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代设计与艺术关系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当今设计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有90年的历史,而如今的当代设计仍然存在于以过度刺激消费为主体的商业化、世俗化设计,并未注意到人们对这种商业化、世俗化设计的审美疲劳。因此本文将从当代设计的现状出发,通过论述当代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探究在如今信息化时代下当代设计的全新的定义以及发展趋势,从而使当代设计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能够更好地服务使用者以及社会。
  关键词:当代设计;艺术;互动;审美与功能
  自20世纪50年代设计师厄尔为了促进销售提出“有计划废止制度”(Planned abolition)并将其引入汽车设计后,这种以刺激人们过度消费为主导的设计概念在各個设计领域迅速扩散。商业开始裹挟着设计大旗,以过度多余设计、功能废止等方式,做着以前实体经济实现不了的目标,通过将设计商业化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1]同时这种过度注重装饰的商业化设计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广泛宣传下也使群众出现了审美疲劳,对其产生了厌恶的心理。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该从如今时代下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消费者在产品中的地位上寻求答案。
  1 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发展历程
  艺术是基于个体情感的创作活动的感性产物,是情感与审美的统一,是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承载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而设计是一种科学的行为,其建立于现有或未来可能实现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是功能与审美相结合的理性产物,其本质是解决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要知道当今时代下的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就必须知道两者关系的发展历史。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设计产生的历史相对于艺术要早一些,艺术是在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石器时代原始人针对石器的特点以及现有的技术进行设计,通过这一活动产生的精美石器并不是为了赏心悦目或者表现个人情感而产生的,而是基于现有生活所需功能而产生的。从艺术与设计各自的历史来看,艺术与设计的发展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共同发展的关系。
  艺术与设计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阶段:传统工艺设计时代、工业设计时代、现代设计时代以及当代艺术设计四个发展阶段。其是由于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力变换而产生的改变,产品从小工作坊的艺术品转变为批量生产的设计商品。
  1.1 传统工艺设计时代(艺术与设计互为一体)
  在18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的生产力主要依靠手工制作,且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从设计到消费可以说是在同一个区域甚至同一个厂家区域内完成。生产的产品价值主要集中在精美的外观和精湛的工艺上,产品具有使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产品既是艺术品又是使用工具。手工艺人因为制作物品时要同时兼顾美和实用性,所以同时具有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双重身份,甚至有的还要兼顾商人的身份。如米开朗基罗既是设计师,设计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巨大圆形穹顶,又是艺术家,用4年时间为教堂绘制穹顶画《创世纪》。因此此时的产品是艺术美与设计美融为一体的设计,设计中渗透着艺术美,艺术中渗透着设计美,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2 工业革命设计时代(艺术与设计开始分离)
  1785年英国发明家瓦特发明和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使全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开始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工作坊被工厂代替。此时虽然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有瑕疵,但标志着艺术与设计开始分裂,设计从艺术中分离。设计师只需要设计产品,生产则交给了工厂及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被称为产品或者人造物。艺术家则仍然注重品质、唯一性以及神秘性。随着1866年德国物理学家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机械生产的产品更加精细,生产更加标准化、机械化、大规模化和模块化,产品价格更加便宜、生产速度更快。同时产品样式也越来越普遍化、单一化,影响了城市的风貌,很多城市逐渐同质化。
  同时大批量的生产以及为了快捷便利地运送货物产生了新的交通工具。而这些变化需要大批量的消费才能带动生产,此时的消费模式已经从以前的自给自足供应链发展为自产自销的消费链,厂家为了促进消费开始发明各种各样的销售模式和设计模式,如前面提到的有计划废止制度以及饥饿销售等方法。这种生产方式方法完全漠视了以前艺术品所提倡的唯一性以及品质价值,发展出以炫耀性消费和过度装饰为主的设计方式。
  1.3 现代设计时代(艺术与设计开始重新整合)
  艺术与设计的重新整合应该从19世纪末的工艺美术运动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工厂只重视生产以及销量不重视设计,生产的产品粗糙简陋,没有美感。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为了抵抗这一现象,重建手工艺的价值,要求塑造出“艺术家中的工匠”或者“工匠中的艺术家”。[2]其主张采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反对机械化,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复旧运动,是一种退步,但它唤起了对设计风格水平重视,开始出现“反工业化”。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在思想理论上并没有超越“工艺美术运动”,但不再反对机械化,首次提出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设计师对探索铸铁等新的结构材料有很高的热情,设计和建设了埃菲尔铁塔等作品。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的建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也是现代设计的开端和起源地。其历程就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历程,无论是在建筑学、美术学、工业设计上,包豪斯都占有主导地位。[3]其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强调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开创了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紧密合作的集体工作。因此现代设计,又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或者“技术美”“机器艺术”。
  2 当代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当代设计与现代设计一直被许多人认为是同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但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它们是承上启下的关系。从字面上理解,当代是指目前、近期的意思,而现代则是指工业化以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即1920年到1960年。是由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在1951年6月的研讨会提出的,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4]当代设计,区别于现代设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成果集中在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展示设计上。其主要采用最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进行设计,在建筑上没有任何一种风格占主导。   当代艺术则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以约翰.凯奇、波伊斯为首的激浪派艺术为代表,他们主张创作需要回归日常生活,注重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偶发性,同时认为创作的形式不应该被限制,创作形式可以无限扩大,可以使用现成品和一些新媒体进行创作。[5]当代艺术是后现代化的一个产物。
  随着人们对产品缺失情感和批量化生产的不满以及群众对众多商业化设计的审美疲劳,设计师开始注重艺术的精神属性,开始在设计的产品中融入艺术价值和艺术气息,如将建筑设计成类似于巨大的雕塑,使产品具有更多的艺术感和趣味感。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设计将更多的艺术文化带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缓解群众的压力,促进社会和谐。例如2002年美国建筑师、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早期支持者Daniel Libeskind,他为位于科罗拉多州的丹佛艺术博物馆扩建工程设计了新馆大厅,该新馆大厅由20个倾斜的平面组成,其中没有一个是平行或垂直的,覆盖有230000平方英尺的钛板。在内部,画廊的墙壁都是不同的、倾斜的和不对称的。它成为整个博物馆联合体的主门,并且可以通往商店、咖啡厅和戏院。《纽约时报》建筑评论家尼古拉·欧鲁索夫对其的评论是“在斜墙和不对称房间的建筑中,折磨的几何形状纯粹是出于正式的考虑——实际上不可能享受艺术。”而这些都说明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了。
  设计创作的艺术价值已经成为当今艺术界比较热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人提出了“艺术反扑”这一名词,即设计师从创作语言出发,将更多的艺术性融入设计中。[6]因此法国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在2014年展出由Christophe Jacquet等八位法国平面设计师、小组制作的“Recto Verso : 8 pièces graphiques”,从设计、艺术方向切入,通过纯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对自己以往的设计成果进行再一遍的回顾,并且对设计师身份进行再定义。其中Akatre创作的雕塑作品《2.5吨》,使用经过碳化处理的木条重复横竖排列搭建而成。沿着木条整体慢慢过渡,从黑色变为木色。同时这个物体几乎充满整个空间,与黑色的展览空间形成完美配合,附上颇有压抑感的电子音效,观众可以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但当你仔细观察与雕塑配套的、嵌套在黑色墙面上的影像作品时,你又会感到Akatre的设计师身份仿佛无处不在,但是难以把握,似乎随时会消失。艺术和设计逐渐趋同,“设计制作”越来越趋向于“艺术创作”。
  3 当代设计的现状及未来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由于信息化革命的到来,商业化设计广泛传播,使人们对其出现了审美疲劳,对这种缺乏精神文明的设计产生了厌恶的心理,开始出现反现代主义美学和对“批量工业化生产”的批评。其在经济领域表现突出,如20世纪后半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了“去工业化”浪潮,这几乎成为一种“周期”的态势。而这种去工业化导致了欧美国家的衰落。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曾达到峰值28%,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和的40%左右。此后,因“去工业化”,制造业逐渐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始经历趋势性萎缩。而这种萎缩使美国出现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美国于2009年再次提出了回归工业化的政策。此时的工业化已经是高新技术的工业化,是一种重设计、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工业化”。通过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引领和改造其他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信息、生物、医疗、环保、空间等新兴产业。在智能化的大趋势下,服务性不再是制造业的对立面。因此德国于2011年提出了工业4.0,即智能化时代,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设计教育体系后,设计开始复兴。在1990年中国的“设计版图”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艺术学院及建筑大学开设了设计专业。而如今中国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立设计专业(包括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的高校(包括高职高专)已达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专业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各个城市都在争相开办设计周、设计月等活动。[1]同时中国因工业化带来的污染问题以及基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道路歷程也开始寻找新的工业化道路,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并且与德国签订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在此背景下,2016年第八届广东设计周提出了创新设计驱动产业升级并且于2017年第十三届文博会中芬设计园分会场首次提出了“设计4.0”这一概念。工业4.0与设计的4.0时代是互相匹配的。4.0是生态设计,是为促进新材料、新设计、新理念、新业态的融合,是生态设计的一揽子思维和解决方案。设计必然向着人文、智慧、科技、节能、可循环等前卫方向迈进。[7]因此未来设计可以分为智能化、生态化、注重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共同设计等四个方面。
  3.1 智能化设计
  智能化设计可以视为交互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交互设计于20世纪80年代由Morggridge和Verplank提出。其核心在于互动,以用户体验为主,围绕用户的行为,设计形成人机互动的交流,满足群众的情感需要。[8]随着高科技自动化、新颖的产品等新技术,以前传统的交互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需要用更智能化的设计创造出充满归属感和沉浸式的舒适性的设计。
  3.2 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又称绿色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因严重的环境污染提出的,其内涵是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其中,以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这也是工业4.0和设计4.0的重点。正如维克多·巴巴纳克所说:“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未来的设计将更加关注可持续性等生态化设计。
  3.3 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
  中国早期的设计主要是仿照国外,因此也将国外的商业化设计引入国内,导致中国的设计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许多灰暗面,如部分设计商业化、世俗化,甚至有些脱离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只为甲方服务。但随着群众对其产生的审美疲劳和厌恶的心理以及设计作品中艺术价值的重新回归,群众对产品功能的满足已经转变为对意向心理的满足,设计师也更加注重精神和审美方面的价值。未来任何设计都需要拥有特定的文化内涵、情感体现以及功能价值,才是设计,而这种设计才有生命力、有品质。当代设计应该更加注重人类精神需求和审美体验。
  3.4 共同设计
  共同设计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9月由英国曼彻斯特设计研究学会提出的参与式设计。在21世纪以前,消费者在产品的界定及生产上几乎没有发言权。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交流信息的速度以及广度越来越快、广,以前“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如今已成为现实,并且成为全球77亿人口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人们对身边事情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以前设计师是从“专家角度”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而未来设计不再只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用户”也可能在设计过程中扮演共同创造角色,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产生创造性设计。
  4 结语
  如今人类再次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前设计所注重的功能设计、实体设计等问题及商业化设计的现状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对当代设计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当代设计必然是智能化、生态化、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审美体验以及人人参与的设计。设计将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层面,也将更加艺术化,将艺术融于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G.马蒂亚斯(德).看上去很壮观:1990-2005年的中国设计教育[J].莫光华,译.中国美术馆,2006(06).
  [2] Robert Judson Clark .美国工艺美术运动1876-1916[M]. U.S:Bulfinch Press,1990.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商务印书馆,2004.
  [5] 陈纯瑶.当代艺术与当代设计二者互融性关系研究[J].四川美术学院,2018.
  [6] 当代法国设计师的艺术反扑[DB/OL].豆丁网,2017.
  [7] 李鹏.全球文创设计大咖论剑设计4.0.[N]深圳晚报,2017-05-11.
  [8] 吴楠.浅谈交互设计在建筑景观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9.
  作者简介:吴楠(1994—),男,广东揭阳人,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风景园林专业2018级研究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