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人本化管理对小学教育管理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实施人本化管理可以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體性地位,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对人本化管理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本化管理;小学;教育管理
  人本化管理是以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根本前提所构建的,其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终实现个人和团队价值为最终目标的一种创新性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较而言,其充分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将人本化管理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更加尊重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和谐的关系。因此,将人本化管理运用到小学教育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化管理模式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内涵和价值
  将人本化管理模式运用于小学教育管理中,即充分重视和尊重人的价值,以实现人的价值方向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其以提升个体的价值入手,对个体的行为抱着肯定的态度,有意识地引导个体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主动约束自身的行为,实现个体自主管理的根本目标。在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人本化管理模式,充分肯定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小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实现小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二、小学教育中应用人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师主要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长期以来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将教学侧重于讲解和答疑解惑上。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约束,严格遵循学生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学生的平等性未能得到体现,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分数和成绩是衡量学生学习情况和整体素质的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却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人本化管理对小学教育管理的启示
  1.加大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视程度
  第一,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成绩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影响。所以,教师在开展人本化管理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给予学生绝对的、充分的尊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第二,将爱作为关爱学生的根本前提。因此,在人本化管理思想下,学校教职人员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教育的民主化水平。
  第三,对学生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正确的引导作用,并且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所处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价值观等仍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某些事物缺少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加大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促进教师个人素质的有效提升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教师必须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必须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修养,为学生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及时关注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加强学习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将全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体系两者紧密结合,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
  3.积极转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往往过于单板,无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人本化管理模式的运用与管理者的思想理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管理者应该保持与时俱进的步伐,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教学管理手段,促进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学校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稳固的管理知识体系之外,还需要深入掌握多种教育管理方式,对于人本化管理模式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更好地达到当前教育管理创新和发展的实际需要。
  综上所述,校园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为了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管理者必须要积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方式,将人本化管理更好地运用于小学教育管理中,实现民主化管理,促进小学生健康的、全面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晓锋.以人本化管理理念促进小学班级管理成效[J].祖国,2017(6):214.
  [2]刘宏.小学管理中人本化管理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6(4):181.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6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