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文化缺省对翻译研究来说意义非凡。在翻译时,文化缺省现象不可避免,这给翻译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译者需要考虑并使用多种恰当的方法来巧妙地处理文化缺省的问题。在夏洛特·勃朗特的著作《简·爱》中,文化缺省现象众多。从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的中英对照全译本中可以看出,译者使用了不同的翻译补偿策略来进行处理,达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关    键   词]  文化缺省;翻译补偿;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108-02
   翻譯的一大重要目的是能够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实现交际功能。而交际功能的实现则要求交际双方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很难顺利实现有效的交际行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在帮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实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上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等原因,不同社会群体在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文化差异。尤其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文化差异体现得则更为明显,而原作中文化缺省的现象也不胜枚举,对此,译者一般采用翻译补偿的方法来进行妥善处理。
   一、文化缺省和翻译补偿的内涵
  “文化缺省”的表意指的是文化因素缺少的部分,其具体内涵是指原作的作者与其目的语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一般而言,对处在同一个地理或社会环境中的人群来说,因为有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理解和认知本民族或相邻民族的文化上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或出入。例如,对于中国人来说,当谈到“嫦娥奔月”这个典故时,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少皆知,然而对不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嫦娥奔月”指代什么。同理,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熟悉自己本民族的各种俚语、谚语等,比如“Birds of a feather”,他们知道这是指 “一丘之貉”的意思,但是对不熟悉英国历史文化的中国读者来说,在遇到这些时往往就会犯难。并且,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原作的作者首先考虑的是本民族的目标读者,文学作品首先面向的也是本民族的文化市场,所以,在语言和文化上,原作者往往不会费心费力地去解释那些大家耳熟能详、心照不宣的事物。然而,对于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由于缺乏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时,尤其是涉及文化色彩浓厚的部分,读者往往摸不着头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译者通常采用“翻译补偿”策略。所谓“翻译补偿”就是通过一定的技巧或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创造一种类似的效果,以弥补对源文本效果由于翻译而造成的损失。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文中有很多有关当时英国乡村及原野的风貌描写,同时还涉及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文化因素体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夏洛特的《简·爱》很好地展现出了十九世纪的英伦风情,当然文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在阅读原作时,笔者也发现了不少文化缺省的部分。为了更好地探究翻译补偿策略,笔者选取了广受认可且较为权威的盛世教育中英对照本。就文化缺省的现象,翻译界已经给出了几种方法与技巧,比如文外补偿、文内补偿、归化、删除、硬译等。
   二、翻译补偿策略的应用
   (一) 文外补偿
   所谓“文外补偿”,指的是在文中直译并采用注释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缺省的部分。
   原文:She has sent her here to be healed, even as the Jews of old sent their diseased to the troubled pool of “Bethesda”.
   译文:她被送到这来是为了治疗,就像古时的犹太人把病人送到毕士大搅动着的池水中一样。
   分析:这句话是布罗克赫斯特先生当着罗伍德全校师生对简的训斥。在阅读时,目的读者或许会对Bethesda这个词产生疑惑。文中直译为“毕士大”,在译文当页的末尾则对Bethesda进行了加注解释。Bethesda源于亚兰文,最早出现于《约翰福音》中,原义指的是“流动着的泉水”,是临近耶路撒冷羊门的一个水池,据传说,其中的水有着医病救人的疗效。在译文中采用这样的方法,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保证了读者阅读思维上的连贯性。
   (二)文内补偿
   “文内补偿”与“文外补偿”恰好相反,即在文中采用意译而不需要使用注释的一种方法。
   原文:I looked anxiously round as I descended the Wooden steps the “boots”placed for my convenience.
   译文:当我从旅馆的勤杂工为了我方便而放下来的木踏板上走下来时,我焦急地四处张望。
   分析:在该例中存在一个文化负载称谓“boots”,在英国文化里,“boots”原指的是擦鞋的奴仆,即英国旧时在酒店里为客人提供擦鞋服务的人。在原文中,作者使用了引号,所以此处的 “boots”指的并不是原义。根据语篇中的实际情景,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勤杂工”,更好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本意,有助于目的读者的理解,保证了其阅读时的流畅性。
   (三)归化
   “归化”法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以目的语读者为重,用目的语文化中的表达方式来替代源语文化中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本土化”。    原文:Mrs. Harden, be it observed, was the housekeeper, a woman after Mr. Brocklehurst’s own heart, made up of equal parts of whale bone and iron.
   译文:得解释一下,哈登太太是这里的管家,很得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的欢心,跟他一样是铁石心肠。
   分析:原文中表示哈登太太是由“鲸骨”和“铁”组成的,又说她很得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的欢心,而从文中可知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个冷酷无情之人,所以在这里其实是对哈登太太的一种讽刺。译文中没有对 “whale bone and iron”做过多的解释,而是使用了归化法,利用汉语中相似的表达“铁石心肠”来代替原表达,这样的方式处理即贴切妥当又能够消除因文化缺省带来的困扰。
   (四)删除
   “删除”指的是在不影响语篇通畅的基础上删掉文化缺省的部分。
   原文:Discipline prevailed: in five minutes the confused throng was resolved into order, and comparative silence quelled the Babel clamour of tongues.
   译文:纪律奏效了,五分钟之后,混乱的人群就变得井然有序,安静镇压了喧闹的说话声。
   分析:在此例中,译者省略了对“Babel”的翻译和解释。“Babel”意为“巴别塔”,而希伯来语“巴别”的本义是“变乱”的意思。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旧约》中的创世纪篇中,传说挪亚的子孙试图在巴别这个区域建造一座通天塔,因而触怒了上帝,上帝打乱他们的语言,这些人因为语言不通,最后离散放弃了对塔的建造。所以“Babel”在文中代指混乱嘈杂的环境,这和该词后面的“clamour of tongues”意思相近,所以译者将该处文化缺省的部分进行省略,不做过多的解释,但并不妨碍语篇上的连贯,也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五)硬译
   “硬译”指的是根据字面进行直译,对文中影响阅读的文化缺省部分不做任何详细的解释且无注释。
   原文:“An island thousands of miles off, where they make wine-the butler did tell me.”
   “Madeira?”I suggested.
   譯文:“几千英里外的一个岛,管家告诉我那儿出产酒。”
   “马德拉岛?”我提示了一下。
   分析:在此例中的“Madeira”坐落于非洲西海岸,属于葡萄牙管辖下的一个岛屿,以制糖酿酒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根源。这对中国读者来说,确实属于文化缺省的部分。在翻译时,译者直译为“马德拉岛”,虽然没有加以解释交代,或许目的读者在阅读时会对“马德拉岛”产生好奇,但是结合上下文给出的一些信息,便可以对该岛形成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便于读者接受,这也是 “硬译法”在解决文化缺省问题时的特点。
   在对《简·爱》进行探究后,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翻译工作者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会遇见哪些与文化缺省有关的问题,也能够明白译者在处理这些文化缺省现象时采用何种策略,又是如何具体运用这些策略的。从中可以看出,这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确实很高,译者既要注重对原作艺术风格特点的保持,也要确保目的读者在理解上不遇困难。这要求译者要具备优秀的双语文化素养,能够敏锐地发现文章中明显的或隐含的文化缺省部分,又要对各种翻译补偿方法谨记于心且可以运用自如。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而文化对语言又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翻译工作者,应该不仅是文字上的“搬运工”,翻译也不只是两种文字之间的转换,其实体现更多的应当是文化思维上的转换,所以译者实际上肩负着传播本民族文化精髓和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重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能够洞察文化差异,巧妙地处理文化差异,促进不同民族之间文化成果共享,更要能够促进世界文明的继承、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乔.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以《阿Q正传》英译本为例[J].科教文汇,2013(20):95.
   [2]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夏洛特·勃朗特.简·爱[M].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编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