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发展,幼儿启蒙教育逐渐为家长和教育所重视,优化幼衔接阶段,能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为孩子指引学习前景的方向,构建情境化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语文教学模式,深化游戏教学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幼小衔接 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阶段,虽然在幼儿园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会简单的文字书写,但是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长期持续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所以打好基础,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开展教学。
一、深化情境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属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尤其是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学生,还没有脱离以往的学习模式,性格和习惯都较为活泼,还不适应严谨严肃的学习生活,而教师要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小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注重理论知识性教育,将书本内容作为课程教学重点进行强调。通过各式各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认识书本,学习书本,对于书本中的拼音、图片、故事。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将静态转为动态,把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动力。[1]
例如在汉字学习的过程中,火、焱,水、淼,石、磊,口、品等字的形式变换,让学生认知偏颇部首的组合,感受文字的魅力。包括很多会意字,比如休息的休,可以理解成一个人靠在树旁,就成了休息 ,又比如日月明,木林森,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就显得天空明亮,树木多了就是树林,树林又汇聚成森林。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将文字的变换做成形象的动图,更易于学生理解。[2]
二、贴近现实实际、联系生活中的语文
幼小衔接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语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语文,逐步进入语文知识殿堂,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生活,学习节奏和生活习惯还不适应,教师要加强语文教学生活化,贴近现实实际,让学生接触和认识生活中的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比如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这首诗中的意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感受真实的山色、湖光水景,而春天的季节、花朵、鸟鸣,可以通过生活中接触,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语文知识所传递的感情和意义,提升语文思维。[3]
三、深化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深化游戏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教學途径之一,小学教学相对于幼儿园教学相对枯燥,学习过程和生活过于应试化和书面化,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遇到难题,就会丧失学习积极性。所以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促进语文教学方法的变革,生活游戏教学法,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角色扮演
教师可以将语文课本中的故事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表演出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既能加强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又能促进语文课堂的参与性,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提升大量,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学习狼外婆的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客串旁白,引导学生的表演节奏,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相关背景音乐。通过借助多样的童话题材或生活故事,引导孩子学习语文课文,认知和理解,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表达和学习,寓教于乐。
2.深化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开展多样化的小游戏,比如识字和拼音学习,可以通过部首、字母的卡片进行随意组合,让学生自己拼写,自主学习。还有语文诗词接龙和词语接龙,可以组织成竞赛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走入课文意境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孩子们通过体验性游戏的方式理解课文, 走入课文意境, 感受课文中的魅力。小学低段语文的教学必须将孩子们的思维引入课文意境, 这样才能借助游戏体验的方式加深孩子们对课文语言内涵的理解。[4]
结语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是使学生学习语文,爱上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加以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合理构建教学情境,贴近生活实际,深化游戏教学,让学生逐渐习惯小学生活的学习节奏和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爱波.浅谈幼小衔接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操作的“一体两端”[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92.
[2]李琳,张军.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Ⅴ的知识图谱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2):122-127.
[3]严洁.巧妙运用绘本教育,幼小衔接如虎添翼[J].学周刊,2019(09):173.
[4]蓝君波.优化“幼小衔接”阶段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7(06):63-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