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问题导学  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
  在基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化学突出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试题以基础知识为载体,考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实际问题的思维推理过程,更加注重在新问题情境下,对学生获取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部分学生不能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应用,主要在于这部分学生平时被动的接受知识,沒有深入的思考,不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采用“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方法新颖,学生的参与度高,成绩进步明显。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就“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定向创设问题,进行课前问题导学。
  课前问题导学要求学生利用晚课减少重复训练,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课前深度的预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设置的导学问题要注重基础,不能太难,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在预学的过程中要基本能够完成。教师课前的问题要有指向性,要为课中解决问题服务。以本节课为例,教师在课前可以预设以下问题让学生完成课前预学。
  问题1:你熟悉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哪些是含有乙醇的?从日常生活中乙醇的应用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问题2:乙醇的分子式是,那么乙醇的结构是怎样的呢?写出其可能的结构。
  问题3:通过分析乙醇的结构或者用途,预测乙醇的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第一个问题通过查阅收集日常生活中含乙醇的物质,更真切的认识到乙醇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可以培养学生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问题通过预学分析出乙醇可能的结构,为课堂的实验探究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通过第三个问题向学生渗透用途反映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
  二、教师设计问题,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课前的预习只是浅层次的学习,对重、难点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所以教师对课中问题的设计应突出重点、疑点、难点,要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同时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梯度,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课上的前五分钟,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在分享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课中生成新的问题。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展示学生收集的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总结完善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而后在研究乙醇结构和性质的不同阶段,适时提出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断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节一:探究乙醇结构,学生可以根据分子式写出两种乙醇可能的结构式,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任务探讨乙醇的结构。
  任务1:分析两种结构中氢原子的成键方式(或氢原子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什么不同?
  任务2:设计实验验证乙醇的结构。
  任务3:自己动手搭建乙醇的球棍模型。
  第一个任务与学生课前预习知识相关,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基本可以回答到位。第二个任务从实验的角度探究乙醇的结构。此实验学生可结合煤油(成分为烃)、水和乙醇分别与钠的反应,来验证乙醇的结构,突出性质反应结构的学科思想。第三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搭建乙醇的球棍模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其断键的位置,体现了宏微结合的学科思想。
  环节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结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总结出乙醇的燃烧反应。此时教师可以借机提出问题:能否通过改变反应条件或者反应物从而得到不同的氧化产物?此问题学生在回答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生活常识,工匠在焊接银铜器时,会把变黑的银(或铜)趁热伸入到酒精中,银器(或铜器)会光亮如初。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在具体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模拟上述过程。通过反复的操作,结合该实验的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问题1:红热的铜丝迅速放到乙醇中,铜丝由黑变红,说明了什么?问题2:乙醇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揭示铜在反应中做催化剂的本质。
  在产物检验步骤中,教师以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乙醛和乙酸的特征性质,从资料中提取信息,进行试验,验证产物。通过实验,规范学生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对实验现象和陌生信息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改变反应的条件得到乙醇与氧气反应的不同的氧化产物,那乙醇能否氧化成乙酸呢?这里教师可以讲述一个生活小常识:交警是如何查酒驾的。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让学生在真实的化学情境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感悟学习的价值。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实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面貌,更好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还需在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等这些方面进一步实践与反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