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主体意识是个人对自身能力、主观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主体意识,这是由多重因素引发的。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结合教学经验,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意识;研究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思维僵化的学生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主体意识是思维能力提高的前提,所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当下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本文笔者首先从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出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借此推动我国教学改革的发展。
   一、教学中影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因素分析
   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缺少对问题的主观看法一直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问题,也是制约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制约学生主体意识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限制学生思维,影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学模式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自隋唐科举考试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应付考试”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更多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掌握层面上,在主体意识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关注的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受到限制,很难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教学观念从思维上对学生进行限制,而教学方法则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限制。纵观当下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以板书的形式完成的,“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说,学生记”是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个人观念被教学所“保留”,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不能说”问题表现得愈发明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很难有机会展现。
   (三)学生所处的环境所致
   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处的环境会制约学生个体意识的培养。这个环境由多部分组成,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了。校园环境则是学生学习、校园活动的场所,优秀的环境能让学生更愉快地成长,而压抑的环境则会抑制学生的“成长”,特别是个体意识方面。生活环境主要指学生的家庭环境,很多家庭气氛沉闷,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利于主体意识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和谐氛围,创造主体发展环境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教学课堂环境的创造,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传统“教师专政”的局面。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的主体意识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在主体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是关键,所以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通过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压迫感,通过课堂互动推动学生的课堂参与,通过问题提出督促学生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模仿的过程,毫无意识的模仿只能形成机械记忆,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没有一点帮助。教学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靈活改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承担太多角色,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偏弱,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要能够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改变这一现状。
   1.用角色扮演进行教学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理论知识和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时可以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事物来进行角色扮演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理论学习融入生活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个体意识。
   2.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依靠的是教师讲授、学生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工具进行教学,通过真实模拟练习,让学生自己揣摩相应的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
   3.自主讨论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堂中缺少自主发挥空间,主体意识很难得到展现。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自主讨论的教学法,加强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交流,一方面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更渴望自己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因此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可以从这个方面入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上无论学生回答的对错,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而不是嘲笑,这是学生“敢说”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主动能力的关键。同时,对待每一个学生要能做到一视同仁,不应该分优劣生区别对待,这是提高学生自信能力的关键。
   主体参与意识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个人能力高低的衡量标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认清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并能够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尊重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易遵德.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S1):192-193.
   [2]邱锦泉.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51-52.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课题编号:GS[2018]GHB3220。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