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穿越古今的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标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而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笔者试从“古诗今译、古体今写、古诗新唱”几方面作些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古诗今译;古体今写;古诗新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1-010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作为古典文学的巅峰,已成为烙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印记。而2018年1月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中“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增加到72篇,提高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显然,新课标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这轮新课改中,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那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呢?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央视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才能赢得时代的认同。《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流行元素结合,开辟了诗歌传承的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为我们高中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古诗今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高中生已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又学习了一些现当代诗歌,有了一定的文学积淀。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引起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古诗今译,即用现代诗诠释古诗。一些隐晦的诗句通过白话翻译,显得明白晓畅。古诗今译对高中生有一定难度,可先借鉴他人的创作。这样古为今用,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结合,既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又开发学生潜能,何乐而不为呢?
   二、古體今写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常言道:“诗言志,词言情。”我们游览山水,情感被眼前景致所激发,不由想到一些古诗句。有时直接引用,有时化用一些古诗句。当引用诗句不能贴切地抒发情感时,我们可用古诗体例来表达情感。
   当然,学习古诗词创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了解储备古诗词相关知识,如“押韵”“平仄”“对仗”等知识。其次,多诵读多积累,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再次,找经典范本来模仿,多讨论,多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勇敢迈出第一步,动手写一写,改一改,在不断地模仿实践中,我们学生的古诗词创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三、古诗新唱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中国诗歌有“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姚欢认为:“诗歌和音乐自诞生之初,便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发展、更迭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在艺术殿堂中相辅相成。”既然大多诗歌可合乐而唱,学生又那么喜欢听歌唱歌,何不将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呢?就像《经典咏流传》节目一样,势必深受学生欢迎。所以,我们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明确诗歌感情基调后,让学生课余找资料为该诗配乐,有唱功的学生可把古诗词翻新演唱。在练习熟练后,让学生在班级里演唱展示,看哪个同学把这诗词演绎得最动情最感人。当古诗词遇上流行歌曲,这是怎样令人动容的情景。
   当然,“古诗今译、古体今写、古诗新唱”这三种古今对话的方式各具特色,何时用何种方式,也因人因时而异。毋庸赘言的是,学生正处意气奋发之年、诗情洋溢之时,一起品诗、作诗、唱诗,在最美的年纪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不正是教师所期待的吗。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第二高级中学 317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1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