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旗下出版社与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媒体旗下的出版社,理论上获得媒体赋能应实现更好地发展,但现实情况不尽如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媒体与出版社融合发展的可能性、融合的内容、未来方向和导向与机制,只要加强政策设计,媒体与出版社的互动发展是能够实现的。
关键词:媒体;出版社;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6-097-02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19.06.028
媒体出版社,顾名思义就是媒体主办或主管的出版社。在我国,媒体出版社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媒体本身延伸而来的出版社,如人民日报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等;另一类是在出版社体制改革过程中归入报业(媒体)集团或由报业集团招揽而入的出版社,前者是如北京同心出版社、宁波出版社等,后者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红旗出版社。从理论上讲,在媒体框架下,出版社获得媒体赋能能实现更好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不尽如此。这里既有认识问題,也有利益不同产生的实际问题,导致媒体与出版社依然各走各的路。两类单位融合发展的空间在何处?能够采用什么样的融合发展方式?融合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本文结合出版社实际和学习中的思考,就媒体与出版社融合发展作几点粗浅思考。
1.从平行发展到取长补短——出版社和媒体融合发展之可能
在媒体语境下谈融合发展,更多的是因为有不同资源和经营模式的实体加入,改变了原有报业的单一化结构,使原来以新闻为主的媒体或媒体集团立体化了,使全方面、立体化、多方位发展成为可能,并有望通过资源整合与体制创新产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报业集团下的出版社和媒体的融合发展不乏案例。出版社和报纸在书报互动方面,做过许多有益的摸索和实践,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造势。就是在新书出版前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点图书进行连续报道,逐步升温,推波助澜。浙报集团参股红旗出版社后,其南方编辑部策划的许多图书,都在浙报集团下属的多个媒体进行了充分的宣传造势。(2)征稿。确定出版选题后,先利用报纸征集稿件并择优选登,随后选编出书。北京日报所辟“北京历史上的今天”,北京晚报“我与动物”“我在北京打工”等专栏,经历从选题确定,到征稿选登直至结集出版,便是这种运作方式的范例。(3)营销。围绕重点图书的出版发行,报社和出版社联手,以笔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并将其发言或文章公开发表。而利用报纸上的空余版面,刊发书讯和销售排行榜或者图书营销广告,更是多见。
然而,媒体与出版社属于媒体或媒体集团之下的各家单位,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它们处于相对独立的运营模式,平行发展的取向导致不可能在实质上有更多的融合。媒体与出版社需融合发展似乎并没能成为媒体员工的共识。我们常常会遇到,少数报纸编辑会把书讯中的出版社信息特意去掉,说明融合的意识还没有从内心里生发出来。
集团多数员工都能认识到这种融合的意义才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否则,各自只为工分努力,视野总嫌狭窄。从媒体或集团层面来说,利用媒体优势做大出版社本身有利于整个事业的发展,这是出版社归入于媒体之题中之义与应有责任;尤其是在报业不景气当下,帮助出版社实现较快发展,也能弥补报业自身发展之不足,甚至帮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出版社也拥有报纸不具备的优势,比如,高端的作者优势,可以为报纸提供除新闻栏目之外的有影响力的作者,以扩大报纸版面的影响力;深度的内容资源优势,可以为报纸创造丰富多彩的深度阅读内容 ,这在地域文化的系统普及上尤为明显。只要媒体能放下身段、放开视野、积极借用,也是及其有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2.从各自取材到多重加工——出版社和媒体内容资源的融合可能
报网(报纸及其网站)和出版社既然都是所属报业集团下的组成部分,在内容资源上便有了融合的可能和便捷。新闻本来就是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以及信息背后的故事,乃至那些因时效、版面所限未能见诸报端的信息,既然先于读者获悉,便具有再度开垦的价值。无论是已公开见报的新闻,还是那些新闻背后的故事,常常能通过进一步的加工编辑,获得出版价值。有的可以成为选题线索,有的可以成为图书策划的主题,有的可能成为图书的基础和框架。
同心出版社社长刘霆昭曾归纳过媒体出版社易于并优先掌握的四类出版资源,结合他的分类可进适当的分析:一是及时反映社会热点、焦点的热点图书。有价值的信息首先成了新闻,而有价值的信息沉淀下来进行再加工便成了出版资源。伴随着媒体的报道,都能积累大量的信息,如果在这些信息基础上衍生开发,便可以有一批关注社会焦点的图书问世。在这些图书的策划中,媒体出版社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是直接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实用性图书。 媒体刊有大量为民服务、指导生活的信息和经验,尤其对于地域性媒体来说,关注本城市本地域民生信息本就是应有之义,那些在媒体专栏或专版上刊发的经过核实、准确的服务信息,常常可以衍生为实用性图书。三是以知识性、趣味性见长的资料性图书。如宁波晚报就有宁波地方文化类的版面,定期刊发有关宁波地域文化特色的专栏文章,这些内容加以整理出版,会受到一定读者的欢迎。四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家、学者、名记者的作品集。
新媒体趋势下的内容融合,因为载体的变化,有了更多实现的可能。其中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图书选题更倾向于媒体化思路:依据当下热点话题重新策划、包装,以较快速度和多平台呈现给读者。以中信出版社为例,它在开发纯电子书的战略中,就把与媒体的合作放在了重要的地位。所谓纯电子书(E-Only,E-Single)就是不再开发纸质图书,而是单纯地开发电子版用于各类新媒体平台的销售。这类新产品拥有篇幅短、定价低、规模大、媒体视角等特点,但完全按照纸书出版物流程和标准进行选题、组稿、审校,区别于网络原创题材。这种应对新阅读平台的全新布局,是将自传统出版社的定位升级为内容聚合平台,积极整合报刊等已有优秀版权和作者资源,找准市场和用户特点,发挥数字出版的速度优势,更加贴近当下热点与用户体验。这个定位,应该成为传统出版社尤其是媒体出版社转型的方向。 3.从产品提供到服务转型——出版社和媒体融合发展的未来方向
在向新媒体转型的背景下,内容的海量以及随时随地的可获取,严重地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甚至生存。读者变得更加成熟与挑剔,他们对媒体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纸质的、每日一份的报纸不再成为首选,即时的、更符合个人信息胃口的个性化新型媒体才是他们的最爱。同时,他们也习惯并倾向于在新的平台(智能手机、各类平板)上获取生活、娱乐、消费等方面的有价值的资讯,这都是传统媒体很难满足的需求,也是新的經济增长点。
IT及通信行业知名专家飞象网总裁项立刚认为: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能力、最强大的能力是传播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最强大的能力是服务。所有传统的公司都会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在此意义上的报业转型,不仅仅是介质由单一介质转为多重介质,也不仅仅是从传统的报纸集团转为综合性的全媒体集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报业集团一个重要的转型目标,就是成为“阅读内容的提供者”,这里的内容既包括大众类的新闻、也包括定向类的资讯,还包括基于新平台的图书产品。因为报业集团最核心的能力还是对信息的鉴别、判断以及加工,这也是从传统媒体时代可以迁移过来的技术能力。
既然报纸和出版社都是“旧时代”的内容提供者,那么在面临“新时代”的变革趋势,也就有了定位于服务取向的同样任务。如果说民生e点通是一种将舆论监督和民生服务切换平台的模式转型,那在其他方面亦可以探索这种转型。比如,出版社拥有基于本地学情和教育优势的大量教辅资源,报网有着信息传播与推送的平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开发基于本地教育资源合作探索建设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就大有可为;又比如,整合出拥有线上和线下复合内容的产品,由出版社侧重产品的策划制作,报网侧重产品的介绍和推介,一定会使读者拥有量大增。
4.从保有存量到做大增量——出版社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导向与机制
仍旧以同心社为例,京报集团领导为扶持同心社做强做大,特意批准了如下的内部政策,在不影响日、晚报广告收入的情况下,利用空余版面,适量刊发同心社的新书介绍、库存书特价销售、书店展销指南等营销信息,经常刊登相关讲座与活动的广告,取得了较好的双效益。从这个小例子可以看出,集团层面的政策导向是非常有必要的。
融合有前景,但也有风险。新生事物,当然需要大力鼓呼,需要政策支持。真要在融合发展上做好项目论证,保障有效实施,还要有一个合适的机制来运行。可先在集团层面下成立一个项目小组,成员由相关单位各出一位编委组成,以一定精力研讨集团内融合发展的项目,而后再进入组织实施、效益分析、资金投入、风险控制等环节。
至于“保有存量到做大增量”,既可作为项目确定的前提条件,也可作为对项目参与者的激励政策。融合不是挖东墙补西墙,也不是委派闲散人员去乱闯一气。在尽量保有存量框架的前提下,如何激发新的增量是需要决策智慧的。
参考文献
[1]张震.融合出版助力出版社打造全媒体商业生态[J].出版参考,2018,(8):16-18.
(作者单位:宁波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