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教育”的点点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学校率性教育的引领下,积极实践,将理念的三个方面有机注入平时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并举例加以说明对“率性教育”的一些感想。
关键词:率性教育;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
“率性就是遵循人的本性,遵循人,特别是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于伟校长将“率性教育”归结为三个关键词: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他认为,在小学阶段,保护孩子的天性十分重要,孩子们愿意动、愿意说、愿意写,学校就会给他们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尊重个性,在“率性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优势的教育就是尊重个性的教育。而培养社会性,是“率性教育”另一个重要方面,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人格、知识和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培养良好的社会性,可以为人的一生奠定重要的基础。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每天与学生朝夕相处,我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率性教育”倡导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是从满足儿童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而提出的教学理念,是我们一线教师教育与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尊重个性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四年级的孩子,走到一个老师的面前,对着老师说:“老师,你可以抱抱我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看来,她的行为有点可笑,可是,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内心渴望。当然在学校中我们不可能真的去抚摸每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言行去“抚摸”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我认为表达这种关爱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可以说这是人性的一种体现。可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在管理班级时,尤其是当个别学生犯错时,批评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方式简单、直接、最能表达情绪。人的本能是从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老师站在自己的立场,想直接指出存在的问题,加之,教师每天工作量很大,很多时候对于问题会采取直接、高效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学生喜欢吗?反馈的教育效果有效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这样的教育手段很容易使学生养成拘谨、缺乏自信的人格特征。新世纪的创新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温和、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相信他们,关心他们。我们要积极实现自我角色的转换,使自己成为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合作者。要学会倾听、沟通,特别是当学生犯错时,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定要先走进孩子的内心,多表扬他们做得好的地方,让学生在信服和激励的作用下纠正自己行为。在教学中,多营造平和的教学氛围、多树立正面的榜样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
二、保护天性
越上高年级,在课堂上,部分学生越是“自觉”地不举手,他们会成为我们忠实的“听众”。这种情况的存在其背后也有学生个体发展规律在其中。除了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得到肯定和认同,重拾课上发言的自信心,我们还有什么办法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呢?严厉要求学生或者奖励的方式都不一定是长久之计。在我的教学经验中,每节课都会留出小组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组织、有顺序地充分交流自己想法。组员间相互学习,听取意见,甚至撞击出矛盾的火花。当组员间想法和认知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有特别强烈的表达欲望,那接下来的集体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对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踊跃“发声”也定不是难事儿了。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不必总思考着接下来该问孩子哪个问题了。在学生发言、订正、补充这样的交流氛围中,学生“推”着教学环节往前走。列宁说过,如果没有人类的情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能有人类探索真理的活动。保护儿童的天性,也积极地体现了培养儿童的语文情感。
三、培养社会性
对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校活动之中,如学科语文教学活动、各类游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是通过故事中的角色扮演、念诗歌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有关社会交往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交往。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遵守规则、如何解决冲突、从中体验游戏的成功与快乐。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带学生走出学校的大门,通过参观活动、社区活动,了解人们的工作特点,开阔视野,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中获得孩子社会性的发展。“一个由最高等级的教育而培养的具有活力、勇敢、敏感和理智等特性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将与迄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截然不同。”
总之,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将尊重个性、保护天性、培养社会性时刻铭记于心。让这一理念成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让率性成为我自己教育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解放儿童[M].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8-12:1.
[2]罗素.罗素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4:52-53.
编辑 刘晓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