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现江苏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历史街区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常州大运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历史背景下,分析南市河历史风貌区及周边地段的现状,从空间垂直界面、“线型”空间、“点型”空间三大部分分析南市河街区的建筑外部空间结构特点,并从整合碎片建筑记忆的角度切入,对南市河整体街区后续保护与更新设计作出“四大功能性分区”,给出调整方案规划。
  关键词:历史街区;民居建筑;运河文化
  南市河,由吴王夫差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开凿而成,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运河中最年长的河段。当时这条水道,由文亨桥入西水关,经东西下塘,穿城后出东水关蜿蜒向东,算得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水上交通通道。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政府重要保护规划对象,重点保护范围2.5公顷,目前已将保护修缮工程列入实施计划。
  一、常州南市河街区现状分析
  (一)常州南市河历史风貌街区现状
  总体来说,南市河保存了较为完整且富有江南古巷特色的风貌格局,脉络清晰,现存若干颇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迹,例如清末民初古建筑李伯元故居(市级文保单位)、何伯元宅、华伯平宅等。还有医学祠碑和一系列保存完整且精美的雕花门楼,河南岸保存有杨氏雕花戏楼,是晚清古典庭院建筑,为省级文保单位。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都是非常值得政府和民间共同去保护和爱惜的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南市河历史风貌街区的很多民居古建被强拆改建,整个历史街区正处于一个加速衰败的“困难”境地。有些原住户为增加居住面积而改建、加建,破坏了原有院落格局,导致局部空间肌理凌乱,天际线缺乏有规律的节奏感。还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民居住房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急需给予保护与修缮。由于原始建筑空间尺度紧凑,居民生活空间拥挤,现代化生活设施很难在此实现。
  (二)南市河周边地段空间形态现状
  常州南市河历史风貌街区位于常州市老城区中部偏南的地段,地处市中心繁华位置,南临护城河,西面直通商业中心南大街,东连常州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市政府重点改造与保护对象,街道原有空间肌理保存完整,历史古迹众多,具有良好的历史研究意义和更新保护价值。南市河虽然部分空间形态保留不如其完整,但是空间形态特征和它保持了同一性。同时南市河紧邻南大街商业区,扮演着传承历史与当代文化的重要角色。
  二、建筑空间结构分析
  运用图底关系分析常州南市河历史风貌街区垂直界面的构图形式和虚实变化,总结分析南市河传统民居建筑的立面组织规律,可以挖掘这种外在形式包含的内在深层意义。南市河沿街空间界面是江南水乡传统商业街道与生活街道特征相互混合的街道景观界面,地域特征表现极为明显。
  (一)空间垂直界面分析
  1.沿街立面
  沿街立面以上宅下店和前店后坊的商业店铺空间形式为主要原型,构成关系表现为以相似组合界面为主,穿插组合为辅。街道功能从原来的商业街道向生活街道自由演变,现在沿街建筑总体整齐划一,局部呈凹凸变化。在保留了传统商业街道界面洞口面积大于墙体面积,且洞口布局呈并列连续排布等规律外,还表现出跳跃感和节奏感。檐口高低起伏,两层建筑特征表现为基本上层墙面洞口横向复制,洞口在连续的墙面中形成规则的图案,下层洞口形式较为灵活,总体来看,呈线性排列,趣味性十足。
  2.沿河立面
  沿河建筑屬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建筑,均是1~2层沿河而立的形式。几棵古树排列其间,与建筑交相辉映,不仅增加了绿化,提高了私密性,还与南市河共同形成了一道充满安宁、幽静的沿河景观。界面以高低不一的穿插组合为主,洞口面积较沿街立面小,且排列随意,具有较强的不规则性,但通过虚实对比关系点缀了单调的沿河墙面。总体来说形成了更为内向封闭的构图形式。檐口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增加了层次感,丰富了天际线。比较遗憾的是后来违章加建的小房截断了沿河走廊,破坏了街巷统一立面,破坏了整体连续性。
  (二)“线型”空间形态与功能特征
  1.街巷
  本文将常州南市河外部空间要素中具有线性特征,在轴线纬度可并行延展,诸如河道、街道、巷道等的空间统称为“线型”空间。街道作为历史街区划分分界之一,是研究建筑外部空间很直接的结构部分,人们对历史地段的基础印象就是通过街道去感知的。它作为组织景观的首要手段,与街坊、店铺、民居等其他要素共同构成街道环境的整体景观形态。通过阅读这种城市历史符号我们可以感受到水乡集镇发展的文化脉络和街区生活中的人及其社会关系、行为心理、长期积淀的文化内涵等。
  南市河历史风貌街区具有江南水乡街道普遍具有的特征,街道建设呈自然生长状态,虽然没有明确的空间限定领域,但是街道与两边的建筑空间排列得很有秩序感,疏密相间,外部空间的街道与居民室内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了相对较好的外部空间秩序。整个风貌街区围合感很强,街道、巷道和弄堂空间分化合理,节奏清晰。街道空间尺度和比例紧凑狭小,给人较强的安全感。
  街道不仅满足了传统意义上住户的交通功能,同时还成为商品交换、邻里交往、户外活动的场所。斜阳西下,嬉戏的孩童、倚在墙边聊天的老奶奶、围成一堆下象棋的老爷爷,都使历史街区远离了市区的喧嚣,充满了平静的气氛与浓重的人情味。
  2.弄堂
  作为序列较小的街巷空间,弄堂是出现在巷道向街坊邻里内部延伸的部分,在序列空间中属于最狭窄的交通空间,具有内向、封闭和幽静的特点。南市河历史街区主体巷弄垂直于南市河河道,细小弄堂大多已成零碎布置,与周边围合建筑成斜线,或是折线,起到一定方向的引导。沿河街坊中各院落间通往河边的窄弄,是人们日常汲水、洗衣服的通道,也是游客坐船上街道的地方。也有一些陪弄和穿堂弄,有时两者相互结合使用,有的人家经过一段陪弄后紧接着是穿堂弄,有的人家是相邻两户人家中间有一条陪弄,中间隔着山墙,陪弄不设窗,光线幽暗,主要是方便邻里住户的通行。   (三)“点型” 空间形态与功能特征
  1.水埠头
  街巷通过水埠头连接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并将两种实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结合在一起完成与外界的交流。南市河历史街区基本都是半公共式的,即设于邻里之间,供邻里各户人家汲水、洗涤、停泊船只等,活动者以妇女为主。邻里单元一般以8~12户为中心,位置一般设在二级巷弄与临河街道交汇处。并且河岸砌有整齐的石栏驳岸,防止河道水漫河壁坍塌。河埠头作为邻里交往以及行为心理上的连接点,增加了邻居间情感对话与日常沟通的机会,体现了强烈的邻里归属感,为城镇景观增添了浓重的生活情趣。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河埠头原有的商业与运输职能慢慢退化,主要职能不再是停泊卸货、运输舟楫,而是供原始住户生活取水之用。
  2.街巷节点空间
  街巷节点是街巷空间执行交汇、转折、分叉等职能的媒介,它是随周边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重组和变化而生成的,节点空间的存在,构成历史街区完整的交通体系。当建筑外墙发生凹凸或者转折时,街巷空间就会改变方向,转折处的处理分为平移式、抹角式、切角式等几种方式。由于解放后民居加建扩建的单元比较多,很多住户为了自家空间使用的合理与最大化,自主改动建筑空间的外墙,使得原本节点空间呈碎片化发展。另外,节点空间的扩张通常可以与住宅门户相关,作为自家门前地,可开辟为绿化、家务、纳凉、休憩等微型活动场所。
  3.天井
  天井作为江南民居建筑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天井不同于院子,虽然也是前后房屋与围墙围合而成露天半开放空间,但是天井一般与正屋等宽,往往被主人加顶纳入室内空间使用。不仅增加了室内使用面积,同时由于采光良好,还可作为室内庭院使用。“序列式”天井是将多进房屋中前后间围合或者像四合院那样,由前后厅堂和两侧厢房共同围合的矩形空间。这种典型空间界定最明确,形态也最封闭,使用空间相对较小,在整个历史风貌区中分布最多。
  三、保护与更新设计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背景下,风貌区的保护不能脱离这条主线而独立存在,它必须跟上大运河文化带统一精神的步伐而不断更新,并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优势在新时代中赢得更为扎实的生存价值,与时俱进。南市河毗邻青果巷历史风貌街區,作为青果巷的延续,在使用功能和外观形态上应该结合青果巷的历史与现状。由于青果巷的“抢眼”,使得南市河显得略有“边缘化”,但是这样宽松灵活的环境反而可以将南市河打造成一个以商业服务、文化展示、餐饮娱乐与寻根古迹相结合的带有传统人文特色的滨河景观带。
  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为保留原有民居建筑整体风貌,可以继续使用前店后宅和上店下宅的居住与商业模式,修缮部分破落建筑以保持外立面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同时需要将本区域东西两部分街区重新规划和整合。譬如,可将较为整齐和完好的民居建筑群结合水埠头和驳岸经过修缮打造成滨河传统民居建筑观光与民俗文化体验区域,可将常州乡土风情的特产与活动植入其中,恰好与青果巷现代水乡文化有所区别。戏楼与牌匾是南市河风貌区的一个特色,可以复原杨氏戏楼功能,可以以它为核心结合锡剧形成一个常州传统民间曲艺文化区域,让民间老艺人和戏迷可以有固定的文化交流地点和活动安排。南市河南岸民居建筑虽相对零散与破旧,但是也有几处政府标注的完整民居建筑,因此可以结合现代商业打造成一个以餐饮售卖和轻娱乐为主要用途的休闲活动区域。
  参考文献:
  [1]阮仪三,刘浩.姑苏新续——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何云姝,郑炘.再现江南传统街区活力——以常州南市河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9(10).
  [3]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关于常州古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作者单位: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7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