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民间故事《狼外婆》的多重主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狼外婆”型民间故事在我国各民族及世界各国都有广泛流传。由于“狼外婆”型故事版本在中西方及不同时代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以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狼外婆》为例。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故事中的真假甄别、死亡经历、伦理规范三方面,试图阐释文本中身份确立、孩童视角、死亡因素,挖掘其叙事中隐含的人物心理与存在,伦理道德与道德训诫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民间故事;《狼外婆》;主题
  中图分类号:I71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
  1 真假甄别与真实身份
  1.1 孩童的真假辨别
  真真假假分辨,首先在于自身对事物的判别标准,超出判别之外是否不属于真实,对于认识者来说怎样的标准又是虚假。而判别标准又是怎样来的,来自于已成的规定性的共同认识,还是自身结合社会认识、自身认知的定义标准。在有了判别标准之后,才有了对事物的具体认识,以判别标准去判别事物的真实与否。
  首先是孩童对真假的分辨上,其中《狼外婆》中当“狼外婆”敲门时,小妹妹扫帚疙瘩对敲门时“外婆”的言语相信,大门开与二门来通过声音音色对外婆的辨别,得出结论是不是外婆。而后当外婆说到“我带来很多好吃的蛋糕来”“外婆感冒了,声音变哑了”,三个女孩因此对“外婆”的相信。孩子在真假分辨依据及看问题思维逻辑上的不同,导致了面对门外是否为“外婆”这个问题不同看法、不同行动的出现。
  同时,三个处于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事实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年纪最小的扫帚疙瘩最开始的相信同大姐认为的“外婆的声音才不是这样”的对比。孩子需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获得适应社会所必需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技能,并建立起社会联系。”[1]因而年纪较轻的扫帚疙瘩或许因为社会化程度较浅,面对事情来到,往往思维水平较低并且容易相信他人。
  1.2“外婆”的真实身份
  真实身份,是对于被认者来说的,判別人物对自己来说是否是原有的身份本身以及在被认者未来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身份的改变。到底是人物本身身份未揭露的真实,抑或是对其身份的掩盖,都成为人物真实身份的真实原因。接着,真实原因是否被被认者所知,如果是未知情况,在首次认知就是错误,也就更难以认识人物真实身份。
  《狼外婆》其间的真假外婆身份,故事内容首先对二者本身存在的外在身份形象进行描述,对外婆的描述为“慈祥和蔼”的、每到星期一会带着“美味的点心”看三个外孙女的,对大灰狼的描述则是“凶恨”“贪吃”。同时,狼期望通过对其“声音”“情感”的伪造以及尝试契合三个孩子的喜好、信任依据的而成为她们真正的外婆。
  而在如何确立真实身份问题上,如《豌豆公主》中的公主因通过躺在二十多床棉被上仍能感受到豌豆的方法,他者他物的证明方为真正的公主。身份的确立与自证身份,《狼外婆》中的“狼外婆”希望通过对“外婆”言语、行为、情感的模仿以证实自己的身份,同时这个身份需要通过他者或者他物再证,三个小孩是否相信意味着大灰狼的模仿是否成功。故事中以“吃”几乎贯穿对外婆、大灰狼的描述,外婆死前希望通过“美味的点心”获得大灰狼的放过,以及三个孩子对是否是“外婆”的判断依据之一。
  2 死亡经历与直面死亡
  2.1 死亡边缘的经历
  故事中对死亡经历的描述,有外婆自身经历死亡、孩子面对或许死亡、大灰狼被打死、孩子知道外婆的死亡。大灰狼不理会外婆言语的“把外婆吞了”,以及爸爸妈妈用木棍将大灰狼打死,爸爸妈妈告诉孩子外婆已经死亡的事实。“死亡”主题讲述贯穿故事之中,最后故事在大灰狼的死亡以及小孩的知道外婆死亡后对开门的害怕。
  其次是故事中的将死与未死,面临死亡或可能死亡的阐述。《狼外婆》最开始描述到的大灰狼来了导致过路的人的死亡,到后面的外婆知道自己或许将死前为自己博取生机的挣扎,准备开门时孩子们或许面对死亡的死前发生事件描述,以及爸爸妈妈为了保护孩子逃离死亡做出的行动。在故事人物的已死、将死、未死的讲述中,贯穿着人物的死亡经历与直面死亡。故事中的人物处于死亡的边缘,亲身经历或者接受他者死亡,以“死亡”主题成为贯穿文章的线索之一,同时希望寻找死亡背后的训诫意味。
  2.2 人物的直面死亡
  面对死亡时,人往往很难选择直面,正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死亡的避而不谈,或者时很难以深入的进行探讨和分析。如何面对未知的死亡、已知的死亡,也成为着人类探讨的终极话题,将在人类社会的空间中还存有多少时间与未来的可能。
  人物对了解到可能到来的死亡时,如何看待可能死亡的讲述。外婆在面对大灰狼的攻击时,期望通过“美味的点心摆脱”,爸爸妈妈希望通过“扔木棍”让孩子远离危险。故事对人物自身面对可能到来的死亡的行动叙述,以及他者看到死亡时所作出的举动,包括因听到所处地方多发死亡事件的反映以及身边人即将面临死亡的反映。
  其次是人物面对死亡时,如何直面死亡的展开。其中有如希腊精神中对死亡的态度,梅列日科夫斯在研究希腊文学认为,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希腊文学表现了希腊人面对最深的黑暗不躲避黑暗直面黑暗的行为,最深的黑暗和对深渊的惧怕却增加了生命的魅力。[2]同样在《狼外婆》中也有着直面黑暗、直面死亡的存在,人物面对“狼”的黑暗力量存在,虽有为亲属为生存而战,但其中也表现着面对深渊的以“爸爸”为代表的正面与之抗争。此外,故事也呈现了三个女孩子被告知外婆的死亡时,什么是真正的死亡、如何看待外婆的死亡、未来如何面对死亡的一系列画面。
  3 伦理规范与道德训诫
  3.1 女性的道德规范
  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规范着人的行为准则,人们将其定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以及不可逾越的行为界限。而道德规范也有很多钟,如果以性别标准划分,则其分为女性道德规范与男性道德规范,自古以来就有女性的“三从四德”,而在今又是怎样的道德规范。   首先是“外婆”出场的身份代表,“在民间故事中,虽然也不乏彰显女性魅力与智慧的故事类型的存在,但这些故事背后的文化诉求反射出男权话语下的社会现实。”[3]外婆象征着男性语境中父权制社会宗族,外婆出场本身就表现着男权社会,父权社会中的性别观念以及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并由此形成了一套的传承式礼教系统,而“外婆”这个角色设置正是侧面反映父权制宗法社会的道德意志、性别差异及等级性质。
  同时,《狼外婆》中讲述了女性的较为弱势及男性能力的主导的事件。外婆面对大灰狼时的害怕以及希望通过“美味的点心”得到大灰狼的放逐,妈妈在面对大灰狼时尖叫问道“怎么办”,甚至是故事的三个孩子都为女性。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番石榴的飘香》中谈及女性往往缺乏历史感,并且往往带来灾难[4],而《狼外婆》中这些女性的犯错同父亲坚定的“我们必须干掉他”形成对比,女性往往制造灾难或者带来危险,问题解决往往靠男性能力的展现方可结束灾难,故事中的以大灰狼的死亡为结局展现。
  3.2 孩童的道德训诫
  孩童自小会受到来自家人、教师、社会的行为规范准则,以出生时父母对其的教导训诫,再到进入校园时老师对其的行为规范,以及存于社会中社会在隐性显性層面对其的行为规范。面对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孩童是否遵从,也成为了行为规范的要求之一。
  《狼外婆》中有着孩子是否顺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描述。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权威式告诫以及孩子违反父母规定道德“反权威”而即将面临危险的讲述。故事中的爸爸妈妈象征着权威的存在,而孩子是否会“反权威”也成为着故事的线索及讲故事人希望讲述的内容。马斯洛在谈论需要的层级概念时讲到“人类动机生活的主要组织原则,是需要按照优势的大小和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5]“狼外婆”中三个孩子对是否开门,因为相信“狼外婆”应感冒而嗓子哑、蛋糕快融化等而放弃父母对她们的嘱托,她们的认为自己的安全需求受到了保障从而探寻自己的渴望。最后她们选择“反权威”,准备打开那扇保护自己的“门”。
  同时孩童的犯错也展现了不听话将面临危险,而危险最后也只有爸爸妈妈“权威式”返回才能被解决。“单方面地尊重权威并且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6]以“狼外婆”式民间读本,通过讲述故事传达孩童需对父母的遵从的重要性,多维展现故事中多重主题,从而向接受主体传递主流价值观。
  4 结语
  从孩童视角的真假鉴别剖析《狼外婆》为代表的“狼外婆”式主题,到其故事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及道德训诫,展现了其真假、死亡、伦理主题。同时,在当下“狼外婆”式主题也不仅仅存在于文学样式中,其转化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并活跃在社会生活中,想必未来也会有着更多新的内容与蕴含有待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167.
  [2](俄)梅列日科夫斯著.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卷一:生平与创作)[M].杨德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6.
  [3]王琨.浅论“狼外婆”型故事中的伦理规范[J].文化学刊,2013,(3).
  [4](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普利尼奥·阿·门多萨著.番石榴的飘香[M].林一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203.
  [5](美)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刘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152.
  [6]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1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