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宣城市空气质量现状及对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气候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但降雨的年际差异、年内差异及地区差异较大。近年来,宣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创建,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通过严格环保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整治、强化环境监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空气质量改善初见成效。
关键词:宣城市;空气质量;现状;对策建议
近年来,宣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市创建,认真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规,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通过严格环保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整治、强化环境监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空气质量改善初见成效。宣城市市区共设有 3 个大气自动监测点位,监测参数为 SO2、NO2、CO、O3、PM10 和 PM2.5,各指标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1]中的二级标准。2015年上半年,宣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9.3%,PM10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低于省政府确定的85微克/立方米的年度控制目标,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完成进度位居全省第四。2015年上半年,宣城收获了36个空气优级“蓝天白云”。
1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状况
上半年宣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9.3%,空气质量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及重度污染的天数分别为36天、106天、30天、4天和3天,超标天数中以细颗粒物(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空气质量指数(AQI)在28~255之间,均值为76,空气中六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及臭氧(O3-8h)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8微克/立方米、27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1.4毫克/立方米和63微克/立方米,仅SO2日均值未出现超标现象。
2 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考核指标(PM10)变化情况
自2010年以来,市区空气中PM10浓度总体以15%左右的幅度快速上升,2014年上半年市区空气中PM10平均浓度达1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同期上升了38.2%,达历史同期最高,超PM10年均浓度二级标准值50%。近两年,全市通过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市区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上半年PM10月均浓度较2014年同期明显下降,与2013年同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呈好转态势。
3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时空分布规律
3.1 空间分布规律
上半年市区3个区域(鳌峰、敬亭山和开发区)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在75.4%~83.9%之间,空气质量呈明显的区域特征。总体上敬亭山区域空气质量最优,开发区相对最差。就单项污染物而言,开发区和鳌峰区域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污染相对重于敬亭山区域;敬亭山区域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污染相对重于鳌峰区域和开发区。
3.2 时间分布规律
上半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月际间变化较大,3、4、6月份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其他月份,1、5月份空气污染最重,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受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影响较大。
4 对策建议
城市空气质量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对空气污染进行治理的时候,也需要充分地考虑到污染的成因,从成因的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行处理。[2]近年来,宣城市积极采取工业废气污染物减排、燃煤锅炉整治、机动车限行、淘汰黄标车和秸秆禁烧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努力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但全市结构性污染突出、区域复合型污染显现等问题依然存在,加之城市建设规划不尽合理,市区空气质量与老百姓的客观感受仍有一定的距离。针对宣城市空气质量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4.1 开展大气污染物源解析,推进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
一是要积极开展大气污染物来源解析研究工作。客观地分析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掌握其污染成因,将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霾措施。确定环境监测中心能力建设,尽快形成PM2.5源解析和雾霾天气的监测、研究能力。二是要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环保等部门间的合作,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建立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
4.2 开展“蓝天工程”建设,解决大气污染源问题
一是严控燃煤污染。继续鼓励绿色发电,安排耗煤低、治污设施全的电力企业优先发电,全市燃煤企业必须严控燃煤品质,使用含硫率低、灰分低的优质煤炭。二是加快推进水泥等非电力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提标改造,加大非电力行业治污资金财政补助力度。三是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继续加强黄标车专项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全市黄标车淘汰力度,加强新车环保管理,执行国五排放标准。[3]四是大力整治城市扬尘污染。严控建设工地面积,合理安排开工工地规模和增长速度,切实提高施工工地扬尘防治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绿色施工”。
4.3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空气环境承载力
一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进一步加大中心城区绿地的面积和植物配置,同时利用有限的空间发展垂直绿化,增加绿化总量,减轻中心城区热岛效应、增加扩散能力和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效果。二是合理规划城市建筑。尽量控制在城市上风口建设高层建筑,其他区域高层建筑建设密度要相对合理;根据城市地理环境降低建筑物密度,减少人为热的排放量。三是保留和增加城區水域面积。在城市内河与湖库综合整治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大气对流扩散效应,应尽可能保留和增加水域,并且周边应留有充足的绿地,营造易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条件。
参考文献:
[1]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2]李茂静.城市空气污染的成因及对策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9,08:55.
[3]黄文浩.梅州市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及对策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2019,01:149-151+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