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导向下的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行业对音乐学专业人才从业能力的需求改变,如何在人才培养阶段加以回应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将立足实践,从课程模块化构建、从业核心课加强和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三个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音乐学;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全国开办音乐学专业的高校很多,其中有传统的师范类高校,也不乏一些非师范类综合院校,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视,也说明社会和行业对音乐师资有一定的需求空间。在师资培养的前提下,各高校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就业出口主要是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和社会音乐教育工作。但我们发现,学生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几个不平衡所困扰,其中包括教学能力与专业技术的不平衡、基本素能与创新需求的不平衡、传统受教模式与从业能力绿色发展的不平衡等,这些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人才培养层面助推解决上述问题,全面提升音乐学专业学生从业和创业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二、新时期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研究上述提出的问题,就不能回避音乐学专业的特殊性。音乐学专业体现了两种交叉,外部体现为音乐学与普通教育学的交叉,内部体现为声、器、舞等专业方向的交叉。这两种交叉引发了音乐学专业在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及办学层次等方面长期的争论,究竟是重教学技能还是重音乐技能的研究始终存在。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跳出学科或者专业的视角,从市场需要和从业需求来思考这个问题呢?毕竟就业是关键,就业质量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在此思路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从行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从业质量两方面进行梳理,倒推出我们现行音乐学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些不足,比如从业核心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缺失等。进而将课程体系改革与社会需求和岗位有机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打通创新创业的课程模块化构建
  目前,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设定出口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和社会音乐工作者,但由于招考机制、行业需求等方面的制约,毕业生真正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微乎其微,这与中小学音乐师资的缺口呈鲜明对比,一方面是对师资的渴求,一方面是学生择业的迷茫。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培训市场,成为社会音乐培训的中坚力量,社会音乐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所谓拉起炉灶就开工,而毕业生相应的从业能力稍显不足。这种现状就要求我们的人才培养做出回应,在培养期间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养成相关能力。我们尝试课程的模块化构建,将除了大学英语、思政、体育等公修课程以外的专业课程以基础理论与技能、专业拓展、从业个性三个模块体现,力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养成创新创业意识、打好干事创业基础、锤炼从业就职本领。基础理论与技能模块主要贯穿以乐理、视唱、史论、声乐、钢琴、舞蹈、教法等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技能,打好从业基础;专业拓展模块主要是民乐、舞蹈等各种排练课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集体智慧推动学习个性养成,以艺术实践挖掘从业导向凸显;从业个性模块主要对接学生的就业方向,是在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上递进,是学生在个体认识上的理性选择,由与从业完全对接的课程超市构成,如合唱指挥、录音工程、演出策划等。
  (二)对接岗位需求的从业核心课加强
  行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学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的有效转化度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应该加强相应的教学份额。虽然这种供与需会有一定的时间差,即供方的滞后性,但抓紧抓准还是可以有效弥补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岗位和社会音乐工作岗位上,对演出活动组织与策划、合唱排练、即兴伴奏等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传统的声、钢、舞三大件反而渐渐边缘模糊。鉴于此,我们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了两种方法进行有效尝试。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相应课程的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部分,比如将合唱指挥法打开为合唱和指挥法两门课程,在课时和教学内容上予以加强,同时,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创作、排练、演出使学生迅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从业能力。二是直接将课程以实践形式重新组织,比如舞台策划课程就是常规教学时间外的特殊教学形式,分班级、分组完成教师指派的系列演出活动策划、组织、演出任务。
  (三)立足应用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在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主动性改变和有益性尝试。在课程模块化建设和核心课程形式上加强的同时,我们也围绕创新意识形成和创业能力培养广泛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范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围绕舞蹈课程的范式改革,就从三个方面突出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改变传统的课堂学习形式,打造师生互助、协同创新的新型课堂模式;二是通过实践创新,帮助学生建立突出的从业能力,形成从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舞蹈基础课程与舞蹈编导课程的融合,将创新型学习直接导入到基础性学习阶段,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助力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在课上主要采取提前导入、师生协作创编、课后质量提升三种手段;在课下要求学生将课上的段落化创编进行作品化处理,建立小组协作完成,形成新的艺术实践模式,将各种校内外艺术实践与之进行链接,与课程考核结合并作为主要标准;通过课程整合将舞蹈基础课程与舞蹈编导课程进行打通,将专业基础学习与能力拓展融会贯通,将递进式学习、选择性学习演变为必须式学习、创新型学习,完成对接行业产业需求的新编教材,打造新型的教师团队,进行课程的互助式教学。
  四、结语
  打通创新创业的课程模块化构建、对接岗位需求的从业核心课加强和立足应用的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三种举措只是我们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基于音乐人才从业市场现实问题调研与分析上的改革尝试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与不足,基础条件、研究水平、办学实力的不足也会限制思路,影响效果,以待后续弥补。
  参考文献
  [1]董郑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与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8(1).
  [2]高建进.学校音乐教育的“新双基”——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践之一[J].人民音乐,2013(9).
  [3]王耀华,万丽君.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1).
  作者簡介:王风雷,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