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及应对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伴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提出,如何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必须关注的问题。目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面临诸多困境,对此,高职院校需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转变职业能力观,更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境;明确自身定位,更新办学模式。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  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周俊辉(1980- ),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2400410368)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14-0101-04
  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相关研究始终停留在宏观层面,未能针对培养困境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保障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从微观层面出发,探索化解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的有效策略。
  一、能力本位教育
  能力本位教育简称CEB,是德国学者发明的一种教育模式,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在美国当时的课程改革运动中,有效弥补了教师教学能力的不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至70年代,这种教育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美国的职业教育和岗前、在职培训中。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于“能力”的理解局限于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这一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摒弃。至80年代,随着各国对劳动者职业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再次兴起,并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1994年,能力本位教育研讨大会在北美召开,会上各国教育学家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对这种教育模式表示出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在此之后,我国也逐渐重视这种教育模式,并将其引入高职教育中,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高职教育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技能操作性和就业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能力本位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受到学习环境的直接影响,学生如果拥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条件和具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指导,则更易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與交流,深入研究企业一线的生产技术和需求,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与合理的教学内容,从而更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困境
  1.职业能力观落后,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陈旧。第一,部分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观念陈旧,仍然沿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法,导致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不仅如此,由于院校疏于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入企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的需求。第二,从教学方式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讲授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职业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从评价手段来看,高职院校普遍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评价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亟待优化,缺乏职业规划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与沟通,课程内容与企业一线生产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符,导致人才满意度无法达到社会预期。第二,许多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理论倾向严重,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三,部分高职院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没有为职业规划课程配置专门的任课教师,也没有建立健全职业规划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持迷茫态度。第四,部分高职院校疏于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培养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和活动,导致学生职业能力无法得到全面提升。
  3.师资队伍建设缓慢,实践教学环境亟待优化。第一,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一是院校缺乏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普通教师通过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加入“双师型”教师团队;二是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院校也没有具体的教师实践培训计划,导致教师实践指导能力很难得到提升;三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层次较浅,也没有与企业制订共同培养教师的相关计划和协议;四是“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不大,在职称评选、年终评优上也没有优势,导致普通教师缺乏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发展的动力。
  第二,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足,实践指导教师素质普遍偏低,实训实验基地使用效率不高且管理不善,使得实践教学环境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需求。
  4.自身定位模糊,办学模式亟待更新。第一,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明确的自身定位,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比较落后,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同时校企合作的力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三、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各高职院校应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1.转变职业能力观,更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第一,高职院校转变职业能力观。职业能力观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行为先导。高职院校只有树立起先进、科学的职业能力观,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树立新型职业能力培养观,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动手实践能力、判断能力、分析与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综合能力能够使学生毕业后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这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同步提高,从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更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手段。首先,高职院校加强对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宣传,加大教师在职培训的力度,在丰富教师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实践指导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教师的企业岗位分析能力和教学方法创新能力。高职院校还应引导教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其次,高职院校通过相关措施鼓励教师树立先进教育理念,改进授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最后,高职院校激励教师更新评价手段。高职院校应结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评价体系,建立凸显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制度,将理论考评与实践考评相结合、阶段性考评与最终考评相结合、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相结合,并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综合运用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实训考核、实习考核等考评手段。
  2.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第一,高职院校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把企业生产实际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师资情况以及区域经济特点,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并派专人深入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行业前沿信息和企业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更新课程内容,提高输出人才的实用性,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二,高职院校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偏重于理论知识掌握的授课模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在学生入学初期,高职院校大概利用一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教育,课程内容包含基础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在第一学年结束后,高职院校根据对企业、行业、社会的调研,进行科学合理的专业方向设置,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优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高职院校采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穿插进行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升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高职院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高职院校选聘专门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的授课,解决学生职业规划相关问题,并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和帮助。高职院校应将职业规划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入学初期,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对企业、行业的了解,传授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在学习中期,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设职业素质培训课程,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并给予成绩突出的学生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在学习后期,高职院校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行融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色和就业政策合理选择就业单位,并传授实用的应聘技巧。这种阶梯式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除此之外,在职业规划课程的考评上,高职院校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职业素质情况、比赛成绩和职业规划水平,对每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第四,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每学期都开设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课程。其次,高职院校多渠道实施职业道德教育。除课堂教学外,可邀请优秀毕业生或企业精英以讲座的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最后,高职院校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职业道德观,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業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实践教学环境。第一,高职院校推进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提高自身能力,并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一是高职院校制定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二是高职院校制订完善的教师培训计划,安排教师分批入企参与实践培训,完善教师入企的监督和考评工作,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三是高职院校定期举办“双师能力”培养讲座和专家座谈会,引导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提升“双师能力”;四是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入合作,签订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协议。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应完善师资队伍结构,聘请企业一线技术能手和社会精英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其次,高职院校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工作。一方面,对于专职教师,一是高职院校制定“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严格考核申请教师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高职院校拉开“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薪酬差距,在提高“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鼓励更多的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三是高职院校在职称评定、年终评优上给予“双师型”教师优先的权利。另一方面,对于兼职教师,高职院校给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同等地位和待遇。尤其是对于技术能力突出或对教学做出重要贡献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应视情况给予特殊津贴。此外,促进专兼职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从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第二,高职院校优化实践教学环境。首先,高职院校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争取企业更多的办学资金。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大力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为校内办厂提供场地,在改善自身办学条件的同时支持企业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加强对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定期指派他们参与企业一线的生产工作,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更好地完成实践指导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鼓励实践指导教师参与各类技术技能比赛和校内外交流活动。再次,高职院校提高实验室、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允许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实践学习和研究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学习、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高职院校实现实验室、实训基地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提升设备仪器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高职院校还应加强设备仪器的维护工作,加快设备仪器的更新速度,从而为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4.明确自身定位,更新办学模式。第一,高职院校明确自身定位。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经济特点,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首先,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特色优势专业;其次,高职院校实时把握市场动向,结合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保障输出人才的实用性;最后,高职院校在发展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高职院校更新办学模式。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办学模式改革。首先,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并引导高职院校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其次,高职院校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为企业员工在职培训提供场地、师资等支持;最后,高职院校改革运行机制,加大实习实训课程比例,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亚军.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7(30).
  [2]张骏.职业胜任力导向下高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8).
  [3]刘耘,袁华.基于大数据的需求驱动的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0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