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学是为了用,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应该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出发,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单纯依靠教材内容,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因此,笔者从日常生活中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发现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探究,笔者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大大发展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从生活中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
  照本宣科地进行数学教学,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味,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1.创设生活情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而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比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买文具”内容时,笔者根据学生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这段时间表现真好,老师要奖励大家,你们说要什么奖励呢?老师可以满足你们的愿望哦。”同学们听了可高兴了,开始说自己想要的奖励。有的要棒棒糖,有的要笔,有的要本子,有的要饼干,有的要小玩具……笔者故作为难,说:“同学们要的东西各色各样,老师非常为难,同学们能想一个好办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吗?”学生都开始安静下来思考,很快就有人想出办法了:“老师,同学们要的奖励都是用钱买的,可以把要的奖励换成钱,再用钱去买就行了。”在学习元角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熟悉元角分兑换、找钱的办法,我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境:把棒棒糖、饼干、铅笔、本子、小汽车玩具、积木等东西摆出来,分别标出它们的价钱,把钱分给学生,模拟超市购物的流程,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切身体验“购物”场景。学生在“购物”活动中玩得不亦乐乎,不但熟练掌握了元角分兑换、找钱方法,而且还理解了购物流程,积累了生活经验。
  2.将游戏带进课堂。“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生活中学生爱玩的游戏引入数学课堂中,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小节“圆的认识(一)”时,笔者给学生带去了一份装在纸盒里的神秘礼物,把礼物放在教室前面,说:“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但礼物只有一份,给谁好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给我。”笔者故作为难:“老师也不知给谁好。这样吧,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上来,站在不同的位置,轮流往礼物套圈,且只能套一次,套中礼物的同学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礼物。”被赋予“重任”的7名同学走上来,都争着占领离纸盒最近的位置,笔者叫停了他们,问大家:“为什么大家都想占领离礼物最近的位置?”“因为离礼物的距离越短越容易套中礼物啊。”“那你们能不能想出一种公平的办法,让他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上,到礼物的距离都一样呢?”在通过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学生都觉得让7名同学以礼物为中心,围成一个圆圈来套圈是公平的法子。笔者趁机提问:“为什么你们这么认为呢?”有学生就说:“因为他们每个人到礼物的距离是一样的。”笔者追问:“你确定吗?要不要动手量一下呢?”学生动手测量,果然如此。在游戏中,学生就深刻理解了:“圆上任意一点到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二、到生活中去,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一位外国哲人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只有让学生动手去操作,亲自去经历,他们才能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上,笔者经常让学生动动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学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小节“长方形的面积”后,就让学生动手去测量一下教室地板的面积,让他们想一想有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速。学生听了后就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动起手来。有的小组用卷尺把教室的长和宽量出来,长是80分米,宽是64分米,根据刚学的长方形面积公式,算出教室地板的面积:80×64=5120(平方分米)。有的小组量出了一个地板砖的边长是80厘米,教室的长是10个地板砖的边长,也是80×10=800(厘米)=80(分米),教室的宽是80×8=640(厘米)=64(分米),教室的面积是80×64=5120(平方分米)。有的小组量出一个地板砖的边长是8分米,再数出教室的地板砖一共有80块,先计算出一块地板砖的面积是8×8=64(平方分米),再计算出所有地板砖即整个教室的面积:64×80=5120(平方分米)。在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长方形面积的理解,又找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不同方法。
  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学生都说出各自的解决办法后,笔者根据最后一个小组的解决方案,接着抛出问题:教室的地板砖如果全换成边长為6分米的地板砖,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板砖呢?由于前面的解决方法中已经知道地板砖块数与教室面积的关系,学生不用花很长时间,就计算出答案了:6×6=36(平方分米),5120÷36=142(块)……8有的说要142块地板砖,因为有余数不够1块;更多的说要143块地板砖,因为买地板砖是论块买的,不够1块地板砖的地方就要将1块地板砖切割开来。在学生的交流中,他们学会了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笔者提示他们:“理论上讲,143块地板砖是够了。但你们观察一下,现在教室的地板砖是边长为8分米的地板砖,不论教室的长还是宽都刚好够整块的。但如果换成边长为6分米的地板砖还是这样吗?”
  看学生似懂非懂的样子,笔者便以长为24分米,宽为16分米的长方形为例,铺上边长为8分米的地板砖,需要几块?请画出图来。学生边画图边算,说6块就可以了。笔者接着问:“如果是铺上边长为6分米的地板砖,又需要多少块呢?请小组合作,可借助画图来计算。”学生讨论交流后,知道了要用到8整块,还要加上只用到部分的地板砖4块,共12块。笔者及时肯定了他们的发现与思考,说:“所以铺地板砖要考虑教室的长与地板砖边长的关系,宽与地板砖边长的关系。很多时候铺地板砖不可能都是整块能铺完的,用到部分时,要考虑到如何充分利用,不要浪费。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时,要灵活变通才行。”
  看学生恍然大悟的样子,笔者鼓励他们:“请你们课后再合作探究一下,画画图,或动手测量一下,如果把我们的教室都铺上边长为6分米的地板砖,至少需要多少块呢?看谁能为大家想出最好的答案。”对于学生来说,这道题的难度相当大。可笔者的目的不是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是为了用,可在实际生活中,要懂得灵活变通才行。新时代的数学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才行。
  总而言之,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侧重于教会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而将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改变学生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简祈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和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4(09):80-81.
  [2]贺晓非.新课程标准下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9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