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场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作为千年古镇的浒墅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为古镇的教育人,保护和传承浒墅关的历史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决定成立这样的课题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编制浒墅关乡土校本教材,开设乡土校本课程,尝试着为保护和传承浒墅关的历史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浒墅关 乡土文化教育 校本教材 《寻梦关上》
  作为千年古镇的浒墅关,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为古镇的教育人,保护和传承浒墅关的历史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校决定成立这样的课题组,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编制浒墅关乡土校本教材,开设乡土校本课程,尝试着为保护和传承浒墅关的历史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开展浒墅关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但让我们这些70、80后们深深地感到,肩负责任的重大。从小本乡本土长大的我们,似乎对故乡的历史文化了解的太少,太生疏了,作为教育人,这样的遗憾不能再留给下一代,这是我们的使命与光荣。开发的过程似乎是一场历史的穿越,实践的过程又好似是一次旅行。这场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对于我们所有参与者而言,是一次再学习,再认识,再提升,此外就是良多感慨!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蕴含的历史文化无穷无尽。如何进一步完善它?如何充分地用好它?这可是个大话题!浒墅关乡土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需要不断挖掘,不断地探索。完善它,要丰富充实它的内涵;用好它,要不断扩展它的外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丰富内涵需要我们编写者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博览群书,以适合小学生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而展现的过程更需要我们实施者联系家乡之外的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深入地展示我国各个时期、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习俗、传统、资源等,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寻梦关上》,从小处说,着眼热爱家乡的教育;从大处说,立足热爱祖国的教育。这是我们编写本教材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它收录了浒关名称的由来及变化、建筑工程、资源特产、传统习俗、抗日历史、地理衙门……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与浒墅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相比,还有巨大的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在已跨出的第一步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它的内涵,扩大它的外延。
  一、一个地名就是一串故事
  地名的渊源竟然与一只老虎有关!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求吴王剑,发阖闾墓”,见白虎蹲虎丘山上,率人追赶20余里,虎不见的地方即名为“虎疁”。唐朝,忌讳虎,改名“浒疁”。五代时吴越王钱鏐忌“疁”,于是改名为“浒墅”。宋又称“许市”。明宣德四年户部设钞关,景泰元年建关署,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遂名浒墅关。
  俗话说:先有浒墅关,后有姑苏城。可见,浒墅关这个千年古镇故事之丰富,历史之悠久,地位之独特。而这些,不管是年轻的老浒关人,还是新苏州人,知道者已经很少了。作为家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有这个责任与使命,把这些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一串串故事保留并传承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学习,翻阅浏览各种资料,收集整理各种传说轶事,让古镇再续传奇,让古镇有更多新的故事。
  由此,我们可以想得更远一点,更广一点。以吴县为例,这个地名的历史沿革,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则有二千多年历史。以苏州许多街名的沿革为例,十全街:原名十泉街,因旧有十口古井得名。后改为十全街。观前街:玄妙观在宋代名天庆观,故街名天庆观前。因观内遍栽桃树,花时灿若云锦,所以又名碎锦街。到元代天庆观改名玄妙观,街名随即改为玄妙观前,后又演化为观前街。通过扩大外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热爱家乡的强烈情感,这是教育的本质,也就是根的教育。
  二、每一处遗迹都是一个个爱国教育故事
  大运河、蚕桑遗址、夜袭浒墅关火车站等遗迹,应重建而获新生,但一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下的工程建筑都是蕴藏着一个个故事有待我们去挖掘。今天的大运河早已颠覆了我们对当年的运河的认知了,看着大运河川流不息的一艘艘轮船,想当年它就是江南河,河面窄而水流急,发展到今天的大运河,可以想象它有多少故事?蚕桑遗址,则更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教育家郑辟疆1905年回国,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从此与浒关结下不解之缘。
  浒墅关作为苏州西大门,沪宁线上的重要车站。1939年夏,刚开进苏南地区的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 (简称“江抗”)第二路一团决定攻打浒墅关这个日军据点。部队决定由一营攻打浒墅关站。6月24日晚,队伍先解除了东桥镇伪军警察的武装,由自幼生长在浒墅关的青年为部队带路,部队很快摸黑到了火车站附近的牌楼村。凌晨1时,两支队伍进入阵地后,一部爬上了沪宁铁路,一部按预定计划炸毁了铁路桥,使无锡方向的敌援军无法增援,另一部原准备炸毁黄花泾铁路桥阻止苏州方向前来增援的日军部队。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战斗中共歼灭日军一个排。由于浒墅关站被焚毁,钢轨被破坏,沪宁铁路被迫停运3天。战斗胜利的消息不胫而走,上海报纸上竞相刊载这次战斗,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的抗日热情。如今,浒墅关老火车站还有一块“夜袭浒墅关纪念碑”。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角来启发学生。可以讨论大运河的开挖过程,了解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价值,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的价值等。蚕桑遗址则更是有讲不完的故事,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创建蚕种场,影响了整个苏南地区的蚕桑事业,甚至是影响了我国的蚕桑事业。夜袭浒墅关虽比不上抗日历史中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但作为抗日力量的一部分,仍然可以永载史册。电視上抗日题材的影片不计其数,但对小学生来说,身边的故事更有教育意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运河齐名的长城,可以联想到近代一批“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英雄人物,联想到一批为争取民族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   三、每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浒墅关,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历史上盛产稻米、小麦、油菜籽,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绿色、金黄色,如今几乎消失了。千年的农业文明正在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对丰收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停止过。年糕、粽子、青团子、酒酿、乌米饭、腊八粥……与农令时节相对应的各种时令特色小吃至今保留,只是不用再亲历亲为自己动手,而是作为商品购买了。虽少了些丰衣足食的乐趣,但蕴含的历史文化气息仍历久弥新。节令稻米习俗既反映了吴地稻米文化,又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的忠、孝、节俭的优良传统,聪明智慧和心灵手巧,更是体现了对农业丰收后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得小时候我们这儿的立夏节,有两种当令食品。一是人们都要吃煮鸡蛋或咸鸭蛋,认为立夏吃鸡蛋能强健身体。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人们还会把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线编织成蛋套,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朋友们还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这天最快乐兴奋的事,拄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二便是乌米饭了,它对儿时的我们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乌黑油亮的乌米饭端上桌的瞬间,就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光。乌米饭原为中国民间节日食品,唐代即有。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会吃乌米饭,自我记事起,已成习俗。乌米饭的乌色来自乌饭树,这种植物经常见于江南乡间的,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南烛”,翠绿的叶子开着白色的花,把叶子碾压后就流出来黑色的汁液。三四月间,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们就会到我们这儿的大阳山、真山、树山等地采一桶乌饭树叶来,糯米淘洗干净后,便浸入黑色的浆汁里一整夜,洁白饱满的糯米粒便被染得乌亮,这时候就可以入锅煮饭了。开锅后的乌饭都要被裹成午饭团,一方竹帘,铺上一块湿纱布,用饭勺把乌饭摊在白纱布上,放入些许白糖,用竹帘连同着白布一卷,乌饭就成团了,然后用干荷叶包住,色泽乌黑发亮,喷香扑鼻。现在,很少自家做乌饭的了,然而这种味道却没有消失。
  四、每一栋建筑都浸润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文昌阁位于浒墅关镇兴贤桥南大运河西岸土丘上。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23年,东临运河,三面小河环绕,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近年又重新修建,居高临下俯瞰运河,地势险要。十九世纪60年代太平军驻守浒墅关期间,将文昌阁作为扼守运河的营垒和屯储粮草之地,构筑军事设施。北面沿河正门之内还筑有类似月城的砖垒,东南角有辟门,下通水池,门上有阳文砖刻“草园”两字。太平军进驻过的文昌阁前后两殿及两厢尚存,均为清代硬山顶建筑,屋顶还可见到太平天国特有的龙凤纹瓦当、滴水。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这些建筑上,我们可联想到今天的海关,联想到苏州的文庙及爱国诗人范仲淹,联想到苏州中学。继而可以联系到古代建筑大师蒯祥,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贝聿铭等。想到这些怎能不让我们的学生自豪,怎能不为自己是浒关人而骄傲,怎能不为自己的祖国自豪!这需要我们的实施者——教师充分联想,扩展知识的外延,提升《寻梦浒关》的品味,因为小册子中浸润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乡土校本教材的开发无止境,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研究,充实内涵。课程的实施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联想,扩大外延,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對这场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35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