望值,结合自身条件,多方位的去考虑,降低对未来美好质量生活保障的期望值,寻求家人及朋友的帮助,减少自身的就业压力,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培训、讲座和活动,多学习面试的技巧,掌握面试技能,在就业中遇到什么问题时,不要惊慌失措,而要积极面对,寻找原因,及时与老师沟通,寻求老师进行指导和心理疏导,向找到工作的同学交流面试经验、面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总结提炼,打造自己的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基于医学院校康复类专业毕业生心理夙求的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路径探究”(项目编号:2018-JY-Y-0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錦州:渤海大学,2014.
[2] 谷岩.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5.
[3] 王晶.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王婕妤.大学生就业心理及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5] 于西贝.医学生就业心理、应对方式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以南昌大学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25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