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工笔花鸟画作为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更是被时代赋予了丰富的历史积淀,也逐渐积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者在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方面也逐渐尝试着摆脱传统程序化的束缚,不断丰富工笔花鸟画的绘画形式语言,在新时期也更加注重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的创新,拓展了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天地,开启了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的新篇章。文章简单概述了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工笔花鸟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并对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的创新进行了相关探索。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发展历程;表现形式;创新
一、工笔花鸟画发展历程概述
不管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上,还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亦或是战国的帛画上都可以发现花鸟画的踪迹,其以花木、鸟兽、龙凤等装饰纹样依附于彩陶器皿、青铜器以及帛画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工笔花鸟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对于花木、鸟兽、虫鱼等纹样的描绘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将其用作一种祥瑞符号,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工笔花鸟画的历史发展历程如果从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形成、成熟、兴盛、衰落、停滞以及繁荣六个发展阶段,其中唐代是工笔花鸟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发展起步的阶段,也是其刚刚开始形成的时期。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同時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文化艺术冲破了宗教、政治的桎梏,并获得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工笔花鸟画也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开始出现,并与人物画、山水画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同时伴随着人物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画家边鸾是唐代花鸟画创作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在花鸟独立成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花鸟画上创立了折枝样式,使花鸟画从人物画中逐渐脱离出来,并形成了独立的绘画形式语言。五代时期是工笔花鸟画历史发展中的成熟时期,也是工笔花鸟画由创立到成熟的蜕变阶段,并涌现出诸如徐熙、黄筌等著名的花鸟画家,形成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大派系,共同缔造了花鸟画成熟的格局。勾勒填彩、精微工致之法与叠色渍染、“落墨”及“见笔”之法,是徐熙、黄筌在花鸟画创作中注重的表现技法,也是当时画坛的两大主流,同时徐熙、黄筌这两位被汤垕在绘画鉴评著作《画鉴》中,称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花鸟画家,也为宋代花鸟画创作的兴盛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两宋时期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兴盛时期,受宋徽宗赵佶钟爱绘画的影响,画家地位不断提升,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花鸟画家,也形成了多种风格的流派,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同时伴随着画院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也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巅峰。元代时期,工笔花鸟画逐渐由兴盛走向衰落,以“写”为特征的墨画花鸟成为这一时代的主流。明代时期,花鸟画多元并存,到了清代乃至近代,虽然画坛人才辈出,但大多都是以写意花鸟画为主,工笔花鸟画进入了停滞期。直至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文化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涌现出陈之佛等一大批优秀的工笔花鸟画家,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充分结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水平,满足了其审美要求,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艺术,工笔花鸟画迈上了新的高峰。
二、工笔花鸟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分析
纵观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程,其繁荣发展是历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经济以及人们审美趣味等的发展与变化而对绘画不断进行创新,发展至今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按照表现形式的种类进行划分,白描、淡彩、重彩、没骨以及兼工代写是工笔花鸟画的基本表现形式。
白描是不施加色彩、以单一的线条勾描形象的工笔花鸟画的一种基本表现方法,通过线条的变化而不加修饰、渲染烘托,可以将花鸟的神态、质感以及空间感等完美表现出来。淡彩和重彩是指运用淡雅清新或浓重的色彩对于工笔花鸟画进行勾勒填彩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淡彩,还是重彩都以双钩线条勾勒对象为主,其中淡彩敷色轻快淡雅,透明的颜色渲染不会对事先勾勒的线条产生干扰,在色不碍墨、墨不离色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墨与色之间的相得益彰,在较好地凸显墨线韵味的同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工笔花鸟画作品淡雅清新的画面表现效果。而重彩敷色较为浓重,常以矿物色为主的厚重色彩往往会色感富丽且装饰感较强。重彩的表现形式可以勾勒出色彩鲜明的画面,使工笔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但色彩的深浅自然、浓淡相依也是在层层渲染的着色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的。相对于其它表现形式而言,没骨是工笔花鸟画基本表现形式中一种具有独特性的表现手法,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直接用色彩对花鸟形象进行描绘和刻画,而不是用墨线勾勒和描绘花鸟的外形。虽然没有用线勾勒和描绘花鸟的外形,但在其形态的塑造中注重“形”和“意”的表达,形与形不相碰撞,再加上渲染的完美表现使花鸟形象形神兼备地跃然纸上。兼工代写这一表现形式是以白描为基础的敷色方法,是利用白描的手法对物象的外形轮廓进行工笔勾稿,进行准确的刻画,然后再敷以写意法的用色,使画面色彩更加灵动自然,自由活泼,同时在金银线的渲染下会更加独具韵味,更具有表现力。
三、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的创新探索
(一)线描的创新
对于当代工笔花鸟画而言,线的表现是极其重要的,也是作品创作过程中需要尤其注重的内容。线作为工笔花鸟画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塑造物象的形象,还可以传情达意,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创作者的主观意愿以及客观物体的表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如何用线以及究竟用什么样的线。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许多工笔花鸟画画家都在“用线”方面进行了创新,以致于传统线描的表现形式在“创新”下而受到了颠覆,诸如当代著名的、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的工笔花鸟画画家李魁正、苏百钧等,他们以“撞水、撞粉、冲渍、点彩”的现代没骨画法颠覆了传统绘画技法线描的表现形式。又如当代著名工笔花鸟画画家江宏伟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有意识地减弱描绘对象的线形与轮廓,通过起笔和收笔的淡化把线条隐匿在色彩之中,其刻意地对传统线描进行弱化或者拆解对于传统绘画讲究用线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极大的颠覆,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其作品具有极强的宋代院体画痕迹,又具有现代的人文情怀。另外,诸如姚舜熙等艺术家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强调线条的顿挫和起伏,将线条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巧妙运用在作品的创作之中。 (二)色彩运用的创新
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其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也传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所以,不管是对于古代的艺术家来说,还是对于当代的创作者而言,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并准确塑造主题、烘托气氛是需要其进行思考和探索的。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今的中国画坛,在艺术创作方面逐渐趋向于个性化,在欣赏审美方面也逐渐趋向于多元化,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不断强化自我,追求个性,对于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个性化创作日益增多。例如当代工笔花鸟画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江宏伟,在作品的创作中注重客观物象与场景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色彩作为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艺术语言,在作品的创作中通过与心交流的色彩感悟将其思想和情感良好地展现、表达出来。这种与心交流的色彩感悟在一定意义上是自由化個性的张扬,是对传统绘画设色方式的一种创新,其与传统绘画的设色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当代工笔花鸟画家在色彩的运用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绘画处理色彩的表现手段,在传统用色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色彩,注重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关系,使得画面效果更加具有表现力,画面既千变万化,又和谐统一,凸显出作品整体的形式感和色彩视觉效果。另外,以平光处理法为主的传统工笔花鸟画对于光线的处理方式,伴随着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在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中创作者在对于画面的处理过程中运用光影、侧光、逆光等对光的表现方式,可以说取得和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使其更加符合和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追求新的构图形式
受现代设计构成原理的影响,中国绘画进入了新的创作空间,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工笔花鸟画家在作品创作中融入了构成理念,为工笔花鸟画创作注入了新的绘画元素,为作品画面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近年来的书画市场以及画展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工笔花鸟画的表现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同时也越来越强调“盈满构图”。“盈满构图”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挑战,这种构图追求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例如画家林若熹的《落叶》,“盈满构图”使作品画面展现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四、结语
绘画作品自身的形式语言可以将其所蕴含的形式美感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受众,不管是古法创作,还是借鉴西方油画创作手法都可以创作出不同表现形式和风格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与风格也逐渐趋于多样化。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发展,都是艺术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的创新也是需要每一位工笔花鸟画创作者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和借鉴先进创作理念和表现语言,并融入真挚的情感,进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具有浓郁时代特色的工笔花鸟画作品,促进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可持续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荣,孙灵泉.当代工笔花鸟画审美取向表现形式的多样化[J].艺术科技,2017(1):243.
[2]陈燕秀.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与拓展[J].艺术教育,2017(1):164-165.
[3]张娟.对现代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的探索[J].美与时代,2015(6):71-72.
[4]郭晓颖.浅谈西方艺术观念对当代工笔花鸟色彩的影响[J].丝路视野,2017(18):58-59.
[5]花斌.现当代工笔花鸟画图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0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