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分布不均、短缺、污染等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阐述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水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水资源保护;意义;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4-0-02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uneven distribu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hortages, pollution, etc. have caused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Und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The mean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Meaning;Existing problems;Measures
1 生態文明视野下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在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水资源是相对比较活跃的基本组成元素。在当前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导下,一定要不断深入探究生态文明建设。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水资源保护需要进一步分析水资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水资源污染的问题、水资源浪费等问题,及时根据这些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当前,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生态危机逐步加重,如何保护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水资源的管理对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来讲意义非凡。因为生产活动、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再者环境污染现象的逐渐增加,为后续城市建设与生态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基础,很好的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却十分严重。生态问题持续发酵对环境生态循环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加剧,饮水安全以及耕地用水等得不到更好的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水资源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短缺
当前水资源短缺逐步变成一个极为严峻的生态、生活、生产问题,虽然水在地球上属于非常普通的物质,然而97.5%的水资源属于海水资源,真正可以使用的淡水资源所占比例极低。由于当前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步提高,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生产生活的首要问题。
2.2 水资源分布
在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水资源分布不均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从时间分布上来说,水资源主要是根据大气降水情况来进行分布,然而由于我国地形复杂多样、海拔高低不同、每年的降水量不等,形成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降雨区间,这些区间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降雨差异。此外,某些地区的汛期不确定,如果集中在一个区域内降雨,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加上水资源在地区划分上也不够均匀,人口数量分布、资源应用以及耕地分布等为基础,相对来讲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耕地面积更多一点,但是若降水较少,加上合理数量比较少,河流耕地面积所占也会降低。不均衡的水资源分布,为水资源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
2.3 水资源污染
这些年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水资源污染当中,COD的污染排放量进一步增加,逐步超出了水资源的耐受范围,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河流的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生态循环的发展被打破,污水排放量也在增加,一定要及时遏制这些水资源的污染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加快水循环的发展,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更好的保护水环境。
2.4 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国家的重视以及社会的宣传,虽然人们在节约用水和环保意识方面逐步增高,但是水资源浪费问题仍没有在全民范围内得到重视,依然可以发现在很多地区在农业生产灌溉、工业生产以及生活用水过程中,出现水资源浪费等情况,严重的造成了局部地区的水资源恶化,一方面消耗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水资源的浪费。
3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水资源保护及利用措施
3.1 治理水污染
从当前的角度分析,资源的污染主要是生活用水污染、农业用水污染以及工业用水污染所造成的。工业用水污染通常条件下指的是,部分工业废水在没有任何处理或者处理不合格的情况下,直接向河流当中肆意排放导致的污染。所以企业一定要重点关注污水处理设备的投入,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节水治污工程进行创新,保证污水处理可以符合国家的标准和要求。农业上的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化肥农药没有妥善处理,以及一些动物粪便随污水流入河道而造成的,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畜牧养殖场的粪便以及一些农药化肥直接流入到河道当中,这些污染物流入河道中导致的生态问题往往非常严重,另外在农作物病害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尽量使用生物防治法,避免大量使用农药,对于一些养殖场的粪便,一定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使之变废为宝,成为有机化肥,生活污水主要是家庭当中产出来的污水,这些生活污水不能肆意的进入河流,需要通过下水道进行排放。 3.2 加大法律约束力
首先需要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开发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到相关的安全风险,需要对开发水资源的数量和规模进行合理的协调和控制,建立起相关的追责制度,其次需要对流域水资源的检查力度加强,做好跟踪处理工作,给水资源的管理提供相关的参考标准和依据,充分的发挥出制度的作用,第三需要对资源和生态保护的协调机制进行完善,建立起统一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关系,防止在今后的沟通和协调的过程中出现矛盾。
3.3 适当加强水资源配置
结合不同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通过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适当提高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不断增加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大力发展中水回用等手段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对生活供水系统进行有效改造,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另加强节水宣传力度,定期对当地居民进行培训,提升其节水意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除此之外,应以构建人水和谐的新型城市生态体系为目标,以点带面,逐步对全区主要河流、水库等进行整治,改善水资源水质,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青山绿水”、人水和谐的建设目标。
3.4 科学构建防洪排涝体系
通过科学构建防洪排涝体系,并适当加大重点河段的治理力度, 在满足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注重河道的生态性及景观性;对城区及主要场镇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增强管网的排水能力;遵循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增加城区及场镇区绿化面积,改善硬化地面的透水性,提高雨水的容蓄及下渗能力,减缓地表径流;加快进行水文监测站点及主要河流断面洪水监测工作,构建行之有效的防洪预警系统,并做好相关预案,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3.5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如果要想有效的执行一个制度,不单单需要提高这个制度的约束力,还需要重视相关的社会福利,只有如此才能将这个制度的活力和正当性发挥出来,所以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如果在执行某一项保护政策的过程中,限制了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一定要合理的对这个地区进行补偿,国家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而降低自身的经济效益,对这种地区进行补偿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需要鼓励更多的环境保护行为,反之在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合法、不合理工程,需要进行严惩,根据相关的法律来征收相应的生态保护费用,提取部分资金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3.6 合理开采地下水
因为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而造成我国水资源的占有量方面出现了不平衡的因素,因此我国逐步开始进行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比如说南水北调工程,但即使建立了这些工程,我国很多中西部地区依然处于极端缺水的条件下,很多居民为了确保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就开采了地下水资源而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地下水逐步短缺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从一定程度上分析,地下水资源全部更新需要1400年的时间,所以地下水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一定要严格的对地下水的开采进行控制,严格管理农村的灌溉井、自备井的数量。
4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视域下,一定要加强水资源的合法利用和保护,应该以政府为核心,加强宣传工作,相关的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的保护系统,逐步优化我国的水资源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艳.论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及利用[J].理论月刊,2017(02):76-81.
[2]合肥市水务局.建立科学治理保障机制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J].中国水利,2016(19):17-19.
[3]孙莹.生态文明视野下水资源保护及利用分析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33):105-106.
[4]贾艳梅.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水资源保护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2018(03):57-58.
收稿日期:2018-10-09
作者簡介:邓敏(1973-),女,汉族,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