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民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民歌作为民间艺术文化的重要产物,通常是广大社会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产物,是基层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伟大艺术财富,不仅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还是一种民族发展的重要代表。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为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工作,特将民歌纳入小学音乐教学体系,使民歌成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小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将针对小学民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民歌教学;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民歌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各个阶段均有体现,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具有重要影响。通过组织小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能够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音乐审美水平,激发小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培养小学生爱国意识,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阶段民歌教学思路
(一)了解民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各民族形成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歌。对小学生开展民歌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够让小学生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对小学生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时,需要让小学生对民歌有一个全面、系统地理解与认识,为小学生后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金孔雀轻轻跳》,这是一首傣族的民歌,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该民谣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具有傣族风情的影视动画,让学生能够从视觉上对傣族风情具有直接的理解与认知,感受傣族风情,品味傣族韵律;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孔雀图片,让小学生能够对金孔雀的形象有一个直观与了解与认知。小学生在了解傣族风情,金孔雀形象的基础上学习《金孔雀轻轻地跳》,能够有效保证小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习效率。
(二)聆听民歌
聆听是音乐欣赏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在学习民歌时需要充分利用好聆听手段,通过认真聆听民歌,品味民歌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氛围,在聆听过程与表演者产生独特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歌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对民歌艺术的鑒赏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教师组织小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时,需要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进行播放,可配上与之相适宜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方面均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感知与认识,加深学生对民乐的理解。
例如在《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民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傣族文化、金孔雀形象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金孔雀轻轻跳》的音乐或者是视频动画,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入到《金孔雀轻轻跳》的民乐表演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在良好音乐氛围的作用下,认真聆听优秀的表演作品,在聆听的过程与表演者产生独特的情感共鸣,加深对傣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升学生对傣族音乐文化的欣赏能力。
(三)学唱民歌
学唱民歌是小学民歌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熟悉环节,利用灵活的声乐表现形式,将民歌文学内容表现出来。歌词是一种语言,是音乐语言的独特形式,在整个音乐表演过程涉及到咬文嚼字以及方言的运用。学生通过学习地方语言或者是民族语言让学生能够走进某一地区、某一民族,使学生能够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独特的互动,使学生能够对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拥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
例如学生在学唱《金孔雀轻轻跳》这首民歌时,对歌词中出现的“金孔雀”“羽毛”“竹楼”“彩虹”“阳光”“小溪”“小朋友”“拍手”等词语都十分的熟悉,但是在读唱“小卜少”“小卜冒”两个词语就会感到十分的陌生,无论是在读歌词,还是在唱民歌的时候都会感到十分的奇怪,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中“小卜少”“小卜冒”是无法得到解释的,需要运用傣族语言对其进行讲解,即“小伙子”“小姑娘”。学生在学唱这首民歌的过程如果没有对傣族的地方方言进行了解,必将无法理解“小卜少”“小卜冒”的意思,在演唱的过程无法将其真挚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导致演唱内容十分生涩、僵硬。
二、小学阶段民歌教学途径
(一)游戏教学
游戏教学法是当代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时,可将民歌融入到学生所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让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学习民歌,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例如在《牧童之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与牧童之歌有关的音乐视频,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学说新疆话,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将新疆语言、新疆舞蹈表现出来,为学生开展《牧童之歌》的学习活动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节奏教学
节奏在音乐表演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有拥有节奏音乐才有了生命。在民歌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高对学生节奏感的认识,确保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不少小学生在民歌学习过程出现跑掉、找不准调等现象,教师可借助钢琴、古筝、竖笛等乐器组织学生开展节奏训练,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用手进行敲打,一边小声的哼唱。
例如《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儿歌,这首儿歌一种四句,前两句节奏相对比较平稳,后两句具有较强的动感,给人以欢快、活泼的感觉。教师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可借助打击乐,在每句长音处运用打击乐将民歌的节奏感凸显出来,或者是通过拍手动动作,让学生对长音处的表现方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理解;第三句在弱拍上重选四次附点八分音符连续歌唱,使学生能够对民歌节奏有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 (三)提问教学
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学生在学唱民歌时,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跟唱,使学生能够在学唱的过程反复思考,不斷加深对民歌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造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时,应将民歌内容作为突破口,向学生不断提出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共同参与到民歌学习与讨论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保证所提出的教学问题具有探究价值,能够让学生在聆听与欣赏的过程拥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牧童之歌》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句唱谱,重点对附点乐句进行演唱,并以加附点与不加附点两种形式进行演唱,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演唱的过程附点是否能够删去,使学生都能够对音乐表现手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三、小学阶段民歌提升策略
(一)营造教学氛围
受我国基本国情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少小学生对民歌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民歌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展开。为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时,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制作一个与民歌内容相适宜的舞蹈视频,教师一边介绍舞蹈内容,一边让学生对视频中的舞蹈动作进行模仿,让后再将民歌中与舞蹈动作相适宜的歌词教授给学生,有效缓解学生对民歌学习的抵触心理,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习兴趣
为确保小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民歌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学生拥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并不是所有学生在音乐方面拥有较高的发展天赋,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张嘴唱,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在民歌教学中放飞自我,大胆开展民乐演唱活动。
(三)提升鉴赏水平
音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时,通过展现民族文化,让学生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简单清晰的认识,以民族文化为媒介学习民歌艺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民歌鉴赏水平。
(四)丰富教学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使音乐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灵动性,有效冲破传统民乐教学格局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式教学课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为此,教师在开展民歌教学活动时,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的内容,科学处理好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关系,严格遵循民歌教学规律,保证教学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民歌学习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民歌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民歌学习活动时,需要将了解明个为基础,让学生能够对民族文化、地域风情、民歌创作背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通过聆听民歌演唱成果,进一步加深对民歌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开口演唱。为保证民歌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法、节奏教学法以及提问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民歌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民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民歌鉴赏水平,丰富教学形式,使民歌教学活动具有多变性,张扬学生个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琳娜.原汁原味传民歌,载歌载舞承文化——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7):14-16.
[2]韩彦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小学民歌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3]徐敏.“抛”向小学音乐课堂的民俗民间音乐——乐清民歌《对鸟》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0(18):89-90.
[4]胡慧东.土家族民歌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思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3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