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陶艺审美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如今人类的精神交往已进入深层次,从2019陶溪川国际陶艺邀请展来看,当代陶艺已不如改革开放之初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当代陶艺创新已呈疲软态势,是审美疲劳了,还是当代陶艺共性太多?本文将分别讨论当代陶艺的各种问题。当代陶艺的创作美学反映在欣赏或创作当中,我们可从美学法则和艺术流派入手。
  关键词:美学法则;艺术流派;正步列队;审美疲软;独创性
  1 当代陶艺审美概况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代陶艺同样是受各种艺术流派影响的延伸。“陶艺”这一学术术语与油画类似,属舶来品。主流艺术中的艺术风格在陶艺审美中几乎都有,如写实、超写实、写意、抒情、波普、达达、象征、装置、寓意、表现,有侧重雕塑、侧重绘画、二者兼容以及注重泥与火、泥与釉的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陶艺在国际上、在主流艺术中都不算主流,但是陶艺家们的创作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关注,他们在主流艺术中勇于探索。2019陶溪川国际陶艺邀请展在景德镇举行,现代陶艺的创作精神与景德镇厚重的工匠精神产生碰撞,引发了人们对艺术创新的再思考。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表现,所有的艺术创新又受制于时代背景,如今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频繁和紧密,前不久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微信里有许多中国普通老百姓自发讨论这起似乎与自己无关的事件,足以说明当今人类的精神交往已进入深层次。当代陶艺的创新已呈疲软态势,是审美疲劳了,还是当代陶艺共性太多?下文将分别讨论当代陶艺的各种问题。
  2 外国当代陶艺分析
  作品《阶梯式组合的器物》带有达达艺术反艺术传统的意味,“达达主义”是西方20世纪文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流派,受战争影响而产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他们拒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具有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天意、偶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等,这组组合阶梯式的四层用黏土烧成的似杯非杯、似好非好器的器皿,似有意而又无意的成型,似乎诉说着作者对秩序的反感、对传统艺术的叛逆、对个性自由创造的向往,每个器皿混杂搭配白、黑、黄、棕、褐,似乎象征人类五大种族融合在一起,他们或规则的理性,或无意的扭曲,或残缺或规则的破损等形态,似乎是各种族在一起碰撞、交流产生的各种民族情绪。不过这种类似“达达主义”风格的创作在现在看来不过是欧洲近代美术史的一个流派,属传统手法。达达主义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的一种艺术流派,它试图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风格持续时间虽不长,但影响范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但达达主义并不是一个成熟的艺术流派,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其艺术理念不具任何建设性,但由于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发展至今,许多艺术领域仍受其影响,当代陶艺、绘画等依然有其影子。
  《粉碎的蛋糕》(瑞典)的作者是一位热爱生活的陶艺家,由生活中的蛋糕产生了艺术创作联想,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学启示,正如人们常说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去发现。蛋糕中各种有规律的图案、纹理、色彩都给了作者丰富的联想,把蛋糕的工艺启示吸收运用到陶艺成型当中去,是值得赞赏与肯定的,是陶艺家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的创造性的体现,笔者个人认为不足之处在于此成型法做出的造型组合、形式感是否美感还值得推敲。《头盔》(英国)的创作原型据说是英国剑桥、菲茨威廉埔的博物馆陈列柜,包含来自意大利、荷兰、德国和日本等世界各地的头饰,作者简单粗暴地做了一个固体造型,然后将其掏空,在干燥和烧制框架期间,用黏土在外部搭建脚架,对各部分相互交互错起到支撑作用。这种非传写实手法成型,取其造型的意象,创作中利用黏土的可塑性与作者手感进行随意性塑造,把几个不同国家的头盔组合在一起,令人想起不同文化特征中的共性,带来的审美启示。《模块化》(智利)采用大小不同的几何模块压制而成,展牌上解说是隐喻地与城市主义交织在一起,它代表圣地亚哥地图,这个作品代表一个更加全球化的世界与巨大定义缺失之间的对峙,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使得弱小的经济个体被蚕食和吞并,系统记录了城市化概念下进行制造且不受控制的扩张导致个性缺失,形象生动。对于这段解说词,笔者个人实在无法与作品产生共鸣,笔者觉得这是个非常牵强的解说,整个作品由大小不一、造型相似的几何型,或大或小地错开粘挂在墙壁上,笔者第一眼联想到的是設计学科中的“立体构成”,可以说是不同的几何点或不同的几何面组合成秩序美的创意.立体构成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是一门研究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具有个性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立体构成是由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研究,任何一种形态都可以由点、线、面组合成任何形状,至于作品的思想性,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很难对比、联想、理解这件作品,只能从直观的美学形态力求寻找到审美共性分析。
  《生活的美好》(印度)、《映射窑炉》(德国)、《混合的感知》(西班牙)、《滋润的瓷片》(西班牙)这几件作品虽然都来不同的国家,尽管它们的解说词不同、创意不同,但它们呈现的艺术形态似乎是同一种审美思维,都具有设计学上的“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笔者一直努力提醒自己寻找优点,不带偏见,但看完这几件作品,熟悉的艺术形态使得审美疲劳感油然而生。那些作品呈现的艺术符号及审美法则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构成学理论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创立的艺术流派,重视材料自身的美感,然后将他们按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设计。构成学诞生已经100多年,应用到建筑、工业产品、艺术设计当中,“构成主义”吸收了立体派和浮雕技法,对传统的雕塑进行组合,还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对现代雕塑有很深刻的影响,我们从这几件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对“构成学”的借鉴运用以及或面、或点、或色彩的组合设计。
  3 中国当代陶艺分析
  中国当代陶艺兴起较晚,受日韩、欧美风影响,早期对西方陶艺好奇、崇拜和吸收,如今已经日趋成规模和影响。中国当代陶艺如何树立自己的当代陶艺语境,是值得深思的。《景德镇的一种方式》作者金文伟把景德镇传统制瓷的一个工艺场景以写实兼写意的表现形式,完整地用景德镇原材料仿制了真实的民窑作坊、坯房的实景,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作者对烧瓷技艺的驾驭与创造力。通过系列的组合排列各种形状一致但品相不一的瓷碗,或品象完整、或扭曲、或倒塌、或倾斜等残破的特异形状,形成秩序中的无秩序形式美感,向观众展示了一件中国景德镇传统的精美陶瓷烧成是多么来之不易,烧制中会出现很多次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思考与创造性利用。《时代广场——众生万象》作者罗小平以泥片的形式写意塑造各种生活中的普通人,作者对泥性的熟练把握与传神造型运用高度一致,把泥性材料与人的思想融为一体,关注人性、崇尚自由、解放思想,是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大文化背景,系列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性的探究。笔者个人认为,其大胆非程式化、带装饰意味的系列作品给传统陶艺曾产生过积极、深远的影响,现代构成理论在陶艺装饰创作领域还有着广泛的拓展空间,构成学上的陶艺形式美感、装饰美感还有待广大陶艺家们去探索、发掘。   4 迈着正步,列队走过的当代陶艺
  这次邀请展有18位艺术家,中国与国外各占一半,当笔者看完整个展览时,感觉他们像艺术方阵,迈着整齐的正步走过检阅,艺术家们似乎有一种默契,透过他们作品,我们基本上可以梳理出他们的审美经验、雕塑风格、装饰风格、构成设计风格、器皿风格、波普风格或两种以上综合风格,每个人的作品展示几乎都以构成或秩序排列。
  笔者无意贬低当代陶艺,此次展览的陶艺审美疲软已不容忽视,塞尚、毕加索、杜尚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颠覆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塞尚、毕加索的作品不在于技巧粗与细,而在于他们开发出了一种重新看待世界的方法,他的艺术既不属西方,也不是东西方式,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方法,启迪人们朝前走,对后来无数的艺术家思考如何面对客观世界进行自由创作产生影响,当毕加索告诉我们什么是艺术时,美术史每一个艺术流派的诞生都有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笔者想,当代陶艺从制作到观念,从内容到形式,从细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只有把艺术融入时代、融入当下生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当代陶艺,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例如,中国油画源于西方,如今已在中国生根、发芽、壮大,有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优秀作品,也有被国际艺术界认可的如方力均、曾梵志、周春芽等当代油画家。
  如今,中外的现代陶艺作品在多层次、多渠道、多载体的信息影响之下,以前所未有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的评价,其内涵、深度、观念、技巧、美感从一开始就逃不过公众的眼光,哗众取宠或蓄意剽窃、借鉴、改良,没有时代感,没有突破前人的窠臼,在艺术史上是不可能有建树和作为的。此次当代陶艺邀请展整体创作呈现出的审美疲软态势,彰显了当代陶艺创作的徘徊与困扰。展览作品陈列都运用了构成学(或点、线、面排列),甚至每个人的作品都带此风格,作品的个性化、思想性极易被混淆,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否是当下全球语境交往频繁,使得此次邀请展折射出当代陶艺审美上的共性?还是创造性的疲软?值得广大陶艺作者深思。
  5 对当代陶艺审美与创新的期望
  当代陶艺审美与创新的“艺术的独创性”是什么?一切艺术创造都以不重复性和不可重复为前提。任何艺术家在他的创造活动中都会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模式,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实质上就是艺术创造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如果完全不顾及传统模式,信手涂鸦,最终自己会陷入一种无效的随意性中,如果过分依赖传统,又会被淹没在普遍性中,完全失掉特殊性,也就失掉艺术性,谈不上独特创新的当代陶艺。正如毕加索总是试图告诉我们艺术是什么,杜尚则轻描淡写地提醒我们艺术不是什么。
  参考文献:
  [1] 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朱青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原創[J].荣宝斋,2018(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