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诊改工作的价值定位与机制选择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高职专业诊改工作在国家优质校建设的背景下不断深化。梳理诊改工作的关系发现,专业诊改需要与专业建设、学校专业整体目标、课程诊改等形成多层次协同。梳理诊改工作的价值体系发现,专业诊改工作需要促使专业围绕自身发展目标形成自律体系,依托制度建构形成反思机制,评估专业诊改绩效形成资源调配体系。要构建有效的专业诊改机制,需要通过专业引导与评价机制塑造专业质量的基本面;通过目标体系与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质量提升的过程支持;完善制度以及制度文化为诊改行为提供制度环境支持;构建智慧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实时反馈;完善绩效评价与督促机制,形成外部动力。
[关 键 词] 高职;专业诊改;价值定位;机制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64-04
随着国家示范校建设和骨干校建设验收工作的完成,高职教育内涵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以示范校、骨干校为代表的骨干高职院校体系的基本条件建设已经完成,下一步需要从高职院校内部建立动力机制,逐步提高高职办学的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厅〔2015〕168号),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对内部质量要素,即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建立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建立质量文化和质量提升的内部机制,持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作为职业教育治理生成的关键和核心,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扮演龙头作用,如何正确理解专业诊改的相关逻辑、价值,进而转化为质量诊改的机制,促进内部质量文化的建设,形成师生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和自觉改进的创造性,既富有意义,又极有挑战。
一、高职专业诊改工作的关系逻辑
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单元是专业。在高职历史办学实践中,专业建设始终存在问题,如沿袭计划经济思维意识,以政策、计划、投资等指令性发展标准,以扩大规模为手段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提升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逻辑起点。专业诊改的价值落脚点在于对实践的改进,是对专业办学行为的自我规范和自我约束,其发生的基础是对专业及专业诊改的相关要素以及机制规律的认识,这就是专业诊改工作及其机制建设的基础。
(一)专业诊改与专业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落实到高职专业建设则表现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技术应用与研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对外交流与合作能力。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专业价值发挥的本真,其核心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做实、做强,即将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标准建设、教学执行等过程加以强化。专业诊改工作就是面向专业建設的各个方面,通过不断反思,实现基于自定义的质量目标和标准的生成,不断增强专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乃至专业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专业质量整体目标与分目标
传统评估中,学校办学质量是由专业办学质量的整体质量决定的,整体质量蕴含了专业建设成效的隐喻,也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是学校争取资源的依据。因此,在评估逻辑中,需要通过若干专业的建设,实现高水平的外部效应。而在诊改的逻辑中,专业质量整体目标和专业的自身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层面:(1)学校的专业质量整体目标和标准的建设立足于全校专业的整体能力提升、专业设置和布局优化、专业集群化发展和专业规范性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专业资源配置优化策略。(2)专业自身的质量目标和标准的确立,是对自我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双向约束下的标准确立,是建立在明确的学校专业质量目标、标准和质量生成计划和资源配置之下的目标,同时还需要通过专业个性和特色的建设,寻找自身成长的动力和发展的空间。
(三)专业诊改与课程诊改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专业与课程是高职院校内部质量的内核,而专业的育人质量是依托课程实现的,课程是否满足在专业质量中的具体任务,是专业育人功能发挥的前提。因此,专业的诊改和课程的诊改是相互交织、彼此联系的,专业诊改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定义为基础,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改进工作;在课程层面,就是依托专业建设的成效,确定课程目标和标准,实现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评价成效的提升,最大限度地提升课程既定目标,支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而开展专业诊改工作。
二、专业诊改工作的价值体系定位
(一)专业诊改工作逻辑与要素
1.专业诊改工作的逻辑
专业诊改工作是对专业发展的基础、目标、路径、保障等进行全方位体系构建的过程。建立诊改制度,就是使教学工作要素围绕专业发展,将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质量生存主体,依托诊改的关系链和逻辑链,形成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诊改工作实效的发挥,是以诊断为前提的,诊断的基础是标准建设,是基于现实考量和发展目标之间的均衡,是不断的查找问题,尤其是偏离标准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成为工作的中心和着力点。需要在理论上对专业办学质量进行全链条覆盖,同时也需要依托数据化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的制度引导和支持。 2.专业诊改工作的要素
所谓要素,是与诊改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客观存在的要素。在诊改过程中,有人的要素、方法的要素、目标的要素、过程的要素、资源与管理相关的要素等,可以说,高职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与诊改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这里讨论专业诊改工作,主要是围绕专业诊改发生的脉络和关键支撑进行梳理。研究团队认为,诊改工作的要素可以简化为三个关键。
(1)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建设标准是诊改工作发展的首要任务,是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标准,一方面要形成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从国家需求、社会现状和已有成绩寻找专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制度体系完善程度、资源供给水平和质量文化标准。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可行的专业建设标准,作为具体诊改工作机制的建设前提。
(2)专业诊改制度
推进专业诊改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文件来引导业务目标、规范业务行为,使诊改工作的相关业务要素和业务流程有章可依,进而推动工作顺利实施和开展,逐步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一般而言,这种制度包括规划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规划体系一般包括专业建设的规划、课程建设的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的规划、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等;运行体系一般包括教研活动制度、实训实习制度、教师工作规范、课程教学规范、教学管理规范等围绕专业教学实施的过程性保障制度;评价体系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相关的标准体系以及其运行的过程支持机制和取得成效的反馈机制。
(3)专业诊改保障
诊改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需要一系列相关保障来提供支撑。在诊改过程的实现上,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质量主体的发展状况进行数据采集,形成诊改的依据;在诊改实施过程,需要借助各类应用,提升参与主体的反思能力和决策能力。比如,在课程建设质量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对课程使用情况进行监控,能有效提升教师对课程建设的反思能力,进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建设的升级;在诊改成效的反馈中,需要建立资源的重新分配机制,使各专业保持诊改的动力。诊改不是“一场运动”,不是“一阵风”,而是伴随学校发展进行的持续性活动,要形成长效机制,这就需要与学校资源的分配结合起来,通过真实有效的数据,实现资源的高效运转,形成“在发展中诊改,在诊改中提升”的局面。
(二)专业诊改价值体系的构建
评价本身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是依托一定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指向和运行体系。诊改工作要实现长效,需要在诊改逻辑和诊改要素的基础上构建诊改工作的价值体系,进而成为支持诊改工作的长效机制。
1.围绕标准,建设专业发展的自律体系
诊改工作是教育治理模式的转变,是将外部治理转向内部治理、他律变成自律的质量建设思路,诊改工作的起点是已有的专业水平,诊改目标是根据现有基础和外部环境形成的非制约性目标,是自身通过努力所达成的层次和程度的体现。因此,诊改工作的首要价值是形成一种基于标准的自律体系,这种自律体系发挥作用的方式是标准建设,实现对专业发展的自我约束。需要补充的是,在诊改的话语体系中,标准建设本身是一种专业治理机制的体现,表现为按照刚性的学校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将自身专业的发展基础与外部专业的质量期待等结合起来的体系;在诊改话语体系中,标准建设是专业自身为主的设计主体,学校相关部门、社会对接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的建设,进而形成符合学校发展需求和专业基础,又体现特色的标准,支持专业主体围绕相关标准开展专业建设和诊改工作,实现专业利益和教师切身利益的耦合。
2.圍绕制度,构建专业发展的反思机制
诊改的目标是发展,诊改制度建设实际上是使专业质量目标和标准清晰与准确地对专业建设形成持续的指引,能对专业的质量目标、标准和现状进行数据化的实时表达、及时监控和评价反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激发师生员工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一项更有挑战意义的工作,是依托诊改制度建立的集体反思机制,是专业立足于现实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发展目标,不断对照其专业建设的实现程度,进而通过策略的调整、课程的建设、培养方式的改变等一系列相关调整,实现专业建设的目标,从而不断实现专业的自我提升和发展,实现专业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并在实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标准和目标,指导专业不断提升和发展。
3.围绕专业,引导与发展资源的调配体系
专业诊改同时也是资源的重新调配。在传统的高校办学中,专业建设更多的是决策者根据已有经验、政府指引、市场判断等进行决策。在某种程度上,专业建设的成效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方向意识相关。诊改机制的建设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全链条监控,也为办学绩效、精准调控等提供了条件。围绕专业诊改的整体情况,通过更高层面的学校专业引导与发展机制的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调节,实现专业诊改与学校发展使命的对接,形成与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相吻合的发展。同时,通过专业诊改的信息反馈机制,协助专业进行自我检查,通过不间断地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支持专业自身资源分配的科学与高效。
三、旨在专业诊改价值实现的诊改机制
在较为成熟的专业诊改机制建设院校,已经有了较为合理的运行机制,如常州工程职业学院将专业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对象分为专业教学与专业建设两个部分,专业教学关注专业教学标准编制、专业教学实施的监测与预警以及专业教学实施的诊断与改进;专业建设关注目标标准的建设与执行。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国家标准和学校标准制定专业诊断与改进的指标体系并据此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推动专业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但作为一种针对自身的诊改工作体系,外部经验能对学校专业诊改机制建设有一定的启发,但始终无法解决学校自身的问题,其原因是这些院校成熟的经验是建立在自身的独有制度环境和办学文化中。探讨专业诊改的机制选择和机制建设,需要和自身的校情结合,同时考虑诊改要素的作用方式。在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推进诊改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专业引导与评价机制、目标确定与挑战机制、制度规范与支撑机制、数据表达与采集机制以及绩效评价与督查机制是诊改机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一)专业引导与评价机制
专业引导与评价机制是学校层面设定的统一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刚性的专业质量底线标准,向各个专业传达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通过加分的方式,引导专业做出特色,做出水平。从执行情况下,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覆盖专业建设关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应用与研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方面,通过学校关注的重点内容、发展战略和核心矛盾,进行指标设计,引导各个专业在学校的整体目标中寻找自身的特色和价值,并形成专业资源调配的依据。
(二)目标确定与调整机制
由于诊改工作实现了质量内涵建设的“他主”转向“自主”,从他律转向自律,如何自主?如何自律?成为诊改工作的核心议题。在研究者看来,自主作为一种自发性的要求,需要目标的指引;自律是主体在目标的指引下,围绕目标所开展的工作。因此,诊改工作的“目标链”与“标准链”的确立成为诊改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专业规划的核心内容,是诊改工作开展的前提。前文提及,目标的确立与专业的已有基础和专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整体专业建设现状的综合,专业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需要在学校专业统筹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思考可以获取的资源,形成专业层面的质量目标、质量生成计划、质量评价标准。同时,由于诊改工作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而是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有目标、有标准、有改进的整体机制,实现质量生成主体对标诊改,找出差距,以持续改进的方式形成质量的螺旋上升趋势,进而实现专业整体质量的不断上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诊改工作是专业的“自为”行动,诊改工作原则上只需要满足学校专业质量标准的基本面,即可认为是达到要求了,但如果专业局限于达到基本面的目标要求,会极大削弱诊改工作的价值。因此,有意识地引导专业通过目标调整,尤其是专业特色和个性化的打造,完成专业的核心精神力塑造,需要与学校专业引导与评价机制以及资源调配机制形成有效互动。
(三)制度规范与支撑机制
诊改工作是一种基于制度的组织行为,推进诊改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围绕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依法治校、校企合作、教授治学、社会参与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一般性规律,按照不同层级所具体承担的工作职责,形成一系列业务目标、业务行为,是业务活动有据可依的工作机制,形成完备的质量体系,实现基于制度的治理体系。一般来说,这些制度文件包括目标体系的专业建设规划,如课程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等;标准体系的专业教学标准,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学生毕业标准等;制度体系的教研活动制度,如顶岗实习实施方案、教师工作手册、课程教学规范、教学事故管理办法、教学活动评价方法等。除此之外,为了配合具体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制定一些指导具体业务的工作文件。需要指出的是,诊改工作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是针对常规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保证。因此,制度的建设需要按照学校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规范,融入实时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和基于数据的决策、预警等行为的设计。同时,在制度建设中,要更好地发挥制度的优势,形成相互支撑的制度,在共同的质量理念下肢解质量的生成相关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逻辑,进而找到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最终呈现相互配合的制度体系。
(四)数据表达与采集机制
数据不仅是诊改工作的开端,是帮助质量主体认识专业目前情况的依据,更是质量主体开展工作的有效反馈。因此,采集数据成为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诊改工作不能陷入“填表格”的窘境,“填表格”也不能满足现代意义的诊改工作的需求,会给教师和院系带来额外的麻烦,阻碍诊改工作的进展,同时“填数据”往往是“数据造假”的起源。要推进诊改工作,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依托情境捕捉设备的广泛布局、移动终端在质量主体授权的前提下通过接入等方式,设计可靠的数据捕捉系统,通过数据捕捉系统实现对专业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的量化、建模,进而收集专业质量状态和成效的数据,实现无感知采集,避免诊改工作陷入额外增加质量主体负担的效果。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采用了建设“3+3”职业教育大数据生态圈,在智慧校园建设的前提下,按照诊改工作的要求,梳理数据的生成逻辑和重塑业务,规范数据的结构、采集方式和采集途径,按照数据的表达方式,实现质量数据的全过程采集,配合描述性表达事件,形成具有准确性、一致性、有效性的数据采集机制,并设计了科学的数据流向与汇集方式,利用数据评价模型和专业质量数据平台展示相关数据,实现多类数据的全方位和多角度呈现。
(五)绩效评价与督促机制
评价是业务工作的“牛鼻子”,具有引导和规范的功能。专业诊改工作需要绩效评价对诊改工作的实效进行引导和规范,督促专业质量主体按照专业计划进行诊断、学习、创新、存储和改进。专业诊改工作绩效的评价包括专业目标达成度和专业质量实时状态两个维度,以及投入相应资源的绩效水平。专业目标达成度指的是专业诊改机制投入之后,通过一定周期的诊改计划、自我评价或者是借助第三方数据,评价专业达到预定目标的程度,是专业开展纵向比较的一种方式;专业质量实时状态也称之为专业绝对质量,通常是与外部教育机构相同类型的质量比较或者是与行业专业的需求进行比较,以评估其是否达到相应专业水平的横向评价。同时,作为办学主体,需要考虑办学的投入产出比,这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从专业的生存环境来讲,学校主体获取的办学资源有限,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更能高效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和特色,或者是彰显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专业建设中,资源的有效投入是标杆;落实到专业内部,其专业诊改所投入的资源也需要考虑绩效,通过绩效评价落实专业有限资源,提升专业办学能力。绩效评价采用实时反馈与周期性反馈相结合,对关联性较弱且数据表达明确的指标可以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实时反馈,而指标关联度较强特别是人工介入度较高的指标评价可以采用周期性反馈。同时,绩效评价需要与督促机制进行联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周期性督促,对专业诊改工作形成一定的外部压力,促使专业诊改绩效的提升。有效的督促机制可以是定期发布相关数据、进行专业资源的调配、教育教学项目资金的投放,同时也可以以某种名义,围绕“质量提升”的相关工作进行奖励,或者与职称晋升等进行“身份关联”的方式来开展。
四、结语
诊改工作是一项富有创新性的系统工作,其复杂程度和集成程度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智慧的考量。本研究从工作实践出发,探索诊改工作的相关要素及其作用机制、工作逻辑,基于此形成诊改工作机制,试图构建目标设定、制度规范、数据治理、绩效评价和监督实施的闭环,并在笔者所在的单位开展实践。结果表明,专业诊改机制在激发专业质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专业建设积极性上有一定成效,切实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我们深知,诊改工作还没有真正融入学校办学的根基,没有真正形成崇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诊改文化,无论是在数据采集、数据反馈、数据使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切入,不断提升质量主体意识,形成质量改进螺旋。
参考文献:
[1]吴南中.高职专业评价引导的实践理性、运行逻辑与保障[J].教育与职业(16):15-19.
[2]任占营.专业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6-01-26.
[3]游渊.高职院校专业质量标准的价值、要素及构建[J].职教论坛,2017(33):74-77.
[4]应崧.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起点[N].中国教育报,2017-09-26(11).
[5]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框架与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4(5):52-56.
[6]聂晶.高职专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31):40-42.
[7]梅婷.基于管理绩效的高職院校专业诊改要素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7(5):24-29.
[8]张福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63-65.
[9]万德年.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J].职业技术教育,2017(17):58-61.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