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自主学习策略对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活动在各种课堂得以大力普及。自主学习的开展,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实施,是一种习惯养成,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思维。自主学习首先改变的是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自主学习是一种习惯养成,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学会终身学习。最后,自主学习体现的更是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长期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会在思维、习惯和学习品质上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 问题解决 策略与能力 培养与提升
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影响学生的一生,对于学生以后更好层次的深造和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具备较高的问题能力,无论上了大学学习哪种专业都会让学生省去很多学习的精力。毕业后进入社会,也会更顺利的解决实际问题。新时期的社会形式和就业形势,必须要求人们要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老师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课堂上,利用各种手段,让全体学生都自觉地活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参与和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去思考、分析问题,掌握知识点,并利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形成牢固的系统知识,提升人生素养。
一、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比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未来的日子,学生会一直在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能力,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們每天都在学习大量的知识,老师的课堂教学速度很快,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慢慢消化理解,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新的知识,只有一直学习才不会导致落下功课。所以,在高中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之下,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会更快,也会更快的去理解所学的知识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还是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做数学题,或者理科性较强的题时,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结构,遇到难题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根本没有解题思路。高考中有很多新类型的题目,是学生之前从没有见过的题型,学生没有形成解题思路,很难在高考中取得胜利。尤其对高中生来说,他们要面对高考,高考的侧重点是学生能力的考察,如果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通过高考考上大学。因此,高中教师要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策略构建及实施
(一)巧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有了兴趣,才会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作为当今时代的学生,更要培养对学习、对新事物的兴趣。经过兴趣的推动,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汲取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发现问题,再一问题为向导,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探究问题、拓展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些不够生活化的场景,老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多媒体优势,创设虚拟的动画、视屏、图片等情景,吸引学生,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作者的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写下这篇文章的,感受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理解上就会更接近事实。
(二)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老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生态、自主、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针对课上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老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反复阅读、反复练习、反复展示、反复纠错,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引领学生质疑探究,以形成严密的辩证思维。例如,在物理课堂上,由于内容复杂难懂,学生在学习时很吃力,老师可以讲一些物理小典故或者在物理上发生的搞笑的故事来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三)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问题、选择方案、选择伙伴、选择教材和资源、选择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体会到自主的责任。把课堂建设为学生轻松愉快的学堂、合作交流的展示场、发现问题的开矿场、解决问题的试验场。还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教师思想上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以自由的发表看法,勇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或者分享一些学习经验和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行组成学习小组,在组内自由发表言论、组内合作纠错。老师应鼓励班级里的学生积极组成学习小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形成小组,就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利用起来,取长补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分学习小组时,可以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组长和组员,而且组内成员都可以自行发表对一道题的解题思路,在做数学题时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或许就可以为这道题找出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查找自主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技巧。尤其是要把方法和技巧学科化、生本化的指导,教师千万不可忽略。
三、问题解决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并能用流畅的语言和正确的格式加以表述的能力。它是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预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方案策划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
问题解决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心理认知序列,这个序列可构成一个阶梯组织。现代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看为“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认为人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并对之作出反应,而是主动地寻求信息,对输入的信息以一定的策略进行加工处理,并经过决策过程再输出去。问题解决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过程是寻找操作序列以达到目的的过程。 问题解决看似一个简单的过程,实际上问题解决的能力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一个人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问题的综合处置水平。在实际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能力至少包含六个指标:问题理解(发现)的能力、问题表述(内化)的能力、问题质疑(判断)的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处置能力、问题评估能力。这六个方面的能力都直接影响着问题解决能力的水平。
如果,缺乏筛选问题信息的能力,找不到准确的问题信息,确定不了问题的主要信息、发现不了问题的目标中心,把握不住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那么,你就明显缺乏问题发现的能力。问题理解和发现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也是关键。笔者曾多次在课堂上,就所提问题组织学生复述和解析,结果大失所望。很多學生都停留在低端层次,明确不了老师所提问题的核心要义和关联知识。甚至对问题本身的表示都缺乏整性和准确性。
问题表述能力,看似无关紧要,其实,这是对学生明白问题这个判断水平的体现。一个人如果要准确表述问题,那就必须明确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并组织有效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把问题内化在心理,表述在嘴上。
在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中,核心的是分析问题、处置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设计的背景和知识,设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步骤,推测问题解决的细节和关键,应对问题解决途中的转向和调试。这些,都构成问题解决能力的分析能力。问题处置能力包括问题算子的设计、问题流程的再现、解决途径的呈现、综合测试印证等复杂过程。这两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问题的最后解决。
在问题解决能力的构成要素中,还有问题质疑和问题评估预判两种辅助能力。这两种辅助能力,表面看,并不影响问题的解决,实际上这两种能力能提升我们处置问题的质量,帮助我们预判干扰、排除影响。
现实中,从提出问题开始,经过中间的步骤,到实现目标,彻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分为三种状态。开始阶段称为初始状态,达到目标时为目标状态,中间经过的各个步骤为中间状态。这些中间状态均为人的认识状态。最重要的是正向探索(或者逆向行动)、确定算子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的思维过程最为复杂,需要长期耐心的养成,更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科学素养作铺垫。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解决能力是可以用科学的知识加以培养的。
四、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时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
对于高中生来说,长期实施自主学习策略,有效指导学生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体现在不同学科中的不同知识与方法的学习过程中,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一)实施自主学习策略,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自己熟知的解决问题的大量知识和用不完的素材
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农村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是综合性的,难以有直接的载体说明经验的有无或强弱。它是长时间真正经历和感悟了学习活动后积淀的经验,这种经验最终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最直接的体现是以各种能力呈现。
(二)实施自主学习策略,引导学生形成自觉思考反思的习惯,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
1.思考和反思对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影响
思考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反思是优化思维品质、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途径。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问题解决的经验有恰当的思维定势、积极的正迁移、学科原型启发。
(1)恰当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从心理学上讲,长时间不间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会促使学生养成同类问题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遭遇同类问题,提供解决的相同思维和方法,以资学生借鉴。
(2)积极的正迁移
“迁移”一词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奥苏贝尔在《意义言语学习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迁移理论,并认为迁移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主体(学生)把客体(知识)纳入已有的图式(认知准备)之中,引起原有图式变化的过程。这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迁移。从对学习的有效性层面上看又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
(3)学科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学科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可形成“原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学科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原型启发理论有助于人们更清楚的认识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为问题解决提供学科事物支撑。
(三)实施自主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索、思考、总结的空间与时间
从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让学生学到一些思想和方法,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利器。 长时间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能有效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变学生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旦学生长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就能真实自然地发生了。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规划能力也将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和养成。同时,能促使学生从观念上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结语
新时代,教育面临着新挑战。面对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和学科素养的形成。自主学习能最大化的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软实力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力度,大力推进教育新方法、新技术、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宁.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1.
[2]陈宁.透过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贾斯珀系列看抛锚式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287(9):7-9.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l).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杨健(1969.08—),男,汉族,籍贯:重庆垫江,大学本科,高级教师,中学课堂教学。
余晓华(1969.10—),男,汉族,籍贯:重庆垫江,课程教育研究,高级教师。
杨玲(1984.10—),女,汉族,籍贯:重庆渝北,大学本科,中级教师,课堂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1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