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唐朝服饰设计中的三足鼎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双载体的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以唐朝服饰设计中的三足(思维、载体、技巧)为研究对象,以设计艺术学为基础平台,并整合历史学、文化学、美术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多维度研究。首先,运用系统工程与文献综述法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分类、整理,找出唐朝服饰有别于其他朝代的历史根源。其次,对服饰的面料、色彩、图案进行对比分析,探寻唐朝服饰独特的艺术魅力。最后,对这一时期的工艺做了描述性研究。
  关键词:唐朝服饰;服饰思维;服饰载体;表现技巧
  0 前言
  唐朝时期,国家的强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流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从而使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产物——服饰,无论是统治阶级制定的服饰品色服,还是民间流行的服饰胡服,都呈现出兼容并蓄、绚丽清新的特色。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整合与交流频繁,唐朝时期的男女服装既有定制,也有变化。并且服饰在形式上的发展变化之大,花样之多,习俗形成之快,往往使当时的人感觉跟不上潮流。下面的一段描写就从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吾小时,南市帽行见貂帽多,帷帽少,当时旧人,已叹风俗。中年至西京市,帽行乃元帷帽,貂帽亦无,男子衫袖蒙鼻,妇人巾覆头,向有帷帽、幕离,必为瓦石所及。”[1]
  1 唐朝服饰的思维
  1.1 政治的影响
  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会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自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上,先后实行了包括厘定官制、颁布法令、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度、发展完善科举制度等措施,并提倡“爱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夷狄一家”“华夏一家”的政治言论和治国理念,很快就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开元:713年十二月—741十二月;天宝:742正月—756年七月),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极盛时期。[2]唐朝开明的政治环境不仅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也开启了礼教制度下服饰文化的多样性新篇章。政治的自由、开放引领着文化环境的自由开放,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使得唐朝的服饰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思维特征和审美特征,其中“人行胡服”是对唐朝开放、自由政治环境的最好体现。
  1.2 经济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上层建筑有着决定性作用,对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审美水平也有决定性作用。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为服饰文化、服饰审美观念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物质财富的丰富;物质财富的丰富推动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着人们对服饰的态度、心理以及人们审美、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因此,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在服饰上主要表现为对色彩、图案的审美变得更多样、丰富,服饰样式也由简单走向繁复,由朴素走向奢华。
  1.3 文化的影响
  唐朝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为胡服的盛行提供了重要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与条件。同时,唐朝统治者对待文化所表现出来“兼容并蓄”,使得服饰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据《唐六典》记载,当时的都城长安除了居住汉人外,还有大量少数民族居民与日本人、朝鲜人等异国人士。文化的多元性带来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多元化,致使新奇与异样在唐都长安随处可见。由于唐朝文化的开放性,唐朝的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景象,使当时人们的思想异常新奇与开放,这也是唐代女装袒露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政治的自由与开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兼容并蓄,必然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衍生出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服饰藝术作为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物化的载体,承载并体现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某种程度而言,服饰的变化也体现着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另外,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朝代,其主流文化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的撞击与整合,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变,这也使得唐朝服饰艺术具有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2 唐朝服饰的载体
  2.1 面料
  面料作为服饰艺术的重要基础,任何服饰都需要以面料为基础。唐朝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对服装的装饰性都非常重视,不论是上层还是下层,不论是宫女还是命妇均常饰以盛装。因此,作为服饰之基础与核心的衣料,其种类也是非常多的,其质地也是非常讲究的,常用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其中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2]唐代丝织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唐朝工艺美术中的一大主角,占有重要的位置,当时丝织品的产地遍布南北各地,并形成了几大重要的丝织品生产基地。唐代丝织物的样式、品种极为非富多彩,且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品种,如剑南、河北的绫罗,江南的纱,宋、亳的绢,彭、越的缎,益州的锦等,还有用鸟兽皮毛作为面料的服饰。除了较为发达的丝织业外,麻织、棉织、毛织等也都有较大的发展。
  2.2 图案
  面料是服饰得以存在的基础,而面料图案则承担了服饰审美性的重要功能。面料图案所具有的美学构成、色彩搭配和装饰技巧,是服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饰产生“美”的重要构成内容。唐代服饰的图案题材,既有一些传统的装饰纹样,又有一些写实性较强的纹样,还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纹样,这都使唐代的服饰充满了精彩纷呈的特性,如百花齐放。具体来说,唐代常见的服饰图案有动物纹如仙鹤、孔雀、鸾鸟、鸭、凤、龙、马、狮、鹿、野山羊等,有植物纹如莲、葡萄、牡丹、忍冬、宝相花等,有几何纹如网格纹、规矩纹、菱纹、棋局、龟甲、圆珠等,有符号纹如“万”字、“贵”字、“富”字、“山”字、“吉”字、“同”字、“王”字等。此外,还有其他的纹样,如水纹、云纹、星星纹、展翼、狩猎、骑士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纹饰有胡人的形象、凤首纹等等。图案的丰富多样不仅使得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多姿多彩,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另外,“衣服的功能,是遮盖、暖和身体的,在上面染织五色纹样,却是为了使高贵者显得高贵,贤明者受到尊重,以体现教化的作用”。[3]   2.3 色彩
  唐朝的服饰制度,沿袭隋朝的品色服,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唐太宗时期,规定三品以上的官服是紫衣,四品、五品是赤色的绯衣,又称朱衣,六品、七品是绿色,八品、九品是青色。”[3]高宗时期,对官吏的品级高下、人们的地位尊卑,从服饰和佩饰上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和规定。因此,服饰的面料、色彩、图案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服饰、穿戴标示着所属的阶层和社会地位。
  3 唐朝服饰的技巧
  任何艺术形态的形成,首先需要人的思维,通过人的思维找到一个合理的载体,技巧的训练也需要同步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画家或表演艺术家刚开始学艺术时往往容易偏到技巧上去。虽然技巧只是表达思想的表现手段,但是技巧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好的思想需要好的载体和好的技巧,因而它直接决定着一件作品的成败。以锦为例,在唐代之前的锦是经锦,而到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纬锦,它是在经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之传统的锦,无论是色彩还是样式,都更富于变化,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深浅不一的晕色效果,这是前所未有的。同时也为将唐朝的服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唐代服饰的印染方法主要还是使用蜡缬、夹缬、绞缬三种,在工序与工艺上主要还是承袭前朝。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种碱剂印花工艺较为特殊。碱剂印花是一种强碱剂印染,即在生丝坯原料(如纱、罗、绸等)上用碱剂印花,由于生丝坯在强碱的作用下会膨胀,在印花后再经过水洗,脱去了花丝部分的丝胶便会蓬松,可吸收更多的颜料。
  4 结语
  服饰文化、服饰艺术、服饰审美是国家强盛、經济繁荣、文化多样的体现,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唐朝开明的政治环境、多样的文化环境,在服饰艺术上体现为款式多样与易变,曾被封建礼教视为有伤风化的袒露服装,在这一时期也得以正常化。本文通过对唐朝服饰艺术设计中的思维、载体、技巧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深入剖析了唐朝服饰文化、艺术及装饰的特点,以期为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华.与外孙崔氏二孩书[A].全唐书(卷三一五)[M].
  [2] 毛素梅.唐代汉族女服设计的审美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彭德.中华五色[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 白寿彝.中国通史(9)[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 张岱年,季羡林.中国全史(9)[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香港商务印务馆,1981.
  [7] 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8] 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9] 黄元庆.服饰色彩学[M].纺织工业出版社,1991.
  [10] 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1] 祖倚丹,张红雨.论唐代服饰文化的政治特征[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2] 关洁.浅析唐代服饰文化内涵[J].河南社会科学,2008(7).
  [13] 李超德.唐代服饰的风格特征[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9(12).
  [14] 王祺明,叶红晶.唐代女装袒露盛行的解析[J].四川丝绸,2006(3).
  作者简介:邹娟(1987—),硕士,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