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时期高校开展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改造升级,每年800多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全社會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实现准确就业,文章对新时期高校如何开展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进行了探索,论述了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时存在的工作方法单一、内容浅显、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对高校未能提供高质量就业指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通过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完善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就业指导专家队伍、打造就业指导精品课程、更新就业指导内容和方法、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力度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刻认知自我和职业,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宝贵的人力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新时期;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4-0147-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economy enters a new normal and the Inter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and other emerging technologies upgra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l walks of life, the employment of more than 8 million college graduates each year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In order to better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achieve accurate employ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arry out higher quality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such as single working method, simple content and lack of pertinence, and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il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combines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fact, it is proposed to help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their careers, 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drive national innovation by innovating the service concept of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mprov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uilding the team of employment guidance experts, creating excellent course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renew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intensifying the wor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vides valuable huma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Keywords: the new era; higher quality; employment guidance; operational research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热点、焦点话题。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关系到毕业生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同度,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影响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因素有很多,而更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是其中一个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一、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倾严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是国内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它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认识职业环境,提高求职能力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高校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就业指导工作将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
  (一)就业指导周期短、有效性低
  据有关研究报告,70%的大学生不完全了解职业信息,40%的大学生不主动关注就业信息,能够及时掌握就业信息的大学生不到5%。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就业指导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毕业年度内的应届毕业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主要内容为就业政策解读、招聘信息发布、招聘会组织以及求职面试技巧辅导。就业指导工作目标只限于帮助学生就业,至于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这个学生,能否充分发挥这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做到了人职匹配、精准就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关注,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普遍存在学生个体信息采集不完整、职业素质测评分析不合理、就业指导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导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不高,职业期待吻合度普遍偏低。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7届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为67%,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   (二)就业指导师资不足,专业性不强
  要让大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关键是要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强、配置足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高校就業指导人员的素质高低、专业化水平以及配备数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效果。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就业指导人员数量并没有相应增加。笔者对广东省30所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大多高校的比例都在1:800至1:2000之间,与教育部要求的1:500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人手配备不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每天都疲于应付大量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挤出时间和精力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人员不但要具备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有较强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对行业、企业、职业有比较深刻了解,这样才能给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学生工作队伍中抽调或转岗的,在学生事务工作上他们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就业指导专业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难以驾驭专业性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工作,严重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三)就业指导内容浅显,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形式开展,课程和讲座内容主要局限于学生个人特质探索、简历制作以及面试技巧,除个别讲座嘉宾为企业人员外,绝大多数的授课老师为学校学工口老师,讲授内容相对较为浅显,缺乏实战性。这种集中辅导式的就业指导对就业政策和求职基本常识的普及有一定帮助作用,但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问题等方面就难以发挥作用。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心理素质、求职期望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短频快、一刀切式的就业指导显然是满足不了新时期大学生的求职就业需求的,需要高校更加关注个性化需求,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多样的就业指导覆盖到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之中。根据光明日报2012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是“就业的专题讲座”,其次为“就业指导课程”,只有很少的高校有“就业法律、政策等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心理辅导”等形式的就业指导。“到企业长期实习”是大学生最想要的就业指导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是大学生们最不感兴趣的就业指导方式。事实上,由于学生的家庭坏境不同,个体能力有差异、心理期望值也不同,大学生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就业能力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就需要学校以不同的就业指导形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原因分析
  (一)对就业指导内涵理解不透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存在较大差距。由于体制机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空白。上世纪末期,国家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后,高校才逐渐开始成立就业指导机构,但主要承担大学毕业生派遣安置工作。近些年来,就业指导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开创性地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辅导工作,但与现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的内涵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择业指导,更不是简单就业推荐,应该从人才培养角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多考虑学生个人潜质、兴趣爱好以及未来的发展,让学生学其所爱,用其所长。
  (二)对就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各行各业的改造升级,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渐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通过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和促进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只是偏重教学和科研,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被当做常规性的事务性工作,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设置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一定比列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以及划拨专项的就业指导经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几乎没有高校能够达标,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三)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
  素质高、专业强、配置足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高校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导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强等现象,这与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组成结构、培训体系以及上升通道有很大关系。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非常完善,在就业指导人员的选聘、培训以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主要由校级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和二级学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组成,他们都很年轻,基本上都是应届毕业生通过事业单位考试后进入工作岗位,缺失社会就业经验,对行业、企业、职业的了解不够充分。由于人手不足,经费有限,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承担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外出接受体系化的培训机会受到时间和经费上都限制。根据笔者对广东省30多所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调研显示,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年内外出参加培训的比例不到30%,去企业挂职学习锻炼更是没有。另外,绝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都是行政岗,没有设置教师序列的职称评定通道,严重影响了就业指导人员的稳定性,因此,国内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始终停留在刚起步的状态,难以给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
  三、高校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指导的策略
  新时期面临新挑战,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深入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转变新理念,创新新机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和水平,取得新成效。
  (一)加强重视,做好就业指导体系顶层设计
  高校应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立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整合多方资源,保证机构、场地、人员、经费“四到位”。坚持以生为本,遵循“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要求,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为不同类型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和指导,提供多元化教育,同时深化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训练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将就业指导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强化师资,提升就业指导专业化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围绕教师发展的特点及学生就业指导的诉求,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师资力量,坚持不懈抓好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就业指导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个性化指导的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是要强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培训体系建设,以持证上岗为特色,建立校本培训、外派学习、企业锻炼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提高就业指导专兼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上升通道建设,从顶层设计出发,积极探索构建以激发教师活力和潜力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就业指导教师上升通道提供制度保障和制度支持,重点是完善激励制度,在涉及到教师评价、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及时对教师参与就业指导教育所付出的努力给予回应;三是要拓展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充分发挥校友会、行业协会的优势,积极挖掘和拓宽校外导师资源,以持证入校为特色,引进优秀校友和社会成功人士,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教学中来。
  (三)优化课程,打造高质量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高校在新时期面临新的情况下,系统梳理、完善、优化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导的关键一招。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但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前途和人生规划,而且也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就业质量,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就业指导课程是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就业指导方式,而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浅显,且流于形式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学生在各学习阶段的特点,顺应市场发展形势,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多种方式,精心打磨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科学合理、依次衔接的就业指导课程群,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探索自我和环境,合理制定自己的学涯、生涯目标,逐步提升能力、挖掘潜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四)产教融合,提升就业指导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由于我国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转移升级相适应,健全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为现代产业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提升就业指导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创新和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以及企业的实践经验和平台优势,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既有利于学校培养优秀人才也利于企业及时发现和招聘人才,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五)因材施教,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式越来越多样,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既重要又必要的补充。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开展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首先,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应体现在就业指导理念上,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就业者为中心,不盲目追求“就业率”,侧重学生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就业者的长期发展。其次,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应建立在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上,围绕学生个人职业特质测评和分析、个性化的学业、职业生涯设计、个性化培养以及“一对一”职业咨询等环节开展系统化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个阶段之中。再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搭建学生、高校、企业良性互动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邀请企业人士到校宣讲、授课等方式,促进学生对行业、企业、职业的充分了解,也帮助企业提前了解学生的特点、想法,及时调整企业招聘计划和培训安排,甚至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最后,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不断升级就业指导的方式,通过线上测评、模拟面试系统、网络咨询辅导、精准就业信息发布推送等方式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六)整合资源,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整合和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一是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设设计思维、创业基础、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门类齐全、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二是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训体系,以科研促学,以竞赛促训,以孵化促行,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开设创业教育讲座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三是要做好创新创业帮扶指导体系,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路径,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为创业团队提供项目对接、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创业培训等服务和指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指导是系统工程。高校要清晰了解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实际出发,通过采取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群、深度产教融合、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准确自我定位,了解职业环境,有效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唐玲,蔣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1-82.
  [2]李佳佳.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推进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5):125-127.
  [3]张莉鑫,黄冠.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路径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7(3).
  [4]彭仲生.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研究[J].高教学刊,2016(5).
  [5]王洪东.以互联网+构建地方高校智慧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21):14.
  [6]买买提江·依明.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实效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03):39+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26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