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永乐宫临摹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壁画史上的经典之作,距今已经有700多年了,但是永乐宫壁画却能够冲破时空的束缚,为我们带来的不管是视觉上的冲击力还是艺术上的感染力都是巨大的。永乐宫壁画深深地影响了学习中国画的后人,对永乐宫壁画艺术的学习对我国以后发展民族艺术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对永乐宫壁画进行临摹与学习,不仅仅是对古代艺术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临摹对传统绘画的艺术精神进行解读,了解传统绘画的技术和材料的使用,从用笔、用墨到用色方面,领悟绘画的方法和创作的思路,是当代工笔重彩对传统绘画的继承。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临摹;当代工笔重彩
  随着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工笔重彩人物画在历史的舞台上重获新生。当代的艺术家在继承传统艺术思想的同时也遵循着发扬民族精神的原则。在此基础之上,相关的艺术家们对西方的艺术理念也是择优进行借鉴,以求能在古典绘画和西方艺术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绘画语言表达。面对未来,我们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们更是以尊重工笔重彩画中相关的色线规律为前提,不断从创作体验中总结新的经验。在我国美术史上,永乐宫壁画是代表性极强的作品,它在完美地传承了唐宋两代的绘画技巧的同时又将元代的绘画特点融入其中。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对永乐宫壁画进行分析,以探究其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带来的影响,通过对永乐宫壁画的三临摹,使当代工笔重彩更加具有文化内涵,作品质量向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1 永乐宫壁画的特别之处
  中国绘画是以线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将他们毕生的精力,通过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线条,生动有趣地为我们展示出了在大自然中不同物体有不同的结构和不同的质感,线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画家作品水平的高低。[1]
  永乐宫壁画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优秀的古代壁画之一,永乐宫壁画的保存相对来说较为完好。永乐宫壁画原址位于山西永济永乐镇,相传是道教中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故乡,因为当时在道教中的全真派深受统治者的宠信,所建的建筑物都十分壮丽美观,而现存的四大殿都是在元代建立起来的,四个殿中每个殿的壁画都是宏伟壮观的。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墙壁上绘有《朝元图》。全图以8个主像为中心,一共画了286人,每个人物都高达3米以上,整个布局宏伟壮观,具有非凡的气魄。图中线描用笔粗壮有力、质朴流畅,色彩鲜明谐调,主体部位采用沥粉描金的手法,从整体上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效果。
  纯阳殿四壁绘有《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一共有52幅,记录的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传记故事。描绘在纯阳殿后影壁上的大幅壁画《汉钟离度吕洞宾》则是纯阳殿中最为突出的一幅。该画中的线条十分有力且豪放洒脱,笔和笔之间的连接十分紧密,壁画上的衣服和器皿都是行笔一氣呵成的,并没有断接的地方,整幅画看不见起止的痕迹。
  2 临摹是对传统绘画的挖掘,是对传统绘画技术的吸收
  在我国当代工笔重彩画中,临摹起到了对传统绘画加以继承的作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通过对传统绘画风格的梳理、分析和研究,重塑了当代工笔重彩画的风格。工笔重彩画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色彩和线条造型,它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人物色彩语言的分析,为永乐宫壁画提供了绘画理念和绘画技巧,同时又促进了当代工笔重彩画对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探索,加强了对传统绘画的领悟能力以及人们对艺术作品凸显的民族精神的理解。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它的构图十分浩大,色彩绚丽辉煌,人物造型生动形象。由于永乐宫壁画利用了高纯度且不褪色的天然矿物质作为颜料,壁画中人物的肌理效果厚重、繁杂,而使用的金箔和银箔更是增强了壁画的艺术效果。我国当代的绘画融合了多种绘画技巧,在颜料使用方面,由于矿物质颜料的种类繁多,颗粒的种类都有差异,色相上的分类也分为很多种。因此,将这些材料应用在壁画中就有了独特的效果。当代的画家通过研究壁画中的色彩规律和绘画技巧,经过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通过大量地临摹永乐宫的壁画,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最终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了独特的绘画风格。这些绘画的技巧与新材料的运用给当代工笔重彩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3 结语
  当代工笔画是对传统古典绘画技术的继承,没有传统古典绘画技术的支撑,当代工笔重彩画是没有内容的,我们应该坚持继承传统的绘画特色。时代在发展,当代工笔重彩画也在发展,凸显工笔重彩画的魅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世界各个民族的艺术进行吸收,加强我们对绘画知识的认识,接触更多的绘画艺术,能让我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有所提高,让中国工笔重彩画迈上新的台阶,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杨晶.永乐宫临摹壁画临摹对当代工笔重彩创作的影响[J].文艺生活旬刊,2016(1).
  [2] 李淑瑜.初中数学课堂中数学美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