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信息化管理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当从基地使用、器械管理、档案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构建信息数字化管理的综合管理体系,以推动实训基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从当前高职校内信息化实训基地管理现状出发,探讨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的理念和具体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可持续管理;发展途径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反映高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硬件水平和管理理念。随着高职“互联网+教育教学”的逐步深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仅应当顺应信息技术时代特点,彰显出职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特点,更应当立足未來,以科学、规范化管理构建长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营系统,综合提升实训基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从而推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高职院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
一、高职校内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与学生的职业实践素养、动手能力息息相关。基于信息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场所,更是推动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实践圣地。对于一个高职院校而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这个学校的办学实力是否雄厚[1]。而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和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学模式也在理念和策略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应用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信息化基础上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不仅能进一步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产学研发展,更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实践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二、高职校内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问题
高职校内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教师学术科研、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依据企业的高端产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生产和教育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证明,基于信息化的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校内信息化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课程改革无法保持同步
实训基地的建设一般要从项目审批开始,通常从提出申请到建设完成需要一系列的程序,如,项目设计、审核、实施和改进等,建设时间较长,因此一定程度上无法实现和课程的同步衔接,基于信息化的实训基地也在课程同步方面缺乏研究,尤其是信息化设备的引入和应用也需要一段时间,在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诸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无法和课程保持同步。
(二)实训基地管理和运营缺乏联动性
高职校内实训基地中实训室是按照专门的类别进行分类的.不同的实训室有不同的功能。而且部分实训室是按照专业不同设置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以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但是现今的基地建设是循序渐进台阶式向上递进,不同项目的实训室是平行的,部分实训室虽然设备类似,但功能上并没有实现交叉。而部分高职校内实训室利用率极低,有些实训室供应紧张,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实训室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缺乏信息化联动的现象。
(三)长效发展性能较差
长效发展强调的是实训基地的可持续性,这不仅是构建实训基地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更是影响实训室构建水平,直接决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共同的人才培养、人才考核机制,而实训基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有些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只是摆设,学生无法在其中体验到真实的生产场景和工作氛围,更不能深入地体验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文化,更不用说提升岗位素养和职业道德,这使得实训基地应用效率不高,可持续发展性较弱[2]。
(四)实训室日常管理工作烦琐
高职人才培养规定实践教学不得低于50%,足可见实践训练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实训基地建设也成为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训基地实训设备增多是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普遍现象,这也就给实训基地、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带来了更多挑战。基于信息化的实践基地应当形成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日常管理。但是有些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远远没有达到这些标准,更多是延续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为主。如,实训室的设备器械、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等主要靠人工登记办理出借手续,实验室器材的损耗、验收和入库等工作都需要进行大量烦琐的人力账目管理,只有少量实训基地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实训基地损耗器材的购买补充、实验仪器补充配备计划、实训器材日常检查等都需要由实训中心做好一致规划提交上级审核通过,这些日常管理工作会占用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导致信息统计和利用比较困难。
三、提高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首先,开发和应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联动系统,对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进行严格、科学的管理,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或软件将实训基地的实验器材、场地、设备、教师和课程资源等进行信息化统计和分析,利用软件的分析处理功能得出不同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损坏效率,进而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训课程,并尽量将实训课程和专业课程保持协调一致,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3]。
其次,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实训基地中的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以及实训教学的相关章程通过信息化途径传达到师生手中,尽量做到信息上传下达,保持上下信息通畅,让全校师生了解实训基地的基本管理章程和制度。 再次,鼓励和激励教师参与到实训教学资源的利用中,合理使用实训教学资源,完善实训课程教学标准,编纂实训教学辅助教材,丰富实训项目,改进实训评价考核方法,并在师生互动平台或者信息化交流平台上分享相应的实训材料,以进一步增加实训基地的实际利用效率和质量,增进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的合作、联动。
(二)全校联动,加强部门合作,推动实训信息化管理
构建信息化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内部使用和管理,更要积极营造更好的实训管理环境,这需要高职院校多个部门的参与和互动。如,依据信息化实训管理模式,借助实训智能化平台,将各个院系、教务处和实训中心组织到一个平台中,使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又能联动合作,实训基地的师资力量、财力和物力等不仅可以服务于实践教学和训练,更可以服务于其他教学环节。而校领导、分管实训工作的领导也可以通过实训平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状况,从而及时协调各个部门的合作和联动,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增加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和管理效率,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信息化技术,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管理技能
当前,为了扩大办校影响力,部分高职院校往往不吝于将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如,大力增加实训基地场所占地面积,大力开发实训项目,建设实训室,但是在资金、物力大量投入的同时,实训基地管理的“内核”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提升,实训基地教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够全面化、完善化和信息技术的持续上升的应用速度不匹配。信息化背景下应增加对实训基地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增强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和推广,以信息化理念和技术进一步推动管理效率的提高,减少相关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推动实训基地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校内外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在于交互、开放和数字化,将信息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进程中,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借助技术提升速度和规模的层面上,而应当从管理和建设理念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并没有联动起来,形成互动、共享效应。而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下,校内实训基地无论是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可以和企业或者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起来,建立实训项目筛选机制,充分考虑校内实训和校外技能需求的适应度,以制定更加规范合理的校内信息化实训项目,剔除不符合校外实际工作标准的校内实训项目,减少实训基地的资源浪费。
另外,借助信息化技术,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如,实训室、实验室在使用不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外开放,不仅增加实验设备、器材的利用效率,更可以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盈利增收,兑现一定的经济效益[4]。
(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日常信息化管理
实训基地的日常管理同样需要提高效率、质量和速度,以进一步减少实训基地应用和管理上的人力、时间成本,推动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对于任何一所高职院校而言,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实现实训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更可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扩大办学影响力,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程慧.高职院校校内实训设备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8):248-248.
[2]缪晓燕.探析档案管理信息化对高职实训基地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5(35):29-30.
[3]韋崇顺.试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3):41.
[4]蒙飚.校园信息化下的高职开放实训室管理系统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4).
[作者单位]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编辑:薄跃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7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