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评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场地,这些废弃地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设计解决了环境污染、废弃场地再利用等问题。本文从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入手,从滩地回归、水的处理、城市文脉的延续以及设计理念的创新四个方面对上海世博后滩公园进行分析评述,阐述其设计逻辑,试图揭示后滩公园中的设计与场地、设计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得出后滩公园的设计思路,从客观的角度阐述笔者对后滩公园的一些理解。
关键词:景观设计;后滩公园;评析
0 引言
后滩公园是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之一,位于园区西端,总用地14公顷,是在原有的场地基础上改造设计出的,一个狭长的滨江景观设计作品。设计方包括了俞孔坚先生(以下简称俞先生)和土人景观团队,从设计到完成施工总用时3年左右。俞先生对后滩公园的滩地、水、城市文脉的设计,都体现了其设计理念的创新性和革命性。为什么他会形成这样的设计思想?为什么他会运用这样的设计手法?为什么后滩公园的设计又激进又保守?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
1 设计理论的形成
从俞先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出生在浙江金华的农村,童年遭遇了家庭变故,贫困与饥饿和被抄家的艰苦与不如意让俞先生备受打击。或许是因为他意志坚定,或许是因为他内心充满希望,这种情感在田野、溪谷的自然美景中得到了释放。按照俞先生所说,这就是他的“桃花源”。这样的想法始终伴随着俞先生的成长。后来国家发展,乡村自然景观遭到破坏,环境被污染,“桃花源”随之消失。俞先生在《哭泣的母亲河》中写道:“南方的河,北方的河,都是我的母亲河。可是他们都在哭泣……”[1]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成长经历对俞先生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影响,使他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在后来的求学过程中,俞先生被当作科学家(生态和植物方面)培养。他抨击凡尔赛花园,欧洲巴洛克风格,中国江南私家园林,鸟巢等。俞先生认为这是“城市化妆运动”,是为了建造“震撼人心的力量”。[2]他说:“我认真思忖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第一种属于下层文化,充满了乡土气息……正是他们才使我领悟到了生存的艺术。而另一种所谓的上层文化,来源于城市……他们根本不懂得生存的艺术”。[2]而出身“草根”的俞先生正要为下层文化正名。俞先生称这是“大脚革命”。[3]
这样的评价的确有些片面。以一个农民的眼光来看,凡尔赛花园是恶心的堕落,一只“皇家公鸡”的搔首弄姿。俞孔坚告诫道:“美来自对需求的满足,文化是对自然的适应,可持续策略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诚然,在农民为生存的抗争中也有高贵的品质,把另外类型的文化贴上纯粹装饰的标签就有点像清教徒的道德主义了。[4]
2 后滩公园的设计实践
2.1 滩地回归
在后滩公园的设计上,俞先生将场地整体看成一个生命系统,使滨水景观最终能够为生命服务。他向人们展示了“野草之美”,同时景观在经济上是廉价的。首先是回归田野式的、自然式的景观滩地。他的设计理念与当下河滩景观处理方式相对。近年来的防洪岸堤设计以人为干预的钢筋混凝土河道为主,具有坚固、耐用、“千年工程”等特点,这样的设计手法与回归自然滩地的目标产生矛盾。他为了恢复自然生态系统,重塑自然式的滩地景观,减少了人为干预,让自然做功。因此,俞先生的设计在当下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然而,他对滩地的设计也有巧妙之处。传统的自然滩地岸基在防洪的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俞先生巧妙地将滩地设计分为外水滩地与内水滩地。外水滩地主要有防洪功能,在滩岸的处理上反对“三面光”技术,改造灰色混凝土驳岸,并说服甲方,改用自然原石岸堤,并与相邻的滨江芦荻带结合重塑自然的河滩景观形态。内水滩地以人工湿地为主,利用梯田落差对场地进行竖向改造,形成一条狭长的幽谷绿地。这一设计手法同样来源于自然。虽然两类滩地的功能各异,但是以水为联系纽带的设计逻辑使后滩公园重生了自然的生态系统。
2.2 水的处理
水是后滩公园设计的核心。在后滩公园里,水田、水滩结合。叠水墙、梯田水净化系统、幽谷径流等都是用来处理水,利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以水为依托,恢复自然生态。后滩公园林木茂盛,水质清澈。这是他儿时的记忆场所的重现,是他所追求的“桃花源”。在这个场域中,水也是延续该设计的根本。景观中的其他要素都与水关系密切。叠水墙,对污水进行曝气加氧处理;渗水梯田,对污水进行净化;溪水径流,减缓水的流动速度。这些手法都是在模仿农业时代的自然景观。因此,他的设计手法还具有保守性質。后滩公园具有低成本、低碳、可持续、高回报的特点。在低成本的背后,俞先生做到了让自然做功的设计实践。内水滩地区域将江水引入河谷并且减缓水流,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农业社会的梯田应运而生。设计减少了人为动力的参与,让自然本身完成生产、过滤、净化。由于重力和梯阶高差,水流自上而下,利用自然物质参与净化水质的过程。石头,淤泥,包括一些禾本植物也被利用起来。水滋养场地、场地净化水的和谐稳固关系使设计更加巧妙。除了场域的景观设计,处理水的方式也是一种系统的设计手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从全局的角度考虑,人地关系的哲学不应该是斗争的哲学,而应该是“和合”的哲学。[2]水的处理正好体现“和合”,景观的功能性效果显著。
2.3 城市文脉的延续
从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带有国家意识形态的滨江景观设计作品。体现地方文化,延续城市文脉成为甲方的要求。当下具有国家意识形态的规划设计通常带有“大工程”“大发展”的趋势,如北京的鸟巢、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等。在后滩公园的设计上俞先生利用了“反规划”思维。“反规划”途径使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里所说的“反规划”是指改变传统的发展规划模式,[2]这种转变的思维在后滩公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印证。该场地原本是造船厂和驳岸,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从落后走向国际前沿的发展过程。在设计中保留了部分原有的旧设施,拆除的旧钢板被重新利用。景观中的装置、景墙等都使用原有钢材。俞先生并不反对工业时代的遗留产物,而是通过展示的方式将其结合在设计作品中。后滩公园既有农业时代的“野草之美”,也有工业时代的“钢铁之美”。文脉延续到后工业时代并对未来产生憧憬。因此,俞先生的设计又具有妥协性质。在上海特定的环境促使下,使人感受两种文明的发展历程,延续了城市文脉。后滩公园与上海城市建设的大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就像是一个催化剂,显得独特又适宜。在俞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手法,如中山岐江公园、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天津桥园、沈阳建筑大学校园等。 3 设计理念的创新
让我们回归土地,野草可以是美的,稻田可以是美的,大脚可以是美的,我们的土地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5]俞先生重新定義了景观设计中的美,寻找新的景观美学价值观。在后滩公园项目中农业景观的呈现无疑具有与其生产功能同等重要的美学和教育价值。[4]以往城市里光鲜的草坪、铺设精美的道路、观赏为主的树木,这种旧的设计思维相对固化,俞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价值观念。他的多种设计表象背后是设计理念的创新,使人们对美、对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生活的认知提升了一个层次。俞先生的理念已经成为他的公司(土人)设计文化,在众多设计实践中向人们传达与展示。俞先生的理念更多的是回归自然、诗意栖居的理想及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生活状态。城市建设需要“规划”与“反规划”思路的结合,更多时候应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状态。他的设计思维或许是过于超前,也或许是便于管理。在后滩公园后来的发展中,政府用围栏阻隔了一部分区域,景观后期的维护也未得到加强,后滩公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 结语
后滩公园是一个矛盾的景观设计作品,体现了俞先生设计理念的革命性与创新性。在当代中国的大环境下,俞先生的“反规划”“大脚革命”“野草之美”等思想具有先锋性质。保守体现在后滩公园的设计手法上,就像一个“飞来的野滩地”[4],是一个自然农业景观作品。后滩公园与上海整体规划环境的对比也具有矛盾性,但是这种矛盾相辅相成,从整体来看,有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设计理念系统完整。从后滩公园的设计理念中可以看出一个系统而完备的设计体系的建立。在这种设计观的指导下,设计作品已经超越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讲,它不仅能够解决环境污染、水体治理的问题,而且能更新人们关于环境污染、水体治理的固有观念。这种改变具有创新性、可借鉴、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设计手法独特灵活。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滩、水、田、景观节点,俞先生都找准了各自的功能定位。每个小的单元通过水的联结构成大的体系。在材料的选用上,木材、石材、钢材、水、泥土、植物等的结合,碰撞表现出后工业文明。在整体的路网铺设上,俞先生运用看似无序的手法将各种道路连接成整体,恰恰是这种无序,使参观者能够更好地感受自然景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J].建筑学报,2006(10):39-43.
[3] 俞孔坚.大脚革命:走向新美学[A].中国公园协会2012年论文集[C].中国公园协会,2012:6.
[4] 桑德斯.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 俞孔坚.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J].建筑技艺,2015(02):58-63.
[6] 俞孔坚.当代批评:回到土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7] 俞孔坚.景观作为生命系统: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旅游规划与设计,2011(02):19-26.
[8] 俞孔坚.释放城市里的大地之美[J].环境经济,2018(08):59-62.
[9] 俞孔坚.“海绵城市”解读[J].江苏建设,2016(02):13-23.
作者简介:李佩哲(1995—),男,甘肃庆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园景观空间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