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德相对主义成因分析及道德共识建设研究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以形成道德共识建设为研究对象,简要对道德相对主义对立面的有关学说进行梳理,展开对道德相对主义的评价及超越思考。道德相对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存在的形式,尤其社会的积极、消极影响,总结出道德共识的特征以及形成道德共识的原则,在肯定道德相对主义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本质以及在社会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提出寻找建立道德共识的途径来帮助现代人摆脱道德相对主义困扰的方法和途径。
  [关    键   词]  道德相对主义;文化的多样性;道德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14-02
   道德相对主义在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在教育界,正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般认为古希腊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是西方相对主义的萌芽。在哲学中,道德相对主义更多代表的是对事物观察的一种立场和方法,认为道德或伦理并不反映客观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这样的分析更加能解释,无论是社会人还是自然人,也无论是他们有怎样从先天到后天的经历,这种绝对差异决定了真、善、美标准的差异。
   一、国内外学者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研究
   西方学者库克认为,“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称道德相对主义为文化相对主义”。根据库克的人类学视角,在他看来,道德相对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即是“群体文化、习俗的差异才导致了道德相对主义”。这种以人类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一定历史阶段的事实,选取人类学丰富的历史资料其实给予了道德相对主义研究以很大的研究支持,因而道德相对主义容易被许多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评价群体内部或外部一切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道德价值标准。
   但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则对道德相对主义持一种批评的态度。根据麦金太尔认为,现代人愈来愈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困境,“启蒙计划”不仅没有给道德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础,却造成现代社会道德相对主义的泛滥,麦金太尔认为造成的原因之一就是现代人道德意识结构中缺乏道德权威。现代人道德意识结构中道德权威的缺乏所带来的后果是,由于道德相对主义符合人类控制欲望,人们把自己作为个体,在道德评价中变成了道德权威,在道德实践的评价中各执一词,即道德个体本身变成了道德判断的根据,道德生活的混乱可想而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类有关道德的现象越来越多。面对社会现象的丰繁复杂,国内学者从各自学科角度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研究,其中包含了越来越多对道德相对主义的研究。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对道德相对主义研究较多、影响较广的国内学者主要有万俊人、鲁洁、程炼等。
   万俊人认为,造成现代社会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现代人抛弃了古代意识结构,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人类生存的意义所在。为证明自己的观点,他举例:由于人们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影响,以前形成习惯的意识结构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一个人的生存依据不会再像以前人们会更多地依附在对一种整体结构的信仰和崇拜(上天或者神明)上。学者程炼更是将道德相对主义进行了逻辑推理的演绎,通过分析演绎我们可以将其公式概括如下:(1)在一个社会习俗中的人们相信A是正确的,在另一个社会习俗中的人们相信A是不正确的。(2)因此,在A是否正确的问题上不存在客观的答案。
   通过对以上中国学者观點的阐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研究的重点在于道德相对主义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但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以及达成道德共识的途径涉及较少。
   二、道德相对主义的成因分析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在现代社会,由于每个人对某个特定事物都有自己或对或错的看法,很难对一种道德行为给出合理的道德判断,因此想说服对方承认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即使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某种情境的考量,此时若想以某种一致的道德规范去评判种某道德行为基本上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有人说这样做就是一种典型的道德绑架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受到现代价值的解构和颠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同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不断地把前人积累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通过克服某些人性的缺陷使人们对传统价值的理解日趋完美。在这个不断完善、理解的过程中,人的道德价值观念也逐渐走向自由,人性获得不断的解放,导致现代人类意识结构发生了变化,也造成传统道德价值的约束作用逐渐被弱化。
   (二)文化的多样性影响
   人类历史上各个社会群体的风俗习惯在其历史发展进化过程中保持着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为不同风俗习惯影响下的社会群体在很多行为模式方面有各自的特点。但同时又会由于某些人性的共同点而趋向于相近或相似,这种群体文化上的差异性,形成了地球上的文化多元,从而决定了群体心理特征和道德行为的多样化,这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讲的道德内容的多样性。
   20世纪初,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对世界上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的研究和对比,发现各群体文化之间存在“不可公度性”,部分人类学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正是因为对正确的起源追溯止于祖先、神、鬼的威望和群体默认的习俗的正当,造成了在评价道德实践正确与否或者合理与否时,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标准,没有一种客观的价值标准和道德秩序。这样一来,它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与现实社会的范畴存在巨大的落差,有的现实社会准则和规矩在后现代主义那里也变成了虚无。道德多样性论证可以表述如下:(1)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体系。(2)道德多样性蕴涵道德相对主义。(3)道德相对主义是正确的。    (三)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
   科技时代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产力,但也激发了人们对物质的欲求。这种对物质欲望的追逐加快了技术对人类生活渗透的速度,对物质欲望的过度追逐所造成的思想贫乏会使人类沉溺于经技术改进后的感性生活,这就是技术对人类生活渗透的使现代人无可避免地步入了技术迅猛的发展和扩张的时代的基本因素之一。
   对道德的相对性来说,道德相对主义是相对主义的一个分支概念,是对道德相对性的夸大,其根源就是过分地强调道德的相对性,其不良结果是因此而忽视道德的绝对性和客观性。
   三、高职学生群体的伦理境遇与道德气质
   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对青少年群体伦理境遇和道德气质变化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并且影响深远。根据多年在高职院校就职的经历,总结这个群体在改革开放中的改变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1)随着社会高度开放,市场体制作用的不断深化,走出“象牙塔”已成为很多大学的口号,这种提前进入社会化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使曾经作为青少年生活最重要场域之一的学校失去了原有的作为“文化实验室”的条件,这个“文化实验室”曾经在我国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极其巨大的渗透影响。反观对今天学校功能的考察,不难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很积极从入校开始就与社会、市场“零距离”。(2)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虽然是以经济开放为前提,但经济的发展势必带来政治、文化领域的变化。尤其是作为与原来生产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结构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被解构甚至误读。其主要表现是传统伦理道德及其教育同一性逐渐被瓦解,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知识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下受到极大冲击。面对多元社会与多元文化,要再像以前那样通过统一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建构已基本不可能完成。(3)现在人口流动性的日趋扩大使家庭作为伦理策源地与道德发祥地的功能被严重弱化。根据自己多年在高校带学生社团每年进行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的总结,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周边城市,甚至更远的大城市,造成这些家长与孩子日渐疏远,自然使家庭作为伦理策源地与道德发祥地的功能被严重弱化。(4)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对信息技术的天然敏感,各种自媒体的流行,使青少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和话语能力,人们甚至感觉到现在已经到了由成年人引导社会向年轻人引导社会的转化时期。这种转化,已经使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作为传统伦理道德领导者和道德话语权的主要引导者遭遇根本性挑战,甚至发生根本性危机。
   四、形成道德共识的基本途径
   怎樣在丰富发展的社会多元环境下,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性原则、有限性原则及开放性原则,又保留道德、文化、风俗习惯等价值差异,这是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发挥它们的积极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为人接受的道德共识做好铺垫和打好基础,需要我们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
   参考文献:
   [1]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张言亮.浅析道德相对主义在现代社会愈演愈烈的原因[J].科学经济社会,2011(3).
   [3]陈真.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的客观性[J].学术月刊,2008(12).
   [4]程炼.伦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王连东.先秦儒学克制道德相对主义的三个向度[J].浙江社会科学,2012(5).
   [6][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英]霍布斯·利维坦[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王泽楠.道德相对主义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9]程炼.伦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