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当今中学生发出的慨叹。因为其语法概念距离现代太远,理解难度很大。预习是学习古诗文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初中语文古诗文预习的策略。第一,分工合作,组长统管全局。第二,总观单元,不放细节,把握重点。第三,布置预习内容。
  【关键词】古诗文  预习  策略
  我从教语文教学已有二十二年,我一直都在关注语文教学的新动态。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文言文的预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使用的是部编版,文言文的篇目量比以前的版本增加了很多。老师必须有计划有指导性的进行。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便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现在我来谈谈初中语文文言文预习的策略。
  第一,分工合作,组长统管全局。
  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我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都要均衡。我将班上的同学分成了6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成员作了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两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及学习资料的收集;两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过程的记录;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作出汇报。
  例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的具体分工。第一个学生查“记”和《诗经》的文体以及有关一些牵连的知识。第二个学生查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第三个学生查找与本课有类似的课外阅读文章。第四个学生归类多义字意思和词类活用。第五个学生文中出现生僻字及多音字。第六个学生收集同学们的疑难问题。
  第二,总观单元,不放细节,把握重点。
  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特色外,尚有其共性特点。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最好先浏览整个单元,预先形成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找出课文的共性和个性。
  例如八年級下册的第三单元为例。
  (1)单元说明就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①了解这个单元的内容。第三单元告诉我们内容有自然美景,有人人所向往的幸福生活,如《桃花源记》。②了解到本单元的写作方式。有的记事,如《桃花源记》;有的记游,如《小石潭记》;有的状物,如《核舟记》;有的抒情,如《诗经》二首。③了解学习的方法。如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④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每一篇课文都有预习或是阅读提示都交代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小石潭记》“预习”就简单地告诉我们柳宗元写《小石潭记》背景。又如《核舟记》的“阅读提示”,简单概括了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本文的语言特点,雕刻者的技艺特点等。
  (3)课后练习的每一道题。课后练习把每一课的重点难点都呈现出来了。课后练习有两大块。一是“思考探究”,二是“积累拓展”。比如《桃花源记》重点是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积累文言虚词、古今异义分别在课后练习的第三、四、五题。难点是课外拓展在第六题。
  第三,布置预习内容。
  首先,注重文言文朗读和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多读。南怀瑾先生曾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文言文学习尤其如此,诵读是第一法则。
  其次,查阅资料。主要是查阅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文章大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
  例如八下《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家世,他的生活状况,做过什么官,又是因为哪一件事情不做官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历,他的作品特点。《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又如《诗经》的介绍,在我国文学上的地位,收录的时间、内容、分类。因为《诗经》是“五经”之一,还要求学生去查找“四书”“六艺”等等。
  再次,老师出一张试卷,有关于整个单元的预习题。如字音字形、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虚词。特别是在一词多义,文言虚词这两块,我还进行了知识迁移。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比如学生在预习《北冥有鱼》这篇文言文时,有许多文言词是可以促成迁移的。“为”字,“其名为鲲”中的“为”的意思“是”;还有跟它意思一样的有《核舟记》“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为”还有其它的意思:如《桃花源记》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为”意思是”对、向。“化而为鸟”中的“为”意思“作为”。《核舟记》“为宫室、器皿、人物”中的“为”意思“雕刻”。
  最后,学生质疑。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及课后习题进行思考。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做上标记,在随后的课堂探讨环节提出进行讨论解决。
  例如:《桃花源记》有的学生就会质疑,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源人与外世隔绝了那么久,他们的衣服为什么还和外面的人一样呢?2.桃源人和渔人是怎么进行沟通的?他们互相说的话能听懂吗?
  总的来说,预习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培养学生文言文预习习惯,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在预习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听讲。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更能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