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武术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传承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不同时代中武术的功能不尽相同,在遥远的古代武术是民族生存、繁衍生息的重要技能,而到了现代武术成为强身健体的健身项目。但是,在现代武术教学中,攻防意识逐渐被忽略,以至于武术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不能实现完美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武术教学为研究视角,针对武术教学中如何培养习武者的攻防意识展开分析讨论,期待为推进中华武术发扬光大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武术  教学  攻防意识
  中图分类号:853/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c)-0024-02
  1  攻防意识内涵与价值
  对于意识,不同领域的诠释角度不尽相同,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意识是人体的技能,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意识是在客观存在刺激下的一种感知、思维和心理过程,是心理反映的最高阶段,也可以看成是人类的某种潜能。对于武术来讲,不管是武术套路还是竞技运动,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赛场格斗,都需要具备攻守与防御的意识,是指运动者为了在对抗中获得胜利而选择的某种活动方式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观察、判断、分析、认知、想象等心路历程。
  理解武术攻防意识的价值需要从理论与实际两个维度来考虑:从理论维度来看,意识始终都是人类参与实践活动中的某种自觉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活动。在武术教学中,攻防意识是指与武术相关的攻守防御的意识活动,通过意识的培养利于学习者加深武术运动的理解程度,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从实践维度来看,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运动项目,而攻守与防御始终都是武术的精髓,是贯穿武术训练与竞技比赛全程的核心思想,所以在无数教学中培养学习者攻守意识,一方面可以激活学习者的习武兴趣,提高学习武术技能的积极性与兴趣,进而全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深入感知与理解武术动作的内涵,从而在实战演习中占据优势,获得胜利。
  2  武术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路径
  2.1 认识攻防意识,重视攻防意识渗透
  古往今来,武术被万千华夏儿女向往、倾慕,经历漫长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武术呈现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民族性、观赏性、对抗性与技击性等都是武术展示出的特质,而技击性始终都是武术的根本属性,而所谓的技击就是通俗所讲的攻击,并且需要在防御中攻击,在攻击中防御,所以攻击与防御是武术中辩证存在的两项要求,二者相生相伴、同气连枝,正是由于二者的存在才能使得武术不断发展。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不同门派、不同技术,现如今有明确记录的就有200多种武术套路,以我们熟悉的太极拳为例,其中的每招每式都彰显着攻防意象[1]。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单纯教授动作要领和运动技能,学习者学习的过程只能是学习到动作的皮毛,不可能真正理解动作的本质与精髓,也不能体会其中所隐藏的攻防特质,如此太极拳就与舞蹈没有本质区别,长此以往太极拳的未来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武术就会沦为舞台上的“花架子”,而不具备实际功能。基于此,武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知攻防意识在武术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从自身出发深刻领悟每一招每一式中所蕴含的攻防特质,进而将攻防意思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组织环节当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习者攻防意识,传承中华武魂,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讲授最基本的运动技巧,同时要渗透武术的精髓,如在武术中讲究的“四击”“八法”等,只有让学生深入感知这些内涵本质内容,才能主動探究攻守与防御的技巧,最终实现攻防意识的自我提升[2]。
  2.2 深入挖掘每个动作中的攻防意蕴
  现代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攻防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深入全面的诠释武术上的技击本质;另一方面,中华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套路演练、攻防格斗、功法运动”,正式基于攻防意识的存在,才能使得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最终将武术美学中的技击美与精神美展现的淋漓尽致、酣畅淋漓;与此同时,只有学习者真正体会攻防意识,才能认清武术的基本功能,提高武术的实用功能。基于此,武术教育工作者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认真解读每一个武术动作中的攻防意蕴,例如在二十四式太极拳当中的“野马分鬃”就是首先降低对抗者拉向自己,之后从腋下利用前臂顺势攻击对方,在这一招式当中就包含着深刻的攻防内涵;再如二十四式太极拳中的“手挥琵琶”,是在对方进攻的过程中,反关节将对方擒住,其中也体现着攻击与防御的辩证关系。而对于学习者来讲,对于其中隐藏的攻防意蕴很难清晰把握、精准理解,只有教师深入性的理解其中的内涵,将其分解为教学过程,才能引导学习者真正理解攻防的辩证关系,最终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攻防意识的熏染,循序渐进地形成攻防意识。
  2.3 强化攻防训练,渗透攻防意识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攻防意识,有利于改变当代学生对于武术文化的片面认识,使得学生在激烈的对抗和技巧性的攻击与防御中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学生对武术动作的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动作的细化分解,引导学生在动作中深入感知武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而实现武术攻防意识的培养。例如在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中,针对“搂膝拗步”这一招式的课程上,教师应该首先将动作要领讲解给学生,之后引导学生分析左掌挡进攻的含义,和右掌击退对方的含义,使得学生深刻体会到动作中攻守与防御是相生相伴的关系,进而使得学生在实践运动中可以利用攻防原理提高自身技能。再如,三路长拳中的弓步冲拳、弹腿冲拳、马步冲拳等,都需要正确理解攻守与防御的关系才能真正感知招式的实用性,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攻防意识的目的。与此同时,开展武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中华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武术理论、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武术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要进一步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不光要在实践中揣摩,更要在经典武术典籍中寻求知识要方法,如《剑经》等,体会攻防意识的内涵[3]。
  3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教学中培养攻防意识是促进武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需要,是确保习武者深入理解武术文化精髓的需要,是提高受教者技能、提高教学时效性的需要。希望是通过文章的阐述,可以使得广大武术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培养攻守意思的必要性,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习者认识攻防意识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实施方法,将攻防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武术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攻防意识实现武术教学的多维度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美芳,罗文杰,高景昱.浅谈武术教学中攻防意识的培养[J].武术研究,2019,4(1):78-79.
  [2] 段卉,高明,韩尚洁,等.基于“攻防技击”的武术微课设计与实践反思[J].体育科学研究,2017,21(5):79-83.
  [3] 赵咏.浅谈武术教学中的攻防教学法[J].才智,2017(7):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