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基于文本表达形式应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整理、提炼、构建文本表达形式知识序列,充分发挥文本表达形式的作用,探索研究出文本表达形式视角下的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 文本表达形式 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要知道文章写什么,更要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一句话,既要重视阅读和鉴赏,又要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所以我们提炼出以下基于文本表达形式应用的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形式的统一下得以逐步形成阅读的能力,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1紧扣文本表达形式的生发点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文本表达形式训练的模板,体裁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特色各异,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就应该充分挖掘文本表达形式的生发点,这些生发点应该是那些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又能让学生获得语言表达模式,积累语言材料的词、句、段等。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表达形式的生发点来设计适合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策略,使学生能从“文本语言”中既得意又得言。具体来说,可以从写作结构,和表达方法两方面来找准生发点。
  写作结构上,不同文体的文章在形式结构上各具特色。教师要从文本中准确把握文体特征,以便更好地领悟和提炼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由此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如教学《颐和园》这一课时,我们解读文章后,确定了这一课在结构形式方面学生要重点学习的是:学习课文先总后分,按游览(移步换景)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有序观察、首尾呼应、层次分明、过渡连接自然等方法;《秦兵马俑》这一课在结构上重点要学习作者通过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老舍先生的《猫》要学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以及结构上总分的特点。
  表达方法上,不同文章表达方法运用上各具特色。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用词造句的特点,由此开发出合宜的教学内容。如《颐和园》这一课体会课文抓住特点,用词准确、语句优美的特点,学习抓住景物外观(形状、颜色、数量、光泽、高度)描写景物;抓住景物状态(动态、静态)描写景物。再如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作者以活泼、诙谐、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只高傲的白鹅。文章主要通过反语、对比的写作方法表现出白鹅高傲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师可抓住作者是怎样写出白鹅的特点,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这两个表达特色来展开教学。
  2落实文本表达形式的训练点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体现作者的写作特色,这些形式多样、别具一格、表达独特的文本表达形式正是学生写作的模仿处、语言的积累点,也是阅读教学中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我们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细细体会,好好揣摩。所以,在落实文本表达形式的训练点方面,我们总结了以下三种策略。
  2.1梳理文章结构,感受篇章的独特构思
  语文教材的文本大多在文章的结构方面都别具一格,有的课文前后互相呼应,结构严谨紧凑;有的课文开篇巧设悬念,勾起读者极大的好奇心,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等等。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大多不是不会写,而是面对材料不知道如何取舍,不如何布局谋篇,详略该怎样安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篇章的独特构思,发现构段的独特方式。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序地观察和描写景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而且对于刚刚接触游记的四年级学生来说,非常迫切需要知晓和掌握游记的写法,四语上册第五单元的《颐和园》一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这篇文章的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是写景类游记类文章的典范,所以《颐和园》一课的在篇章结构的学习上非常重要,教学《颐和园》第一课时时,引導学生写游记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句和关键词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并通过板书游览线路使学生更快地和作者、文本融为一体,进入课文美好的情境。教学过程如下:
  (1)引导学生找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师:在这么大的一座皇家园林里,作者是游览的路线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将这些句子找出来画上横线。
  (2)请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3)围绕四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这几个记叙游览路线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
  课件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作者到底用了那些词把各处景物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是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动词来把各处景物连接起来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就是移步换景。作者也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向我们介绍颐和园的。你们以后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把你游览过的景点介绍给大家。
  2.2品析词句,探究文本表达的精妙
  能编入教材的文章的语言都是经过反复提炼千雕万琢的。文本中或幽默或深刻或清新等等的种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依靠的大都是文本表达形式的技巧,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把焦点放在那些能表现文本表达形式特色的语言现象,引领学生探究文本表达形式的巧妙和规律。
  在四语上册(以四、五单元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提炼出很多品读重点句的方法指导学生。一是巧抓取(抓关键词理解,抓修辞与表达方式,抓朗读指导,抓比较品评,抓标点符号,抓语气词等);二是善联系(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表演等)。
  如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时,在学习万寿山这一段时,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理解“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其次,还可以抓住修辞和表达方式来品析句子。有些状物类文章,为了突出它的表达效果,将事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常会使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白鹅》《白公鹅》《猫》《母鸡》这四篇描写动物的文章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每种动物的特点,《白鹅》《白公鹅》还运用了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再如《颐和园》一课中在领略“昆明湖”的秀美这个特点时,除了通过关键词“静,绿,滑”,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明湖的秀美的特点。   2.3扩展阅读,在比较中提高语言感受力
  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时,我们常用到比较阅读的策略。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在多个方面对比着进行阅读。对比作者行文结构、语言风格、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异同,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揣摩写法,掌握同类文章不同的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白鹅》《白公鹅》《猫》《母鸡》这四篇文章,前两篇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后两篇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我们可以利用这类课文进行对比阅读。《白鹅》《白公鹅》两篇文章都是写鹅,但丰子恺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來表现鹅的高傲的特点,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从白公鹅走路的姿态和平时的活动表现鹅的海军上将派头。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在学生讨论得基础上进行总结,相同之处是:(1)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2)在表达方法上,都善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3)在语言上,都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有:(1)语言风格不同,丰子恺称鹅为“鹅老爷”,叶·诺索夫称鹅为“海军上将”,这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籍导致;(2)叙述的语气不同,丰子恺是善意的揶揄嘲笑;叶·诺索夫是欣赏,语调轻松,带有调侃的意味。再如同一个作家老舍先生写的《猫》和《母鸡》这两篇文章,在教学时也可以设置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比较同一个作者两在写两种动物时写法上的不同。在学生讨论得基础上进行总结:(1)两篇文章在结构上都非常清晰,都是“总—分”式;(2)在表现小动物特点时,都是用事实说话;(3)在情感的表达上,《猫》都是在写猫的可爱,《母鸡》则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了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对母爱的赞颂;(4)在语言的运用上,《猫》是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母鸡》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猫》这一课后面的“阅读链接”有两篇文章片段节选,一篇是周而复眼中的猫,一篇是夏丏尊笔下的猫,同一个题材,也可以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比较三个作者写猫的异同,经过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总结出,老舍是通过对猫的外貌、神态、性格、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描写表现喜爱之情,有具体事例;周而复是通过对猫的外貌和神态表现对猫的喜爱之情的;夏丏尊则是通过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侧面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的。经过对比阅读,然后迁移到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让学生抓住动物的特点、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教育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J].教育,2009(04).
  [3]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曹丽娟.让语文课更有魅力,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
  [5] 李春晖.走向新世纪的阅读教学对话理论[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6] 吴忠豪.求真:语文课型改革探索[J].语文建设,2015(01).
  [7] 宋道晔.语用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程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3092.htm